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1年, 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1-06-2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本刊编辑部
    2001, 3(2): 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经历了80年来的风风雨雨,三代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千百万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牺牲,中国人民富裕起来了,国家强盛起来了 ,统一祖国和开发西部的宏伟蓝图正在有步骤地实施 ;科技兴国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已初见成效。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更为能够亲自参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而自豪!喜逢党庆,特别思念那些筚路兰缕领导我们开拓人民科学事业的老领导。
  • 论文
    2001, 3(2): 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包括中科院研究生院数名硕士志愿者倡议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航天科技集团公司501部和航天清华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决定 ,共同策划、设计、发射用于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环境保护宣传的小卫星。该小卫星暂定名为“中国青少年绿色希望号”,由两颗卫星组成:“通讯星”为主星,“观测星”为副星。它是以培养青少年科技意识、环保意识及增加航空航天知识为目的 ,通过民间集资、不以赢利为目的公益性小卫星。
  • 论文
    2001, 3(2): 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1世纪迈入新的信息时代 ,我们即将迎来第 2 0届国际地图学协会学术讨论会。这次大会将于 2 0 0 1年 8月 6~ 1 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我们热烈欢迎世界各国的代表光临北京 !这是新世纪国际地图学协会学术讨论会首次在亚洲举行 ,所以 ,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光荣 ,也是亚洲人民的荣幸 !我们欢呼 ,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这次大会正是地图学作为信息革命过程和产物的结果 ,经历着急剧变化时期 ,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进行。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又是面临新的挑战。
  • 论文
    郑锡煌
    2001, 3(2): 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是人类聚落的高级形式。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城市的发展,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期的城市可追溯到五、六千年之前。以往人们主要是依据考古发现实物,古籍文字记载,研究城市的萌芽及其发生发展历史。这无疑是研究城市发展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但是,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亦不应忘却,即古代城镇在其发展进程中的某一历史阶段,它的布局结构,如城廓范围、城门城墙、街道桥梁、寺观庙坛、宫学衙署、河流湖泊等自然、人文景观,或早或晚或详或略地被先民用图形、线条、文字,或示意性地或按一定比例,表示在绢、纸、木板、石碑等不同载体上。古代绘制的那些城市地图,有的流传下来了。
  • 论文
    陈述彭
    2001, 3(2): 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薛风璇教授,执教香港大学地质地理学系并担任系主任;兼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以其深厚的科学造诣,又长期参与香港社会经济与市政建设的策划和实践,对香港城市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了如指掌。1985年,侯仁之院士主编《中国地理丛书》,我们曾特邀薛风璇教授篡写《香港与澳门》,出版之后,畅销海内外,不胫而走!最近读到他的新著《香港发展地图集》,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中华商业彩色印刷公司印刷8开版本(257×355cm),192页,2001年2月闻世。
  • 论文
    孙关龙
    2001, 3(2): 8-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国内外地理学史界对中国先秦地理学的成就普遍认识不够。本文认为先秦地理学的成就相当辉煌,是中国地理学著作的创立时代,亦是中国古代地理学成为一门学问的时代。先秦地理学还有着考察自然、研究自然的好传统,秦汉及其以后的中国古代地理学基本上丢失了这个传统,走上侧重地理沿革的考证、社会历史和社会状况的记述之路,形成内容上以史学地理、经学地理、沿革地理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地理学。先秦与秦汉地理学之间存在一个大断裂。这个大断裂影响了中国古代地理学取得的成就,致使中国古代地理学无法发展衍生为近代地理学。
  • 论文
    陈述彭
    2001, 3(2): 15-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系统概要地分析了徐霞客的学术思想,尤其是对徐霞客的旅游观念及其探险旅游和科学发现等作了论述。故此,文中提出了开拓西部旅游新天地的见解。
  • 论文
    李宝林, 周成虎, 陈述彭, 张百平, 金凤君, 程维明
    2001, 3(2): 19-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西部开发战略图解》的5幅地图,从环境人口负荷、水资源/水源保护、生态景观区划与环境退化评价、山地垂直结构和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在宏观层次上从自然和社会经济角度,运用现代地学信息图谱的理论与方法,对西部开发现状及开发前景做了定性与定量的综合评价,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落实退耕还林政策提供一些依据。并对“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力求简化复杂系统的图形表达,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为读者提供一些一目了然、具有不同尺度的可视化图形、空间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案,为西部现代化提供信息服务。
  • 论文
    王大新
    2001, 3(2): 25-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计算机制图(CAC)和电子出版系统的普及和推广,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地图生产工艺。本文结合制图实践,讨论了应用Coreldraw图形软件编辑出版专题地图的适应性、系统条件和工艺流程,并总结了一些制图经验和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
  • 论文
    钱金凯
    2001, 3(2): 29-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港揽胜太空影像地图集是一本区域性综合地图集。作为信息时代的区域综合地图集的设计和编制,我们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对资源信息的深加工上,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制图、电子制版与四色印刷技术,才能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区域可持续发展更加实用的信息产品。
  • 论文
    傅俏梅
    2001, 3(2): 34-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重点讨论了中国之窗—地图大系的北京旅游系列电子制图的设计思路及其研制的技术方法。概要介绍了其组成的6个子模块功能与应用特点。同时提出旅游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
  • 论文
    陈述彭
    2001, 3(2): 37-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重点论述了资源环境领域的深层研究问题;同时提出用信息化推动现代化的观点,进而对地球信息科学与数字地球的战略进行了概要地分析。
  • 论文
    陈仲新
    2001, 3(2): 40-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1年3月20~22日 ,香山科学会议第161次讨论会在风景秀丽的香山举行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生态区评价 (Eco- regional Assessment)”。2 0世纪中叶以来 ,我们生存的地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挑战与威胁 ,成为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引起了国际科学界、政治界、社会公众及媒体的极大关注 ,生态区评价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
  • 论文
    刘妙龙, 黄佩蓓, 杨冰
    2001, 3(2): 41-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美国国家基金委员会资助美国国家地理信息与分析中心进行的瓦伦纽斯(Varenius)研究项目,由古特柴尔德教授等知名学者所提交的一系列项目中期研究报告与论文为基础,介绍了这些学者以地理学家独特的地理哲学思维,对地理信息科学的有关问题所作的新的阐述与发展,旨在为国内学者了解,追踪地理信息科学的新发展,开展地理信息科学的跨世纪研究提供借鉴。
  • 论文
    2001, 3(2): 47-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科技与数学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天文及地球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 ,将衍生出充满活力的前沿科学与技术、新的科学方法、重大的科技创新和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学科交叉的推动下 ,一批新的学科前沿和方向正在迅速发展 ,如纳料科技、微系统及其应用、生物和仿生材料与生物质转化、功能基因组学与蛋白质学 ,极端条件下物质科学与生命现象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全球与区域变化 ,战略能源等。
  • 论文
    陈昕, 闾国年
    2001, 3(2): 48-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网络技术和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系统从桌面转向企业级。企业级应用具有用户数多、数据量大、业务多变、对可扩展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等特点,使得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成为系统成败的关键。本文介绍了系统体系结构演化的过程,阐述了基于三层体系结构的优点和构建数据对象的必要性;在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源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符合企业级GIS要求的数据对象的原则和方法。
  • 论文
    任振球
    2001, 3(2): 53-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特大暴雨的成因和预测,至今仍是世界性科学难点之一。然而,我们运用内外因耦合方法,对1998年长江发生的6次持续性大暴雨到特大暴雨过程,事先比较准确地报出了其中5次。特大暴雨的内外因耦合的原理是:特大暴雨必须在暴雨天气形势基本具备情况下,与月亮奇异位置时的非线性引力效应及其引潮力共振减压的触发相耦合而引起。两者缺一不可,其机理是:引潮力共振减压是在暴雨区上空施加一个异常的提升力,加强暴雨区的上升运动,引起水汽凝结潜热加速释放,形成中尺度系统,并且通过多次正反馈,导致暴雨区水汽凝结潜热的强烈释放,从而形成特大暴雨。由于引潮力共振严格取决于月亮奇异位置的发生时刻,即它是瞬时的和突然发生的,因而特大暴雨往往属于突发性的非线性现象是不足为奇的。
  • 论文
    侯西勇, 孙希华
    2001, 3(2): 60-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济南市长清县为例,利用GIS技术和遥感技术,从综合肥力的观点出发,科学地考虑影响土地生产力水平的多种因素,确定合理的数学模型,对土地生产力水平进行定量化评价计算。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分等定级研究和粮食生产潜力的计算,计算结果精确到30m×30m的像元分布数据。
  • 论文
    李佩成, 张林, 段联合
    2001, 3(2): 66-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哲学思维从八个方面探讨了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重大认识和决策问题,旨在西部人民中唤起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要把西部大开发的立足点建立在主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基础上。
  • 论文
    戴文晗, 魏清, 戴磊
    2001, 3(2): 72-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重点论述了运用3S等高新技术对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的分析和应用实例,研究表明这是一经济有效的技术途径。
  • 论文
    郭裕福
    2001, 3(2): 77-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概要叙述了‘九五’期间中国正在实施的一些气候研究计划以及取得的一部分研究结果。
  • 论文
    2001, 3(2): 80-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跟踪国际上农业高技术的最新发展 ,在国家计委、北京市政府和北京市计委领导和支持下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承担了“北京精准农业示范工程项目”,率先在我国开展精准农业示范研究。精准农业是 80年代中期从事作物栽培、土壤肥力、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的专家们在进行作物生长模拟、栽培管理、测土配方施肥等专家应用系统研究中 ,为进一步了解农田内小区作物产量和生长环境条件的时空差异 ,从而实现定位、定量投入而发展起来的。迄今精准农业在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发达国家也不过 5~ 6年的应用试验历史。
  • 论文
    程天文
    2001, 3(2): 81-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于2001年6月20日在北京中国科技馆举行了第五次中国院士全体会议。会议在庄严肃穆的国际欧亚科学院院曲声中开始 ,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主席廖克致开幕词。他首先对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院士中德高望重、年岁最高的陈芳允院士于2000年4月不幸病逝表示了最沉重的悼念。他说 :“陈芳允院士是老一辈著名的电子学和空间系统科学家 ,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还是“863”计划的倡导者之一 ,为我国科技事业 ,尤其是国防科技和空间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 论文
    叶庆华
    2001, 3(2): 83-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情殷意厚秉正义,勤学教诲育英才,鞠躬尽瘁维地学,无私奉献耀中华”。这是黄秉维先生的弟弟黄秉成对哥哥一生的写照。先生离我们而去,已经有半年了。我的博士论文也该交卷了,回顾三年来走过的路程 ,特别怀念导师——黄秉维先生。对于黄秉维先生的生平和学术思想已经有很多前辈多次作了总结,尤其是跟随黄先生多年的郑度先生和杨勤业先生,对黄先生的学术思想知之甚多、而且认识深刻,我在这里不再赘述,只是摘录了自己与黄先生接触两年来的部分具体事件和自己当时的深感所思,以表达学生对先生的深切怀念。
  • 论文
    2001, 3(2): 86-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球信息》已试办三年。《地球信息科学》是在此基础上于1999年经向巴黎ISSN国际中心申请批准正式创办的学术季刊(国际统一刊号:ISSN-1560-8999) ,重组编委会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地球信息科学是近十多年新兴的学科。通过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电脑辅助设计(CAD)与多媒体、虚拟技术及网络系统等高新技术集成融合 ,实现对地球系统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资源总量智能监测、环境综合整治、创造优化生物多样性和区域持续发展等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研究。促进国内外学术经验和信息交流。这正是《地球信息科学》办刊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