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县级和地级尺度的第五、第六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方法,揭示2000—2020年中国高学历人才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区差异,测度人才分布的空间不均衡程度,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识别人才密度和人才占比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城市群与非城市群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① 人才密度呈现稳定的“东南密集,西北稀疏”分布格局,在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呈现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由国家级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向外围逐步降低; ② 人才占比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异特征,城市群中心城市和部分资源型地区的人才占比较高,人才占比高水平地区的数量迅速增加; ③ 20年间全国人才密度增速放缓,人才占比增速提升,且在胡焕庸线两侧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④ 人才密度和占比的地区差异逐步减少,城市群内县区间的人才占比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度最大; ⑤ 在影响因素方面,城市行政等级、工资水平和人才培养规模一直是人才密度和占比的重要影响因素,科研投入强度对人才密度和占比的影响先升后降,公共服务水平和地区绿化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但空气污染的驱逐作用不明显; ⑥ 城市行政等级、人才培养规模和生态环境质量在城市群地区与非城市群地区的影响有所差异。
技术更新与演替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利用1985—2015年中国发明专利数据,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中国区域技术演替模式及机制。研究发现:区域技术演替可分为初始阶段、转型阶段I、转型阶段II和创新发展阶段。在不同阶段,区域技术进入、存续与退出表现出不同组合模式。在初始阶段,区域技术演替表现为高技术进入率、高技术退出率和低技术存续率;在转型阶段I,技术进入率继续维持在高位,技术退出率开始下降,二者之差逐步扩大;在转型阶段II,技术进入率开始持续下降,技术退出率下降速度变低,二者之差逐步收窄;在创新发展阶段,技术进入率与退出率大体保持一致并且维持在低位。在四个阶段转变过程中,区域优势 技术数量呈Logistic增长曲线。最后,本文从与国际技术前沿的距离、可供学习与模仿的技术数量、集聚效应和区域技术分工水平四个方面对区域技术演替机制展开了初步探讨。本研究可对区域科技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启示。
基于关联视角认知区域产业发展是区域产业协同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本文总结已有研究,归纳了关联视角下产业发展分析思路及关联形成机制下企业、产业、区域之间的关联关系,并以广东省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依托企业大数据、Hadoop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和Spark大规模计算引擎,从企业投资行为、产业间价值流动和产业空间分布特征三个方面构建企业关联,产业关联和区域关联,分析其网络特征及相互关系,并基于传统视角和关联视角解析了广东省产业发展的动态变化特征。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广东省企业、产业、区域关联网络特征显示,信息技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企业关联密切;而化学产品、金属冶炼及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在近二十年保障了区域宏观产业价值流动;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在区域的空间配置中占据有利位置。第二,传统视角下,新千年来广东省产业动态发展可归纳为高速粗放增长期、产业转移增长期和“新常态”与产业协调增长期;关联视角下,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四个时间节点的相关性分析与传统视角下的产业动态发展结果相似,广东省的产业发展总体先后经历了产业自身发展迭代升级和区域产业空间重组的双重“路径突破”,目前已转变为产业内 “路径依赖”和精细化发展阶段。在企业、产业、区域的关联视角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产业协同发展优化配置的实施策略。
作为R&D全球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是推动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全球跨境绿地投资数据,借助GIS空间技术以及统计模型等方法,对2003—2020年跨国公司海外R&D绿地投资的时空动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 2003—2020年跨国公司海外R&D绿地投资总体呈非线性、不平稳的增长态势,并伴有周期性波动的阶段特征。② 跨国公司海外R&D绿地投资始终以制造业为主导,行业结构发育稳定,但不同行业海外R&D投资的国别构成差异明显。③ 跨国公司海外R&D绿地投资的空间异质性有所降低,来源国空间分布基本锁定以北美-西欧为主导的“双核”格局,目的国空间分布呈现印度-中国-北美三足鼎立格局。④ 跨国公司海外R&D绿地投资的空间联系范围逐步扩散,虽然仍以由北美-欧盟-东亚形成的“大三角”格局为主,但在以中国和印度为核心的发展中国家推动下已出现全球“多极化”发展趋势。⑤ 生产支撑、资源寻求、技术追踪等属性要素,以及语言、历史文化和经济邻近性要素是驱动跨国公司海外R&D绿地投资的重要动力,地理邻近性失效。
全球化深刻地影响了城市空间,促使城市内部分化出新的空间类型——跨国空间,引起学者对其形成及发展动力的关注。然而,这些研究较少涉及跨国空间内部的重构问题与治理机制。本文以全球化语境下城市空间重构的多元维度为基础,建立德国城市跨国空间重构与治理分析框架,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研究方法,探讨杜塞尔多夫市城市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三个跨国空间重构案例。研究发现:① 跨国空间重构是治理模式重组下的空间策略。② 跨国空间治理是多尺度下多个主体的相互作用,是跨越行政区划边界的、纵横交叉的全球-地方网络状组织结构和行动模式。③ 多层次网络是跨国空间重构得以实现的基础,多主体的网络状互动是多层次网络发挥作用的关键,多项目联动治理是实践手段。④ 跨国空间治理是正式规划实践与非正式措施的结合。⑤多项目联动有利于城市空间的均衡发展,提高城市国际化发展的质量。
基于要素维度评价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对于区域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运用综合评价法,以6个城市群为例,评价市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解析其障碍因素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 1995—2019年,6个城市群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的态势,差距逐渐缩小,且临海城市群、省会及核心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高。② 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城乡融合发展差异不大,但城市群间差异较大,且要素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在时空层面均差异明显。③ 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城乡融合空间集聚特征增强,且区域联动治理增强。④ 障碍因素分析表明,资本和管理是城乡融合的主要障碍因素维度,人口障碍度基本保持稳定,土地障碍度有小幅上升趋势,技术障碍度呈连续下降趋势。主要障碍因子在不同年份变化不大,但空间差异明显。⑤ 驱动因素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和城乡交通设施基础一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主导驱动因素,且从相对单一逐渐向多元转变。研究认为,未来应加强对驱动因素与障碍因素的识别与调控;加大普惠金融对乡村的扶持力度,通过资本引领带动城乡融合;推动数字要素与乡村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区域城乡融合发展的赋能作用。
城市蔓延是一种低密度、非连续的城市化现象,严重威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夜间灯光数据识别2005—2020年长江流域建成区范围,从密度维、形态维、结构维、效率维和品质维五个维度,结合流域、城市群和不同类型城市三个空间尺度,构建多维度城市蔓延测度指标体系和城市蔓延特征识别模型对长江流域城市蔓延时空特征进行识别分析,结合城市蔓延速度、地形地貌、生态屏障和生态阻力约束因素建立城市蔓延情景分析模型,对长江流域城市蔓延演化趋势进行模拟。研究表明: ① 2005—2020年,长江流域城市蔓延速度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其中,密度维和形态维的城市蔓延速度呈上升趋势,结构维、效率维和品质维的蔓延速度呈下降趋势。② 2005—2020年,长江流域城市蔓延效率以波动减少和持续下降为主,波动增加和持续上升次之。③ 2005—2020年,长江流域Ⅰ型小城市、Ⅱ型小城市和成渝城市群发展均衡性逐渐下降,其余类型城市发展均衡性均呈上升趋势。④ 2005—2020年,长江流域城市蔓延模式主要以边缘蔓延为主。飞地式蔓延斑块数量占比逐年降低,边缘式蔓延、填充式蔓延斑块数量占比逐年增加。⑤ 2025—2040年,长江流域不同尺度城市蔓延模拟面积均将呈持续增长的趋势。长江上游流域城市、Ⅱ型大城市、中等城市、Ⅰ型小城市、Ⅱ型小城市蔓延面积占比呈上升趋势,其余类型城市的蔓延面积占比呈下降趋势。本文为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参考。
专利代理服务是将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转化为专利权利的重要环节,对区域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起到日益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从“全国-地方”的视角出发,基于2001—2020年专利代理服务数据构建长三角各城市与全国城市之间的专利服务关系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负二项回归模型探讨专利服务网络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在长三角专利服务网络中,省会城市居于核心地位,省内城市专利服务联系路径不断加强并持续向省外扩散,网络具有典型的“小世界”特征并不断强化。② “全国-长三角”的专利服务网络空间结构由“核心-边缘”向“核心-次核心-边缘”转变,北京处于绝对核心但地位逐渐弱化。③ “长三角-全国”的专利服务网络呈现“一轴两翼”式的空间格局,服务主体由“单中心集散”向“多中心集散”转变,服务联系既存在路径依赖,也不断涌现路径创造。④ 邻近性因素对本地和全国视角下的专利服务网络的影响有所差异,但整体表现出“邻近链接”的网络生长态势,服务城市和被服务城市的城市属性特征对专利服务网络的影响也有所差别。
科学认识经济增长和旅游发展关系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提升人民福祉的重要举措。以旅游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假说为理论基础,从异速增长关系视阈出发,构建2000—2019年长三角区域经济-旅游规模异速增长关系模型,探究二者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识别异速增长关系的时空变化过程,最后借助随机森林回归算法评估异速增长的影响因素重要性及各因素的非线性效应。结果表明:① 长三角区域经济水平与旅游规模存在较为相似的时空格局,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区域经济水平和旅游总收入的时空分布特征具有较强稳定性,旅游总人次空间特征的稳定性较差。② 长三角区域经济-旅游规模的纵向异速关系历经区域经济扩张弱型—经济旅游基本协调型—旅游规模扩张弱型的变化过程;横向异速等级主要表现为正异速等级,多数城市旅游规模增速高于区域经济增速,发生等级跃迁变动的城市多数属于上升型,表明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增速显著。③ 长三角区域经济-旅游规模的异速增长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旅游消费水平、旅游资源丰度、文化供给水平、地方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源投入、对外开放程度是核心影响因子,各因子表现出较为相似的非线性影响趋势,多数因子波动后达到稳定阶段。从增速视角审视区域经济与旅游业发展,有利于全方位认识经济-旅游系统的内部逻辑和发展差异,是有效发挥旅游业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中功能和作用的关键内容。
中国粮食生产和消费存在空间分离的非均衡性特征,研究耕地利用变化近远程驱动机制对于跨区域耕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0—2020年间7期LandsatTM影像解译数据,关键年份的陆路交通网络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定量刻画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的变化特征。同时,构建二阶空间自回归模型,阐释不同时段耕地利用变化的近远程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 长江经济带各局地系统内耕地地类向其他地类转化,集中转化的地类有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② 多区域投入产出结果发现黑龙江、吉林是江苏、上海、浙江、湖北等省(市)隐含耕地主要输入来源地,贵州、安徽、江西等省份是长江经济带内隐含耕地净输出最高的省份,输出地大多数在长江经济带内部,并在空间上呈现邻近性特征。③ 空间二阶自回归模型结果发现,2005—2020年时段,耕地利用变化存在空间近远程驱动效应,交通可达性越高的地方耕地利用变化现象越突出。近远程驱动在交通可达性3 h以内显著,超过3 h地理衰减现象突出,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源自局地系统。④ 局地系统的影响因素中,土地财政和城市化始终是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全球化、市场化等因素存在时空异质性。最后,本文为长江经济带强化耕地保护措施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聚落地名是历史时期村镇等地名的延续与嬗变,积淀了丰厚的历史和社会文化信息,是挖掘聚落景观文化内涵和地方性特征的重要切入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研究日渐深入,而较少系统性地从景观基因图谱视角探索聚落地名文化景观基因组图谱及群系特征。对此,本文首先根据景观基因图谱相关理论提出聚落地名文化景观基因组的概念,并选取聚落地名中的古城镇地名为研究对象,阐述古城镇地名文化景观基因组的分类和构成。其次,从语源特征、环境特征、载体特征、层级特征四个方面,构建流域古城镇地名文化景观基因挖掘指标体系。以湖南沅水流域233个古城镇地名为例,识别古城镇地名文化景观基因组的类型特征有军权型、经济型和民生型3种,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发现其具有县域集聚式、条带状和组团式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前述类型的空间关系特征,进而总结并提炼了各类型分别具有县域收缩式、多向扩张式和向心收缩式的演变规律。最后,选取湖南沅水流域古城镇地名文化景观群系分类指标,采用谱聚类方法,划分为沅水汉族水文景观群、驿路汉族人文景观群、武水苗族人文景观群、酉水土家族自然景观群和渠水侗族自然景观群五大景观群系,并分析古城镇地名文化景观群系特征。本研究是加强地名文化遗产发掘和历史文化传承体系保护工作的创新实践,旨在丰富和推动传统聚落和聚落地名文化景观基因组图谱建构的理论体系,为进一步探索地名文化景观分区等基因图谱和地学信息图谱拓展到更多领域等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本文基于2000—2022年间Landsat5、Landsat7、Landsat8遥感数据,融合重建东秦巴山地增强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EVI)年内变化序列并计算植被物候参数,分析山地植被生长季开始期和生长季长度空间格局在垂向、纬向的变化,进而探讨植被物候指标体现的东秦巴山地过渡特性和规律。结果表明:① 本文提取的30 m空间分辨率植被物候参数同500 m空间分辨率的MODIS MCD12物候产品多年平均值的空间格局总体较为一致,而空间表现更加精细。② 研究区高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每升高100 m,植被生长季开始期平均推迟1.63 d,生长季长度平均缩短1.65 d。③ 植被生长季开始期随纬度增加而推迟,纬度每增加1°,生长季开始期在不同高程推迟0.07~1.05 d不等;生长季长度在高程1500 m以下随纬度增加而增长,在高程1800 m以上随纬度增加而缩短。④ 依据植被生长季开始期、生长季长度与高程的相关关系随纬度的变化特征,可将研究区由南至北分为多个相互区别的区域。⑤ 物候指标空间变化指示东秦巴山地呈整体区域交错过渡模式,南北气候过渡区域为31.9°N~33.2°N,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主要位于31.9°N附近。本研究以植被物候空间格局分析为切入点,揭示东秦巴山地阔叶林物候期空间格局变化,可为中国南北过渡带及过渡模式研究提供参考。
湖泊稳态转换导致湖泊由清水态向浊水态转变,不仅削弱湖泊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同时会对湖泊有机质来源组成及碳氮循环过程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采集了异龙湖20根短钻岩芯,对沉积物有机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及C/N值进行测定,根据指标变化模式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识别了异龙湖稳态转变前后草型阶段和藻型阶段两个时期。结果显示,沉积物δ15N值较低(2.50‰±1.42‰),与化肥氮同位素信号相近,表明长期的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异龙湖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近百年来异龙湖从草型清水态向藻型浊水态的转变过程中,呈现碳同位素信号偏负、C/N值较低的藻源性有机质来源占比升高而水生维管束植物(δ13C偏正,C/N值较高)来源降低的演变过程。进一步运用MixSIAR贝叶斯混合模型对异龙湖草型、藻型两个时期有机质来源的定量分析表明,浮游植物贡献率从草型湖泊阶段的26.69%±4.38%上升到藻型湖泊阶段的41.91%±5.03%;而沉水植物贡献率则由16.10%±6.26%下降到2.89%±1.09%。此外,较高的陆源有机质占比(草型:39.6%±3.5%,藻型:37.3%±3.4%),可能与较大的异龙湖流域与湖泊面积比(11.63)以及流域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导致的地表侵蚀速率上升有关。草型和藻型阶段中挺水植物的相对贡献率没有显著差异(17.60%±1.87%和17.93%±1.62%),指示浅水湖泊湖滨带挺水植物分布广泛,受水体营养水平的影响较小;同时挺水植物纤维素含量高、降解速度慢,更容易在沉积物中保存,成为沉积物有机质的重要来源之一。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过程中有机质来源的定量研究有助于精准甄别不同有机质贡献情况,为制定湖泊管理策略与实施评估提供帮助,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
沙地的物质组成(如矿物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等)对于沙地的形成演化、物源、粉尘释放、古气候变化以及区域构造岩浆事件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呼伦贝尔沙地风成沙进行了重矿物(63~125 μm)和岩石学、碎屑锆石U-Pb年龄(<63 μm)分析。结果表明,风成沙的岩石学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Dickinson三角图解显示其碎屑组分主要来源于再旋回造山带和陆块物源区的混合物源区域;重矿物组合以角闪石、磁铁矿、绿帘石、钛铁矿和石榴子石为主,表明其物源母岩主要为中酸性火成岩和变质岩。沙地的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集中在100~600 Ma、750~2150 Ma、2300~2600 Ma。通过与潜在源区年龄谱对比,说明中生代锆石主要来自中亚造山带东段的大兴安岭经河流搬运而来的近源物质供给;较老的两组前寒武纪锆石可能经盛行的西北风搬运自西伯利亚克拉通东南部地块出露的古老基岩;值得注意的是,风成沙与海拉尔河河流沙的锆石年龄组成极其相似,说明风成沙是海拉尔盆地上覆松散河湖沙就地起沙堆积的结果。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呼伦贝尔沙地前寒武纪早期的锆石年龄峰值响应了西伯利亚古陆新太古代末期地壳增长以及西伯利亚克拉通的拼合和Columbia超大陆的形成;古生代以来的锆石年龄峰值记录了东北微地块与西伯利亚克拉通的拼合及裂解、蒙古-鄂霍兹克洋的后撤俯冲及闭合过程以及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等区域构造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