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本刊编辑部
    2008, 10(2): 135-1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2008年2月,《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编辑部召开了在京编委会议,提出了扩大编辑协办单位,进一步发挥全国产、学、研战略伙伴的群体潜力,扩大学术交流的新园地,试行轮流主持专辑的新举措。江苏是经济、文化、科技都很繁荣、发达的强省之一,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领域人才荟萃、遍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土、水利、气象、环保、农林各政府部门,所组建的江苏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会,已有近20年的历史。为有关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 区域环境系统分析
  • 区域环境系统分析
    李闽, 孙在宏, 杨素静, 乔伟峰
    2008, 10(2): 136-1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为研究区域,以1996~2007年快速发展时期为研究时段,对这一特定时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进行研究。文章以大量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度、信息熵和均衡度。1996年以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用地结构调整即以趋向均衡的速度逐渐变缓。从2004年开始,江苏省环太湖地区用地结构趋向合理、均衡化发展。文章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发展驱动因素、农业集约化因素、城市化因素、人口因素、政策因素这五个因素有关。
  • 区域环境系统分析
    周雪丽, 丁贤荣, 程立刚
    2008, 10(2): 142-1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太湖湖区的水质站网数据进行了定量化研究,挖掘出对于表征水质状况的主成分变量贡献较大的水质指标,并分析了影响水质的主要原因和各个主成分的环境意义,最终求得主成分的综合得分并进行分级排序,结果表明:前四个主成分已经可以综合90%以上的因子信息,完全可以取代11个指标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太湖湖区的水质状况。说明主成分分析方法克服了多维指标难以综合分析的缺陷,可能是未来水质综合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之一。
  • 区域环境系统分析
    王甡, 江南, 胡斌, 魏清宇
    2008, 10(2): 147-1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太湖蓝藻水华暴发对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对蓝藻水华进行监测预警对于改善太湖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蓝藻水华遥感监测预警研究动态基础上,从信息系统构建角度,结合太湖蓝藻水华监测情况,对太湖蓝藻水华遥感监测预警流程进行系统性分析,提出建立太湖蓝藻水华遥感监测预警系统的总体框架,利用C#语言和IDL语言实现了该框架的软件架构,并且论述了实现该系统框架所采用的系统集成技术和软件模式技术。
  • 区域环境系统分析
    吕恒, 魏小鸿
    2008, 10(2): 151-1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250m分辨率的MODIS数据和准实时的地面采样数据,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反演了太湖的悬浮物浓度,结果表明悬浮物浓度与第1波段相关性最好,PEARSON相关系数为0.31,在所有的波段组合中,其中以与波段M1+M2组合的相关性最好,呈典型正相关。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太湖的悬浮物浓度反演模型,这对于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遥感源数据,研究太湖悬浮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 区域环境系统分析
    魏清宇, 江南, 吕恒, 王甡
    2008, 10(2): 156-1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暴发是当前我国湖泊面临的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内陆湖泊太湖蓝藻监测的主要问题。并详细阐述了蓝藻水华遥感动态监测预警模型的建立,即,采用生物光学模型与气象环境预警模型相结合的方式,辅以图形图像学的模块匹配验证,对蓝藻水华暴发前进行临界状态的灾害等级警示,理论上较单纯监测微囊藻叶绿素a浓度值来实现水华暴发预警更为准确。这样,提前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减少蓝藻水华暴发带来的影响和损失。
  • 地学信息综合研究
  • 地学信息综合研究
    周立, 顾悦卿
    2008, 10(2): 161-1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质量指标。提出数字农业空间管治起源于农业发展中土地结构的更新改造,任何一项农业更新改造规划与实施,都需要对更新项目进行空间准入审批和空间管制决策评价。基于对农业更新改造的评价,建立了空间准入评价与空间管制决策指标体系。通过分析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构建数字农业空间管治质量指标体系。
  • 地学信息综合研究
    李建, 胡明星
    2008, 10(2): 165-1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相对于传统的规划方法对城镇现状条件难以进行科学量化的局限性,一些现代数学理论与方法对提高城镇体系规划成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方面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文应用分形理论,对新余市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构建分形特征的数学模型计算了新余市城镇规模结构的分形维数、空间结构的聚集维数和关联维数,分析其分形结构特征,最后得出新余市城镇规模不均衡,城镇联系不紧密,城镇体系功能未能充分发挥的结论。在此结论基础上根据新余市的现实条件,对新余市城镇体系规划及发展提出了改进建议。
  • 地学信息综合研究
    王美珍, 沈婕, 苏昆
    2008, 10(2): 171-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手持设备自身的限制及无线网络环境的特点,要求地图在许多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技术条件。制图综合作为地图生产与制作的重要环节,是当前移动环境下地图应用必须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居民地综合算法为例,探讨了部分算法在移动环境中的执行效率,并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尝试将移动环境中用户位置以及用户的当前任务等上下文信息用于综合算法中,设计以用户位置及当前任务为中心的实时制图综合算法,最后以案例证明了算法的可用性。
  • 地学信息综合研究
    胡斌, 江南, 赵钢, 王甡, 魏清宇
    2008, 10(2): 177-1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消除集中式SOA系统的"单点故障"问题,本文把语义P2P技术和SOA相结合,不再采用SOA的UDD I进行服务的集中式发布,而是在P2P网络上进行分布式服务发布。通过在语义P2P网络上构建SOA系统,利用P2P的优势进行服务的快速发现和获取,同时也利用地理语义推理解决了地理服务发现中的语义冲突问题。为了实现SOA和语义P2P结合的透明性和平滑性,本文把SOA的服务总线扩展为地理服务总线,地理服务总线基于语义P2P进行服务发现,新的服务发现机制在GSB内部实现,对挂接在GSB上的服务透明,服务间还是按同样的方式交互,因而基于SOA的遗留系统能够平滑升级。通过把地理语义P2P引入SOA,既能发挥SOA在解决大规模分布式异构地理共享系统间的互操作性和服务的透明使用方面的优势,又能利用语义P2P实现地理服务的自动快速发现,从而为大规模的地理共享网络系统建设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 地学信息综合研究
    王军战, 张友静, 鲍艳松
    2008, 10(2): 183-1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ASAR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因影像中相干斑点噪声的存在,影响了地物信息定量的提取与应用效果。本文结合雷达信号传输理论,推导出适于ASAR多视图像的功率概率分布。并从理论推导和试验两方面证实了ASAR影像符合乘性噪声模型。利用乘性噪声模型的滤波算法,采用不同滤波器和不同大小窗口对ASAR影像的斑点噪声进行了滤除,并用平滑指数、边缘保持指数等因子对滤除结果进行评价,通过对比发现:7×7窗口的Enhanced Lee滤波的效果最好。
  • 地学信息综合研究
    路明月, 何永健
    2008, 10(2): 190-1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维点云是三维GIS重要的数据来源,也是三维GIS对地学空间对象、现象进行表达、描述以及建模的重要手段。点云数据的高效组织是对其进行各种分析处理的基础,为此本文在对三维坐标点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序的基础上,采用规则空间八叉树与平衡二叉树相结合的嵌套复合结构进行组织,大大加速了三维点数据基于坐标的查询检索,为海量点云数据的进一步分析操作奠定了基础。最后,文中对该复合组织结构进行了内外存相统一的设计与实现,并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 地学信息综合研究
    宋仁波, 江南
    2008, 10(2): 195-1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矿体建模是矿山可视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矿体建模过程中,模型编辑是建模的关键环节。本文从软件开发的角度,探讨了三维矿体线框模型编辑器的设计与开发方法。介绍了开发环境、建模方法、空间数据模型以及模型编辑等关键技术,并重点讨论了人机交互编辑的具体实现过程。该编辑器已经能够在三维可视化环境中交互绘制矿体剖面轮廓线,并通过轮廓线快速地构造矿体的线框模型。最后以矿体断面图为实例验证了该编辑器的有效性和易操作性。
  •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杨静, 李满春, 丁贤荣, 刘永学
    2008, 10(2): 200-2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岸线资源是特殊的国土资源,岸线资源评价是岸线资源研究的主要工作之一。以往的研究仅从自然和经济的角度出发,对于生态条件的考虑鲜有涉及。为了达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根据长江南京段岸线资源的特点,综合考虑自然、经济和生态因素,构建了岸线前沿水深、岸线稳定性、岸线陆域宽度、岸线集疏运条件、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六项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合理的评价单元,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ArcGISEngine开发包,在完成单项指标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建立的指标体系对研究区内的岸线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长江岸线南京段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唐海涛, 王船海
    2008, 10(2): 206-2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维场景是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人机交互的主界面。本系统中包括地球和流域两个场景,其中流域的两大基本要素是地形和河道。系统将DEM地形和河网表达在三维场景中,通过读取连续时段的河网格网数据进行水流的动态演示,体现时态GIS的历史回溯性;同时与虚拟现实结合,在场景中实时增加模型,并可以对其选择,变换,删除等。最后实现了对地形任意点的位置查询和不同时刻河流各格网点的水位、流速和流向的查询等功能,具备良好的人机交互性。
  •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刘爱利, 闾国年
    2008, 10(2): 214-2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适用于DEM的近无损自适应数字水印算法,以期为DEM版权保护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首先,将水印嵌入在DEM地性线位置,以增强水印鲁棒性,实现水印嵌入位置的自适应。其次,从理论上研究在DCT域内,采用加性水印嵌入规则时,如何根据给定的DEM精度,并结合Watson视觉模型确定水印嵌入强度的问题,避免以往研究中或者通过反复实验确定嵌入强度,费时费力,或者由视觉模型确定而不能满足DEM精度要求的缺点,同时实现水印嵌入强度对地貌类型的自适应。结果表明,该算法既能满足水印的不可见性,又能实现DEM精度的近无损和提取等高线的近无损性要求,且具有良好的抗JPEG压缩、JPEG2000压缩和几何裁剪的能力。
  •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吴成燕, 沈婕, 吴佳
    2008, 10(2): 224-2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对移动客户端地图浏览软件研究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移动手持设备地图浏览软件的功能及其开发技术,总结了Eclipse和Mobile SVG在移动设备上开发和应用的优势,并提出如何运用Eclipse、EclipseME及SVG Tiny构建3G手机上的地图应用。本文将J2ME、SVG技术融合到移动GIS中,以Eclipse为开发平台,SVG为地图表达语言,用XML描述属性信息,调研了手机客户端地图浏览器的基本功能,且在3G手机中实现了地图的浏览与简单的查询,并用模拟索引机制和序列化方法实现本地数据的有效管理。此方法对今后的移动地图服务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陈刚, 张兴奇, 李满春
    2008, 10(2): 230-2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ArcView GIS平台,利用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软件工具MIKE BASIN,以西藏达孜县为试验区,采用50×50m格网DEM数据,开展拉萨河流域内的地表水的产汇计算,并进行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本文建立了流域供需水的空间分析网络,对各汇流区进行流域模拟分析,研究结果以直观的专题图表显示,为本区的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可视化的研究框架。
  •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杨纯顺, 沈洁
    2008, 10(2): 237-2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当前在城市规划领域广泛运用的新技术手段。本研究根据景观生态格局分析原理,构建数据模型,并通过GIS平台对模型中的变量参数进行空间还原,以栅格图表的形式对数据模型进行具体解释,实现了空间分析数据的图形化关联,使其突破了纯数学意义层面的定量研究,所得的分析图表作为生态分析研究的数据支撑,辅助决策于城市生态地区规划中关于规划结构、开发强度等规划内容的确定。研究进一步拓展了GIS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丰富了规划的定量化研究。
  •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邓轶, 李爱勤, 窦炜
    2008, 10(2): 242-2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传统消防站布局规划模型、基于路网的G IS服务区分析模型的消防站布局规划模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结合城市实例运用服务区分析模型进行了消防站布局规划研究。研究表明该城市现状以及原有规划预留的消防站布局仍存在多个盲区,部分服务范围重叠较严重。基于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消防布局规划的优化调整方案。
  • 遥感技术与应用
  • 遥感技术与应用
    慈慧, 张行南, 阮仁宗
    2008, 10(2): 247-2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塘滩涂信息的研究在水利工程建设、海塘管理、滩涂围垦、防洪抢险等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利用彩红外航片通过一系列处理对上海市的边滩资源进行了提取,运用监督分类与目视判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解译分析,并对分类结果进行野外核实与修正,为海塘滩涂部门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提高了所获取数据的精度和工作效率。
  • 遥感技术与应用
    刘生, 王潇宇, 邱新法
    2008, 10(2): 251-2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特点,利用数学形态学方法,选取具有不同尺度和包含全部方向的结构元素,设计了全方位结构元素多级加权滤波去噪算法和多尺度全方位形态学边缘检测算法,用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处理;并通过图像边界追踪生成栅格数据对象和矢量数据对象,据此建立了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几何特征提取模型。结果表明:全方位结构元素多级加权滤波去噪算法很好地抑制了图像中的噪声,并保留了图像细节;多尺度全方位形态学边缘检测算法很好地解决了噪声抑制和精细边缘提取的矛盾,检测出的图像边缘比基本的边缘检测算子清晰,而且抗噪性能强。提取的几何特征信息可以结合遥感图像的光谱、纹理、统计等特征用于遥感图像地物识别与分类,也可以在GIS、摄影测量、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和气象、农林、地理、海洋、水利、国土资源和环保等行业使用。
  • 遥感技术与应用
    唐伟, 赵书河, 王培法
    2008, 10(2): 257-2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遥感影像的道路信息提取是构建及更新地理空间数据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丰富的地物细节信息和突出的结构、纹理信息的特点,采用一种面向对象技术,实现了高空间分辨率影像道路信息提取。首先,利用面向对象的影像分割技术得到道路均值对象,然后挖掘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中描述道路的光谱特征、几何特征及纹理特征,构建道路对象的知识库,实现了城郊重要道路信息的提取。与最大似然法相比,提取结果充分利用道路形状和纹理信息,能克服光谱特征的噪声现象,提取道路准确率高,为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道路信息提取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 遥感技术与应用
    李秉柏, 杨沈斌, 申双和
    2008, 10(2): 263-2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次利用ENVISAT ASAR交叉极化模式数据与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CBERS 02)CCD数据进行融合,对融合后的图像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对IHS变换融合、主成分分析融合和小波变换融合比较分析发现,采用IHS变换融合具有更好的目视判读效果,但是由于ASAR数据受到相干斑噪声的影响,在滤波去噪后,使融合图的空间分辨率变低。另外,该融合图包含了地物的VV极化和HH极化后向散射特征,使地物结构形态、复介电常数和地物的光谱信息等重要的地物参数信息都包含在融合图中,增强了区别地物的能力,就农作物的目视解译和分类而言,精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 遥感技术与应用
    林卉, 景海涛, 张连蓬
    2008, 10(2): 269-2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产生,传统的融合技术难以达到较好的融合效果,如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s Analysis)变换融合受到融合区域的限制,而传统的小波融合(Wavelet Transformation)算法由于高频直接替换,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光谱失真,由此本文在分析主成分分析变换和a′Trous小波变换(WT)的基础上,以QuickBird全色和多光谱数据为实验数据,提出了一种将两者相结合的遥感影像融合方法,通过与其他融合方法的定量和视觉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得到更好的融合效果。
  • 遥感技术与应用
    王文种, 张友静
    2008, 10(2): 273-2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MODIS地表温度数据(Ts)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构建Ts和EVI(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空间。同时分别获取2002年3月8日,4月2日、4月13日、6月12日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以其为旱情指标对黄河三花间(三门峡-花园口区间)区域旱情进行了监测;结合气象站点数据及表观热惯量对TVDI进行评价,TVDI与热惯量相关系数R2达到0.7,并分析了土地利用和高程对TVDI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影响着TVDI值的分布;三花间(三门峡-花园口区间)区域250m以上高程和TVDI关系显著。以Ts和EVI构建的TVDI适用于半干旱区的旱情监测。
  • 《地球信息科学》编委笔谈
  • 《地球信息科学》编委笔谈
    陈述彭
    2008, 10(2): 279-2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我代表编辑部向各位领导、编委、嘉宾致敬。感谢各位在春节前百忙中抽出时间到会;感谢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的关心、爱护和支持。1营造宽松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中国科学院出版委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领导和编委会的指导下,本刊辛勤耕耘十年,《地球信息科学》由季刊扩充为双月刊,由中级科普刊物提升到学报级,并由黑白改版为全铜版纸彩色插页印刷。自立于中文学术期刊之林,步入到欣欣向荣的发展机遇期。建成了以青年群体为主体的创新园地。
  • 《地球信息科学》编委笔谈
    承继成
    2008, 10(2): 280-2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10年来,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在战略层面上成绩格外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技术方面,从原来的“e”战略向“u”战略转变;在应用方面,从原来的调查、监测向模拟实验转变,从原来的环境变化模拟(如地球模拟器)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宏观经济模拟分析(如宏观经济模拟器)转变,不仅直接为全球环境变化服务,而且也可以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当前的大趋势,现在分别简介如下:1从“e”战略向“u”战略转变的大趋势从技术发展战略层面来看,由目前的“e”战略向未来的“u”战略转变,即由“信息化”向“智能化”战略或“无处不在的网络”战略转变,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已成当前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