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4年, 2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4-06-1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王发曾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来加强生态城市建设 ,是推动城市进入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阐述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要求和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必要性的基础上 ,分析了开封市的城市特色和发展的新思路 ,提出了该市开放空间系统优化的理论基础 ,确定了应该遵循的原则。开封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整体优化应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 ,调整市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建立新的城市空间布局框架 ;第二 ,强化开放空间系统的圈层一体化 ,给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空间支持。开放空间系统的要素优化包含两个内容 :第一 ,优化绿色开放空间 ,努力做到林、园、水天然浑成 ,点、线、面密切结合 ;第二 ,优化灰色开放空间 ,努力做到对内交通、对外交通、广场车场协调发展 ,横道、竖道、环道有机结合。

  • 论文
    郭荣朝, 顾朝林, 曾尊固, 姜华, 张韬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回顾中外生态城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提出以人为本 ,自然协调 ;因地制宜 ,规模适度 ;完善高效 ,园林绿化 ;整体协同 ,良性循环等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组合的原则和“绿心组团网络式”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并以襄樊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论为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构建城市发展引导机制 ,使城市建设逐步转向更加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态城市 ;“绿心组团网络式”城市空间结构是比较理想的生态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之一。

  • 论文
    陈彦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化的本质是一种自组织临界相变过程 ,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别联系着自组织临界性(SOC)和空间复杂性。城市化过程作为SOC有 3个方面的标志 :时间方向的 1/ f涨落、空间方面的分形结构和等级方式的Zipf定律 ,其共性是无标度性。分形中心地景观和位序 -规模分布分别是城市化自组织临界过程在空间和等级两个领域的实证判据。在城市化的临界相变过程中 ,城市体系通常演化为无标度网络 ,而位序 -规模法则乃是空间领域的无标度性在等级领域的结构性“投影”。基于SOC思想研究城市化过程有助于理解自组织城市网络的复杂空间动力学 ,从而为发展城市演化的模拟实验方法提供理论思路

  • 论文
    钟继洪, 郭庆荣, 谭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物理、化学性质变 (退 )化的特征及其原因。结果表明 ,丘陵赤红壤在物理性质退化方面 ,主要表现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下降、土壤孔隙性和土壤水分性能变劣 ;在化学性质退化方面 ,主要表现在养分贫瘠化、保肥供肥能力降低。植被破坏会引起土壤养分减少、保肥供肥能力降低 ,有机质的减少是丘陵赤红壤物理性质退化的主要原因。有必要保护植被、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以防止丘陵赤红壤理化性质退化

  • 论文
    梁福源, 宋林华, 唐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石林地区洼地边坡和底部红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土壤的化学成分、水分含量和粒度组成都和所处的地貌部位有关。洼地底部的土壤细粘粒含量、水分含量、Al2 O3和Fe2 O3含量低于洼地边坡 ,而粗粉粒含量、SiO2 含量则高于洼地边坡。土壤SiO2 含量随粒径变细而减少 ,Al2 O3和Fe2 O3则随粒径变细而增加 ,土壤中水分含量与细粘粒含量正相关 ,与粗粉粒含量负相关。因此 ,不同地貌部位土壤的粒度组成差异决定了洼地底部和边坡的水分含量及化学组成的差异

  • 论文
    陈浩, Y.Tsui, 蔡强国, L.G.Tham, 胡文生, Z.Q.Yue, 黄建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往坡、沟侵蚀关系研究主要限于水沙关系的探讨 ,有关原型尺度小流域坡、沟地貌侵蚀演化关系的定量研究甚少 ,尤其是坡、沟地貌特征对流域切割程度的综合影响与交互作用的定量研究尚属空白。本文在 3S技术支持下 ,根据晋西王家沟小流域 196 7年 1∶5 0 0 0正摄影像图 (DOM )、高程数字化模型 (DEM )和同期、同比例尺地形图 ,利用正交多项式回归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了坡、沟地貌特征对流域切割程度的影响与交互作用。研究表明 ,沟谷地在流域地貌演化及地表切割程度中起主导作用 ,在沟间地面积相同时 ,沟谷地面积约为0 1km2 是影响流域切割裂度侵蚀演化强度最大的区域 ,流域面积愈小影响流域地表破碎的程度最大。其沟道流域坡、沟地貌演化机制可用坡、沟水流动能的地貌指标的综合影响与交互作用来解释

  • 论文
    常军, 刘高焕, 刘庆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每年向河口三角洲及附近海域输送数亿吨泥沙 ,使得黄河口地区成为世界上海岸线变迁最快的地区。本文以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以来 2 0景多时相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 ,经过几何精校正与配准 ,形成相对完整时间序列的遥感影像集。在此基础上 ,对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处理后自动提取海岸线 ,通过GIS叠加分析 ,剖析了现行黄河河口地区海岸线演变的时空动态特征。最后 ,结合利津水文站水文统计资料 ,探讨了黄河口海岸线演变与黄河来水来沙条件之间的关系 ,并就黄河口未来水沙条件初步预测了其演变趋势

  • 论文
    钟永德, 李迈和, Norbert Kraeuchi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今快速的全球气候变化 ,特别是快速而急剧的地球暖化情况下 ,现有植物及其系统被迫 :1)重新适应这种变化了及仍在变化着的环境条件 ;2 )往高海拔及极地方向迁移寻找合适的生存环境 ;或者 3)因其迁移的速度赶不上气候变化的速度而消亡。同时 ,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 (包括降水量及其分配 )的变化 ,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干扰型式 (包括干扰种类、强度及延续时间 )的变化 ,一方面将使现有植物及其生态系统对外来生物的抗性弱化 ,另一方面将激活外来物种的活性 ,导致外来生物的快速扩散与大规模入侵 ,进而排挤和“杀死”当地乡土种 ,减少生物多样性 ,改变原有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最终导致严重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在制定域、国家及全球经济与环境政策时 ,应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 ,以防患于未然

  • 论文
    封志明, 杨艳昭, 丁晓强, 林忠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区域水土平衡模型的研究中 ,空间插值可提供每个计算栅格的气象要素资料。本文运用反距离加权法 (IDW )和梯度距离反比法 (GIDW ) ,对 196 1~ 2 0 0 0年甘肃省及其周围85个气象站点的多年平均温度与降雨量进行了内插。交叉验证结果表明 :对于IDW和GIDW ,二者温度插值的平均绝对误差 (MAE)分别为 2 2 8℃和 0 73℃ ,平均相对误差(MRE)分别为 2 9 0 2 %和 9 4 1% ,降雨插值的MAE值依次为 5 5 2mm和 4 90mm ,MRE值分别为 19 4 3%和 17 80 % ,GIDW明显优于IDW。需要指出的是 :对于降雨 ,当其经纬度和海拔高程的复相关系数大于 0 80时 ,GIDW插值结果优于IDW ;否则相反

  • 论文
    黄磊, 邵雪梅, 梁尔源, 王丽丽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功率谱、奇异谱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在青海沙利克山建立的两条祁连圆柏 (Sabi naprzewalskiiKom )千年树轮宽度序列进行了变化特征的分析 ,发现在低频变化上都存在2 0 0年的最显著周期和百年左右的显著周期 ;各种周期存在不同的演变特征 ,2 0 0年周期在15~ 17世纪最为盛行 ,百年左右的周期变化自 18世纪初以来较为突出。 15世纪下半叶是轮宽序列千年来最突出的低值期 ,它主要体现了 2 0 0年周期的变化 ,而 2 0世纪后期的高值区则主要是百年左右周期变化的作用。轮宽序列的低频变化与太阳活动的长期变化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 ,说明祁连圆柏年轮宽度序列所指示的气候低频变化可能受太阳活动的影响。

  • 论文
    葛全胜, 何凡能, 郑景云, 满志敏, 方修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回顾中国历史与近 5 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础上 ,结合当今地球系统科学、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最新动向 ,提出了新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应以收集、发掘人类文明演进的地理证据 ,分析历史上人地交互作用的时空特征为核心 ,以探寻当今地理学历史渊源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模式的历史证据为目标 ,以文献分析、野外调查、考古发掘等传统方法与现代实验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的集成为手段 ,以编制5 0 0 0年来华夏故土嬗变与文明演进的历史图谱为主要平台的发展新思路 ,并认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国际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可以做出具有重大显示度的贡献

  • 论文
    王尚义, 任世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应用水患频率 5年滑动平均数法 ,分析了唐、五代至北宋 5 10年的黄河下游水患发展过程。认为 :唐初水患较轻 ,但以后逐步加剧 ,至晚唐已相当严重 ;五代、北宋则几乎年年决溢 ,且灾情远较前代为重。作者又分析比较了两汉、唐至北宋黄河中游及河口镇至龙门间农业人口的变迁 ,发现农业人口的增减与下游水患的增减并不同步。而党项等游牧民族在鄂尔多斯及黄土高原北部的传统放牧活动 ,才是土壤荒漠化和下游水患加剧的根本原因

  • 论文
    徐菲菲, 刘沛林, 白先春, 宋平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方案的评价 ,基本上都是以定性评价为主 ,评价结果难免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如何使风景名胜区规划评审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 ,引入定量评估方法和决策模型尤显重要。本文提出将层次分析法与决策中的熵技术结合 ,建立层次熵决策模型 ,由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 ,用熵技术对所得权重进行修正 ,进一步计算各方案到理想点的距离 ,最终从多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并以南京幕燕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方案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 论文
    苏平, 党宁, 吴必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我国城市居民以城市周边为目的地近距离旅游日益增长的现象 ,以北京市行政区域内除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城区以外 14个区县中的 2 35处旅游地作为研究样本 ,按照地复合分类法根据旅游地的资源属性和旅游活动的性质将旅游地分为 9种类型 ,根据北京市情况可归并为 4类 ;运用空间结构、计量地理学理论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电话调查等技术手段 ,将四类 2 35处旅游地的大量数据分别进行了城市中心距离、回转半径法、空间分布曲线、空间离散指数等旅游计量地理研究 ,从而得出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特征

  • 论文
    许桂灵, 司徒尚纪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华侨文化地理研究 ,在国内外是一个薄弱领域。本文以我国华侨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广东为对象 ,阐述华侨文化的内涵 ,侨乡在引种外来作物形成的土地利用景观 ;引进西方骑楼和城镇规划制度 ,并结合当地环境产生的建筑文化景观 ;外语与方言相结合并广泛办侨刊形成的语言文字景观 ,以及华侨形成的人才文化景观等特色和影响。根据侨乡文化特质的相对一致性和侨居地文化背景相对共同性相结合的原则 ,首次划分珠江三角洲广府、五邑、潮汕、东江 -兴梅、琼东北 5个华侨文化区 ,并指出它们各自的文化特点和区域效应等

  • 论文
    张镱锂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纪念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30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主编,近70余名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老、中、青学者联合著述的科学著作———《青藏高原形成环境与发展》,近期已经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在序言中,刘东生院士、孙鸿烈院士和郑度院士分别撰写了题为“青藏研究的科学范式、效应及其精神内涵”和“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两篇文章。文章用客观的、科学的和历史的观点,对30年来以中国科学院为主体的青藏高原研究在各个阶段的科学考察与重点工作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同时从自然科学史和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升华、凝炼并提出了“青藏效应”,即探索自然奥秘的凝聚效应、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效应、人

  • 论文
    张文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 1世纪是大城市、大城市群的世纪。大城市是今天中国‘世界工厂’化的支点,是支撑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引擎。中国需要充分认识到城市化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建一个先进的市民社会,以制度的优势来确保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托起2 1世纪中国之大鼎”。这些观点是来自于2 0 0 4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由长期旅居日本的周牧之博士撰写的《鼎———托起中国的大城市群》的力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信息、资源、技术等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大城市、大城市群是支撑这个网络系统的关键节点。一些国际性大城市不仅是本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而且也是全球经济、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跨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