“陆地表层系统模拟与分析”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陆地表层系统模拟与分析
    杨彩虹, 薛存金*, 季民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2, 14(5): 611-617.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2.00611
    Baidu(21) CSCD(2)

    本文利用近30年热带气旋年鉴建立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灾害数据库,以.NET和ArcGIS Engine搭建了二次开发平台(其包括登录界面、图查属性、 属性查图、数据库分析处理等功能),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以及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0年来西北太平洋共生成905次热带气旋,年均30.2次/年。其中,7-10月最容易发生热带气旋,占所有热带气旋的35.7%,8月份达到峰值,达21.5%,2月最不容易发生热带气旋,发生频率仅为0.6%,而8-10月是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发生的月份。热带气旋源地集中区位于(10°~22°N,112°~120°E)、(8°~20°N,126°~134°E)和(6°~20°N,136°~150°E),具有纬度带和经度带的分布特性。源地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月变化特征,在季节尺度上,夏季主要集中在偏北偏西位置,并向南向东偏移,冬季向北向西偏移;在月尺度上,1-4月源地相对分散;5-6月相对于1-4月的源地位置发生向西向北方向转移;7月向东向北扩散,8-9月向西扩散,9月源地相对集中,10月热带气旋源地南移, 11-12月热带气旋源地范围明显减小。

  • 陆地表层系统模拟与分析
    周增坡, 程维明*, 万丛, 侯琳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2, 14(5): 618-626.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2.00618
    Baidu(29) CSCD(5)
    通过IAU最新公布的撞击坑名录、"嫦娥一号"影像与DEM数据,本文使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月球正面撞击坑分布的空间不均衡性。主要体现在:(1)月球正面直径较大的撞击坑主要分布在月陆区域,且集中趋势明显,而月海区域直径较大的撞击坑分布较少,周围有大量直径较小的撞击坑;(2)直径较大的撞击坑在月表具有一定随机性,而直径较小的撞击坑在月表的集中性明显; (3)赤道区域的撞击坑密度小于两极区域,前导半球的撞击坑数量小于后随半球;月海区域的撞击坑密度小于月陆区域;密度最大的区域位于月球正面的中南部;(4)月球正面深度大于2.5km的撞击坑主要集中在月陆区域,且在南极的中央经线附近更为集中;在57°N至24°S之间,深径比处于较高水平,最大值出现在14°N附近,均值在0.14左右波动,自该区域至南北两极,深径比逐渐减小,并在南极附近出现最小值;(5)月陆区域撞击坑坡度最大值的均值大于月海区域;坡度最大值的均值规律性明显,即自赤道至两极,撞击坑坡度最大值的均值逐渐增大。月球撞击坑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空间集聚性、经向和纬向差异性,该特征与撞击坑形成理论间的耦合关系仍需深入研究。
  • 陆地表层系统模拟与分析
    胡和兵, 刘红玉*, 郝敬锋, 安静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2, 14(5): 627-634.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2.00627
    Baidu(80) CSCD(13)

    定量分析九乡河流域土地利用程度及其空间异质性,对确定该流域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方向、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2003和2009年2期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利用空间自相关以及半变异函数分析方法,探讨了2003-2009年九乡河流域土地利用程度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土地利用程度的空间自相关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且与尺度密切相关,随着尺度的增大,空间自相关性逐渐下降;流域西北部的仙林大学城,以及北部的石埠桥一带土地利用程度的较高,南部的青龙山,中部的灵山及北部的西湖公园一带土地利用程度较低。从2003-2009年,九乡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程度以较强土地利用程度为主,占流域面积的40%左右;受城市化过程的影响,流域土地利用程度的空间异质性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流域土地利用程度呈现出向强和弱两极转化的趋势,6年间分布面积分别增加1.13%、4.27%;其中,仙林大学城一带的土地利用程度增强,且分布范围快速扩张,而九乡河源头、下游的沿岸及西湖公园一带的土地利用程度有所降低。

  • 陆地表层系统模拟与分析
    彭月, 何丙辉*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2, 14(5): 635-643.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2.00635
    Baidu(43)

    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通过GIS构建城市用地变化模型对重庆市城市用地20年来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分别对其城市用地利用程度、城市用地多样性和城市用地重心变化进行了评价,并考虑人口和海拔因素,讨论了重庆市城市用地发展的主要特点。结果表明:(1)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用地中耕地面积最多,其次是林地,城市景观所占比例较轻。2000-2007年城市用地变化速率最强,耕地先增后减,林地先减后增,建设用地、水体和草地持续增加。(2)城市用地类型间转化关系反映区域内相应人为活动:1986-1995年,研究区有较多的毁林造田、毁草造田等农业开垦活动,城市化进程缓慢;1995-2000年,毁林造田、毁草造田等活动减轻,城市化扩张加快;2000-2007年,研究区的城市化进程剧烈。三峡工程蓄水对区域用地影响明显,淹没低海拔的部分地类。研究区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森林工程效果显著。(3)1986-2007年,耕地和林地重心迁移规律相反,二者关系紧密。未来的城市建设用地的重心偏向于北部的"两江新区"。城市用地利用程度逐渐加剧,北部土地利用程度更剧烈。城市用地类型多样化程度增加,城市用地类型多样化分布表现为东低西高,建设用地对区域城市用地类多样化影响显著。(4)城市用地变化受城镇人口和海拔影响明显,城镇人口的增加,加剧了城市 用地利用程度和结构的多样化;重庆主城区受地势影响明显,城市用地变化集中在低海拔的槽地和平坝区,导致研究区形成多个城市核心,呈"汤圆"散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