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研究
    邴龙飞, 邵全琴, 刘纪远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1, 13(3): 289-296.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1.00289
    Baidu(59) CSCD(13)
    本研究对以DEM生成的黄河源头范围内的土地覆被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80年代末至2004年和2004-2008年土地覆被变化数据。同时利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定量研究了近30年黄河源头土地覆被类型转移的途径和幅度;分析了3个时段内的土地覆被状况指数和土地覆被转类指数,藉此探讨黄河源头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黄河源头土地覆被类型以草地为主,草地覆被状况明显优于同时期三江源的总体状况。1970-2004年,黄河源头土地覆被状况呈持续退化的趋势,而且不同时段内土地覆被状况变动较大;2004-2008年草地退化的趋势得到明显的遏制。从70年代到2008年,黄河源头流域尺度宏观生态状况经历了变差-缓慢恢复的趋势,2004年开始实施生态保护工程以后,黄河源头草地覆被状况出现了好转的趋势。
  • 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研究
    张磊, 吴炳方, 朱亮, 王鹏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1, 13(3): 297-304.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1.00297
    Baidu(50) CSCD(7)
    本文通过三峡工程建设前后15年三峡库区耕地的遥感动态监测和耕地变化分析,揭示出耕地变化的影响因子。2007年三峡库区耕地垦殖指数为0.25,三峡工程建设期,耕地资源减少4%,平均每年递减3 977hm2。耕地占补比例为26∶1,占补不平衡,土地承载能力不足;减少耕地中优质耕地占61%,耕地质量总体下降;库区2007年人均耕地为0.069hm2,低于国家18亿亩红线要求人均耕地的0.089hm2,人地关系紧张,而城市化过程减轻了农村人口耕地资源的压力;引起耕地减少的原因包括城市发展、退耕还林/草、果业发展和水库淹没,城市发展是主要原因,三峡工程蓄水淹没的耕地只占减少耕地的16%;目前,三峡库区仍有18%的耕地坡度大于25度,水土流失严重。
  • 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研究
    崔耀平, 刘彤, 赵志平, 李佳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1, 13(3): 305-312.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1.00305
    Baidu(44) CSCD(12)
    多 期的遥感数据可以用来分析干旱荒漠区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变化特征。本文以1989、2000和2007年3个不同时相的Landsat TM/ETM+ 影像为数据源,利用线性光谱混合分析和RGB彩色合成法构建一个研究框架,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缘进行植被信息的提取和变化监测分析。在混合像元分解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选择端元,比较选出最佳的端元数目及其对应光谱特征值,对植被变化监测的结果,结合气象等因子综合判定。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的植被、盐碱地、裸沙和黑色砂砾等4种端元被选取出来,分析表明非受限的最小包含端元特征法所选端元光谱特征的分解结果较为理想;(2)以线性光谱混合分解技术提取的干旱荒漠区植被分量与实测植被盖度显著相关,线性相关系数为0.86,可见干旱荒漠区的植被盖度可以通过遥感影像提取的植被分量间接得到;(3)研究时段内,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好区域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1.47%,而退化区域仅占16.51%,综合分析结果也说明植 被总体情况呈现好转。
  • 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研究
    叶宇, 刘高焕, 黄翀, 宁吉才, 李亚飞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1, 13(3): 313-322.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1.00313
    Baidu(10) CSCD(2)
    以9个指标反映若尔盖高原湿地生境的环境特征,在ArcGIS 9.2平台下进行随机样方布设,采用DCCA排序方法定量分析湿地景观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 排序前2轴累计解释了湿地景观与环境要素关系的79.4%,表明其具有有效的目标研究显示度;(2) 沿地形指数所近似表达的水分状况梯度,研究区各景观类型具有明显的分异特征,地形指数所反映的降水再分配是影响该区湿地景观空间分布的核心过程;(3)海拔高程与坡度、地形指数,以及气温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地形不仅决定了区域总体上的水热分异格局,同时影响局部范围内的水分留存和涵养能力,是影响该区湿地景观的基本因素。
  • 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研究
    王亚欣, 鞠洪波, 张怀清, 江东, 庄大方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1, 13(3): 323-331.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1.00323
    Baidu(47) CSCD(2)
    湿地是介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是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和陆地生态系统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对湿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和不合理利用,湿地面积急剧减少。近年来,湿地资源评价已经倍受关注,湿地资源评价为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持湿地功能持久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角度出发,构建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生态健康和合理利用评价体系,并使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和层次分析法(AHP)结合PSR模型对东洞庭湖湿地资源的生态健康、合理利用进行评价。东洞庭湖湿地资源生态健康评价得分为1.09分,健康状态为较健康,东洞庭湖湿地资源合理利用评价得分为0.64分,合理利用状态为基本合理。最后,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保护利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