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tial evolution pattern of Chinese economic power based on the sensitivity and vulnerability of states interdependence
DU Debin1, 2, , DUAN Dezhong1, 2, YANG Wenlong1, 2, MA Yahua3
1. School of Urban and Regional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2. Institute for Innovation and Strategic Studi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62, China3. School of Busines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5, China
The process of China's rise is the outward expansion of its power space. In times of peace, the interdependence based on trade and investment become the core and found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ut the nature of political power among countries has not changed. Asymmetric interdependence has been an alternative to military power,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power. Participation in international mechanism is the main way to achieve China's peaceful rise. Extend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global market has become the main form of China's rise, which result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 political landscape and the expansion of Chinese economic pow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economic power through analyzing the sensitivity and vulnerability of the world's countries to China's global trade by adopting the trade data between China and the other countries of world in 2002 and 2013, so as to study the spatial expansion pattern of economic power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rise. From 2002 to 2013, China's global trade patterns had developed from the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pattern dominated by East Asia, Wester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to multi-polar pattern. However, the dependence spatial pattern of world trade and economy to China global trade has presented the other scene, showing a good spatial and temporal inertia that is highly concentrated in Asia,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near the equator.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reas sensitive to China's global trade showed an advancing trend from Asia-Pacific to Africa, Latin America, bu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reas vulnerable to China's global trade had evolved from point spread to contiguous growth. China's economic power space has expanded from peripheral to the world, and to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while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same period, showing a significant contraction trend.
Keywords:sensitivity
;
vulnerability
;
economic power
;
spatial pattern
;
China
DUDebin, DUANDezhong, YANGWenlong, MAYahua. Spatial evolution pattern of Chinese economic power based on the sensitivity and vulnerability of states interdependence[J]. 地理学报, 2016, 71(10): 1741-1751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10007
1 引言
中国和平崛起是地理大发现以来,继西方世界兴起之后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伟大事件,它不仅在内部改变了中国人自己的命运,还将在外部改变全球战略资源分配格局、重组国际政治的权力基础,从而影响着未来人类的基本走向[1]。当前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达到特定高度或进入关键节点,多项经济指标位居世界最前列。继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跃居世界第一后,2015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继续保持第一大国的地位①;2014年按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核算的中国GDP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②,按市场汇率核算的GDP继续超10万亿美元;2015年反映金融实力的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大约为美国的1.74倍③,反映工业实力的制造业规模也已经达到美国的1.47倍左右④。历史地看,大国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具有战略含义,其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实现崛起都必然伴随着权力半径的延伸,大国的崛起过程就是其权力空间和利益边疆不断向外扩展的过程[2-4]。
权力(power)是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受韦伯(Max Weber)权力“强制意志说”的影响,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把权力定义为人们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和控制的能力[5]。权力的存在需要四个条件:在权力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存在价值和利益冲突;在权力关系中,一方最终会对另一方的要求屈服;在权力显示的过程中,权力一方服从另一方意愿的成本要小于违背其意愿的成本;双方实力差别越大,发生冲突的概率就越高[3]。由此可见,权力反映了国家行为体之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相互作用的不对称性,它只能形成于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6]。随着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以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S. Nye)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认为,由于全球相互依存、经济技术合作正在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威胁降至次要地位,武力不再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效手段[7]。尽管国际相互依存确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国家行为体并没有放弃权力政治所追逐的目标,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中依然带有严重的权力政治性质,改变的只是实现权力的途径与模式[8]。军事能力和经济实力在国家权力影响力中的强弱转换,表现为军事实力薄弱的国家因对原料拥有垄断和控制权,在国际贸易中开始拥有谈判权[6,9]。国家通过强化对贸易伙伴国的吸引力,进而将经济手段渗透至国家互动关系中[10],并以此控制和影响对方在其他领域的决策。因此,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经济权力(economic power),即国家运用经济实力(economic strength)强迫他国改变自身意志的能力(capability),日益成为国家对外施加战略影响的核心依据[6]。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LinTao.Power i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acto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7(12):261-263.
MaYahua, Feng Chunping. On the economic power distribution in East Asia: A 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 based on gravity model.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2014(
ShanXuchang.Logic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hegemony: Interpretation on feedback loop mechanism of three kinds of powers. Pacific Journal, 2013(9): 45-53.
Abstract Some opioid peptides are able to inhibit the growth of human prostatic cancer cells; in particular, the [D-Ala(2),D-Leu(5)] enkephalin (DADLE) reduces PC3 cell growth.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DADLE decreases cell proliferation, we investigated, by electron microscopy, its effects on PC3 cellular components. PC3 cells were incubated with DADLE and processed for both ultrastructural morphology and immunoelectron microscopy. Some cells were incubated with BrU to determine the transcriptional rate. BrU and DADLE molecule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gold techniques and the labeling was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Modifications of some cytoplasmic and nuclear components were observed in DADLE-treated cells. Moreover, treated cells incorporated lower amounts of BrU than control cells. DADLE molecules were located in the cytoplasm and in the nucleus, especially on mRNA transcription and early splicing sites. Our data suggest that DADLE is able to slow down the synthetic activity of PC3 cells, perhaps interfering with nuclear functions. Copyright 2004 Wiley-Liss, Inc.
[17]
LiuJinghua.The Rise and Fall of Hegemony.Beijing: Economic Press of China, 1997.
XiangWeixing, WangGuannan.Sensitivity and fragility of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n Sino-U. S.relations: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balance of financial terror".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Pacific Studies, 2012(6): 90-111.
Kuang Yanxiang. Economicinterdependence, exitcost and conflict escalation: A theoretical analysis based on dynamic game model.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2010(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 and rules between sensitivity and vulner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Sino-ASEAN trade data.
... 中国和平崛起是地理大发现以来,继西方世界兴起之后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伟大事件,它不仅在内部改变了中国人自己的命运,还将在外部改变全球战略资源分配格局、重组国际政治的权力基础,从而影响着未来人类的基本走向[1].当前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达到特定高度或进入关键节点,多项经济指标位居世界最前列.继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跃居世界第一后,2015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继续保持第一大国的地位①;2014年按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核算的中国GDP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②,按市场汇率核算的GDP继续超10万亿美元;2015年反映金融实力的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大约为美国的1.74倍③,反映工业实力的制造业规模也已经达到美国的1.47倍左右④.历史地看,大国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具有战略含义,其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实现崛起都必然伴随着权力半径的延伸,大国的崛起过程就是其权力空间和利益边疆不断向外扩展的过程[2-4]. ...
中国崛起的国际地缘战略
1
2012
... 中国和平崛起是地理大发现以来,继西方世界兴起之后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伟大事件,它不仅在内部改变了中国人自己的命运,还将在外部改变全球战略资源分配格局、重组国际政治的权力基础,从而影响着未来人类的基本走向[1].当前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达到特定高度或进入关键节点,多项经济指标位居世界最前列.继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跃居世界第一后,2015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继续保持第一大国的地位①;2014年按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核算的中国GDP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②,按市场汇率核算的GDP继续超10万亿美元;2015年反映金融实力的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大约为美国的1.74倍③,反映工业实力的制造业规模也已经达到美国的1.47倍左右④.历史地看,大国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具有战略含义,其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实现崛起都必然伴随着权力半径的延伸,大国的崛起过程就是其权力空间和利益边疆不断向外扩展的过程[2-4]. ...
1
1992
... 中国和平崛起是地理大发现以来,继西方世界兴起之后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伟大事件,它不仅在内部改变了中国人自己的命运,还将在外部改变全球战略资源分配格局、重组国际政治的权力基础,从而影响着未来人类的基本走向[1].当前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达到特定高度或进入关键节点,多项经济指标位居世界最前列.继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跃居世界第一后,2015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继续保持第一大国的地位①;2014年按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核算的中国GDP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②,按市场汇率核算的GDP继续超10万亿美元;2015年反映金融实力的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大约为美国的1.74倍③,反映工业实力的制造业规模也已经达到美国的1.47倍左右④.历史地看,大国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具有战略含义,其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实现崛起都必然伴随着权力半径的延伸,大国的崛起过程就是其权力空间和利益边疆不断向外扩展的过程[2-4]. ...
1
1992
... 中国和平崛起是地理大发现以来,继西方世界兴起之后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伟大事件,它不仅在内部改变了中国人自己的命运,还将在外部改变全球战略资源分配格局、重组国际政治的权力基础,从而影响着未来人类的基本走向[1].当前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达到特定高度或进入关键节点,多项经济指标位居世界最前列.继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跃居世界第一后,2015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继续保持第一大国的地位①;2014年按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核算的中国GDP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②,按市场汇率核算的GDP继续超10万亿美元;2015年反映金融实力的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大约为美国的1.74倍③,反映工业实力的制造业规模也已经达到美国的1.47倍左右④.历史地看,大国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具有战略含义,其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实现崛起都必然伴随着权力半径的延伸,大国的崛起过程就是其权力空间和利益边疆不断向外扩展的过程[2-4]. ...
1
2004
... 权力(power)是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受韦伯(Max Weber)权力“强制意志说”的影响,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把权力定义为人们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和控制的能力[5].权力的存在需要四个条件:在权力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存在价值和利益冲突;在权力关系中,一方最终会对另一方的要求屈服;在权力显示的过程中,权力一方服从另一方意愿的成本要小于违背其意愿的成本;双方实力差别越大,发生冲突的概率就越高[3].由此可见,权力反映了国家行为体之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相互作用的不对称性,它只能形成于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6].随着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以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S. Nye)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认为,由于全球相互依存、经济技术合作正在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威胁降至次要地位,武力不再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效手段[7].尽管国际相互依存确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国家行为体并没有放弃权力政治所追逐的目标,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中依然带有严重的权力政治性质,改变的只是实现权力的途径与模式[8].军事能力和经济实力在国家权力影响力中的强弱转换,表现为军事实力薄弱的国家因对原料拥有垄断和控制权,在国际贸易中开始拥有谈判权[6,9].国家通过强化对贸易伙伴国的吸引力,进而将经济手段渗透至国家互动关系中[10],并以此控制和影响对方在其他领域的决策.因此,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经济权力(economic power),即国家运用经济实力(economic strength)强迫他国改变自身意志的能力(capability),日益成为国家对外施加战略影响的核心依据[6]. ...
1
2004
... 权力(power)是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受韦伯(Max Weber)权力“强制意志说”的影响,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把权力定义为人们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和控制的能力[5].权力的存在需要四个条件:在权力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存在价值和利益冲突;在权力关系中,一方最终会对另一方的要求屈服;在权力显示的过程中,权力一方服从另一方意愿的成本要小于违背其意愿的成本;双方实力差别越大,发生冲突的概率就越高[3].由此可见,权力反映了国家行为体之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相互作用的不对称性,它只能形成于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6].随着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以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S. Nye)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认为,由于全球相互依存、经济技术合作正在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威胁降至次要地位,武力不再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效手段[7].尽管国际相互依存确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国家行为体并没有放弃权力政治所追逐的目标,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中依然带有严重的权力政治性质,改变的只是实现权力的途径与模式[8].军事能力和经济实力在国家权力影响力中的强弱转换,表现为军事实力薄弱的国家因对原料拥有垄断和控制权,在国际贸易中开始拥有谈判权[6,9].国家通过强化对贸易伙伴国的吸引力,进而将经济手段渗透至国家互动关系中[10],并以此控制和影响对方在其他领域的决策.因此,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经济权力(economic power),即国家运用经济实力(economic strength)强迫他国改变自身意志的能力(capability),日益成为国家对外施加战略影响的核心依据[6]. ...
1
... 中国和平崛起是地理大发现以来,继西方世界兴起之后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伟大事件,它不仅在内部改变了中国人自己的命运,还将在外部改变全球战略资源分配格局、重组国际政治的权力基础,从而影响着未来人类的基本走向[1].当前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达到特定高度或进入关键节点,多项经济指标位居世界最前列.继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跃居世界第一后,2015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继续保持第一大国的地位①;2014年按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核算的中国GDP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②,按市场汇率核算的GDP继续超10万亿美元;2015年反映金融实力的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大约为美国的1.74倍③,反映工业实力的制造业规模也已经达到美国的1.47倍左右④.历史地看,大国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具有战略含义,其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实现崛起都必然伴随着权力半径的延伸,大国的崛起过程就是其权力空间和利益边疆不断向外扩展的过程[2-4]. ...
1
... 中国和平崛起是地理大发现以来,继西方世界兴起之后人类历史上的又一伟大事件,它不仅在内部改变了中国人自己的命运,还将在外部改变全球战略资源分配格局、重组国际政治的权力基础,从而影响着未来人类的基本走向[1].当前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达到特定高度或进入关键节点,多项经济指标位居世界最前列.继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跃居世界第一后,2015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继续保持第一大国的地位①;2014年按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核算的中国GDP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②,按市场汇率核算的GDP继续超10万亿美元;2015年反映金融实力的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大约为美国的1.74倍③,反映工业实力的制造业规模也已经达到美国的1.47倍左右④.历史地看,大国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具有战略含义,其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实现崛起都必然伴随着权力半径的延伸,大国的崛起过程就是其权力空间和利益边疆不断向外扩展的过程[2-4]. ...
1
2006
... 权力(power)是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受韦伯(Max Weber)权力“强制意志说”的影响,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把权力定义为人们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和控制的能力[5].权力的存在需要四个条件:在权力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存在价值和利益冲突;在权力关系中,一方最终会对另一方的要求屈服;在权力显示的过程中,权力一方服从另一方意愿的成本要小于违背其意愿的成本;双方实力差别越大,发生冲突的概率就越高[3].由此可见,权力反映了国家行为体之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相互作用的不对称性,它只能形成于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6].随着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以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S. Nye)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认为,由于全球相互依存、经济技术合作正在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威胁降至次要地位,武力不再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效手段[7].尽管国际相互依存确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国家行为体并没有放弃权力政治所追逐的目标,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中依然带有严重的权力政治性质,改变的只是实现权力的途径与模式[8].军事能力和经济实力在国家权力影响力中的强弱转换,表现为军事实力薄弱的国家因对原料拥有垄断和控制权,在国际贸易中开始拥有谈判权[6,9].国家通过强化对贸易伙伴国的吸引力,进而将经济手段渗透至国家互动关系中[10],并以此控制和影响对方在其他领域的决策.因此,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经济权力(economic power),即国家运用经济实力(economic strength)强迫他国改变自身意志的能力(capability),日益成为国家对外施加战略影响的核心依据[6]. ...
1
2006
... 权力(power)是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受韦伯(Max Weber)权力“强制意志说”的影响,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把权力定义为人们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和控制的能力[5].权力的存在需要四个条件:在权力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存在价值和利益冲突;在权力关系中,一方最终会对另一方的要求屈服;在权力显示的过程中,权力一方服从另一方意愿的成本要小于违背其意愿的成本;双方实力差别越大,发生冲突的概率就越高[3].由此可见,权力反映了国家行为体之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相互作用的不对称性,它只能形成于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6].随着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以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S. Nye)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认为,由于全球相互依存、经济技术合作正在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威胁降至次要地位,武力不再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效手段[7].尽管国际相互依存确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国家行为体并没有放弃权力政治所追逐的目标,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中依然带有严重的权力政治性质,改变的只是实现权力的途径与模式[8].军事能力和经济实力在国家权力影响力中的强弱转换,表现为军事实力薄弱的国家因对原料拥有垄断和控制权,在国际贸易中开始拥有谈判权[6,9].国家通过强化对贸易伙伴国的吸引力,进而将经济手段渗透至国家互动关系中[10],并以此控制和影响对方在其他领域的决策.因此,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经济权力(economic power),即国家运用经济实力(economic strength)强迫他国改变自身意志的能力(capability),日益成为国家对外施加战略影响的核心依据[6]. ...
11): 121-
3
2014
... 权力(power)是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受韦伯(Max Weber)权力“强制意志说”的影响,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把权力定义为人们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和控制的能力[5].权力的存在需要四个条件:在权力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存在价值和利益冲突;在权力关系中,一方最终会对另一方的要求屈服;在权力显示的过程中,权力一方服从另一方意愿的成本要小于违背其意愿的成本;双方实力差别越大,发生冲突的概率就越高[3].由此可见,权力反映了国家行为体之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相互作用的不对称性,它只能形成于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6].随着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以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S. Nye)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认为,由于全球相互依存、经济技术合作正在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威胁降至次要地位,武力不再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效手段[7].尽管国际相互依存确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国家行为体并没有放弃权力政治所追逐的目标,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中依然带有严重的权力政治性质,改变的只是实现权力的途径与模式[8].军事能力和经济实力在国家权力影响力中的强弱转换,表现为军事实力薄弱的国家因对原料拥有垄断和控制权,在国际贸易中开始拥有谈判权[6,9].国家通过强化对贸易伙伴国的吸引力,进而将经济手段渗透至国家互动关系中[10],并以此控制和影响对方在其他领域的决策.因此,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经济权力(economic power),即国家运用经济实力(economic strength)强迫他国改变自身意志的能力(capability),日益成为国家对外施加战略影响的核心依据[6]. ...
... 权力(power)是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受韦伯(Max Weber)权力“强制意志说”的影响,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把权力定义为人们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和控制的能力[5].权力的存在需要四个条件:在权力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存在价值和利益冲突;在权力关系中,一方最终会对另一方的要求屈服;在权力显示的过程中,权力一方服从另一方意愿的成本要小于违背其意愿的成本;双方实力差别越大,发生冲突的概率就越高[3].由此可见,权力反映了国家行为体之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相互作用的不对称性,它只能形成于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6].随着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以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S. Nye)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认为,由于全球相互依存、经济技术合作正在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威胁降至次要地位,武力不再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效手段[7].尽管国际相互依存确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国家行为体并没有放弃权力政治所追逐的目标,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中依然带有严重的权力政治性质,改变的只是实现权力的途径与模式[8].军事能力和经济实力在国家权力影响力中的强弱转换,表现为军事实力薄弱的国家因对原料拥有垄断和控制权,在国际贸易中开始拥有谈判权[6,9].国家通过强化对贸易伙伴国的吸引力,进而将经济手段渗透至国家互动关系中[10],并以此控制和影响对方在其他领域的决策.因此,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经济权力(economic power),即国家运用经济实力(economic strength)强迫他国改变自身意志的能力(capability),日益成为国家对外施加战略影响的核心依据[6]. ...
... 权力(power)是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受韦伯(Max Weber)权力“强制意志说”的影响,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把权力定义为人们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和控制的能力[5].权力的存在需要四个条件:在权力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存在价值和利益冲突;在权力关系中,一方最终会对另一方的要求屈服;在权力显示的过程中,权力一方服从另一方意愿的成本要小于违背其意愿的成本;双方实力差别越大,发生冲突的概率就越高[3].由此可见,权力反映了国家行为体之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相互作用的不对称性,它只能形成于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6].随着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以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S. Nye)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认为,由于全球相互依存、经济技术合作正在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威胁降至次要地位,武力不再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效手段[7].尽管国际相互依存确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国家行为体并没有放弃权力政治所追逐的目标,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中依然带有严重的权力政治性质,改变的只是实现权力的途径与模式[8].军事能力和经济实力在国家权力影响力中的强弱转换,表现为军事实力薄弱的国家因对原料拥有垄断和控制权,在国际贸易中开始拥有谈判权[6,9].国家通过强化对贸易伙伴国的吸引力,进而将经济手段渗透至国家互动关系中[10],并以此控制和影响对方在其他领域的决策.因此,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经济权力(economic power),即国家运用经济实力(economic strength)强迫他国改变自身意志的能力(capability),日益成为国家对外施加战略影响的核心依据[6]. ...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2
2002
... 权力(power)是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受韦伯(Max Weber)权力“强制意志说”的影响,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把权力定义为人们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和控制的能力[5].权力的存在需要四个条件:在权力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存在价值和利益冲突;在权力关系中,一方最终会对另一方的要求屈服;在权力显示的过程中,权力一方服从另一方意愿的成本要小于违背其意愿的成本;双方实力差别越大,发生冲突的概率就越高[3].由此可见,权力反映了国家行为体之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相互作用的不对称性,它只能形成于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6].随着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以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S. Nye)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认为,由于全球相互依存、经济技术合作正在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威胁降至次要地位,武力不再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效手段[7].尽管国际相互依存确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国家行为体并没有放弃权力政治所追逐的目标,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中依然带有严重的权力政治性质,改变的只是实现权力的途径与模式[8].军事能力和经济实力在国家权力影响力中的强弱转换,表现为军事实力薄弱的国家因对原料拥有垄断和控制权,在国际贸易中开始拥有谈判权[6,9].国家通过强化对贸易伙伴国的吸引力,进而将经济手段渗透至国家互动关系中[10],并以此控制和影响对方在其他领域的决策.因此,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经济权力(economic power),即国家运用经济实力(economic strength)强迫他国改变自身意志的能力(capability),日益成为国家对外施加战略影响的核心依据[6]. ...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1
... 权力(power)是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受韦伯(Max Weber)权力“强制意志说”的影响,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把权力定义为人们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和控制的能力[5].权力的存在需要四个条件:在权力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存在价值和利益冲突;在权力关系中,一方最终会对另一方的要求屈服;在权力显示的过程中,权力一方服从另一方意愿的成本要小于违背其意愿的成本;双方实力差别越大,发生冲突的概率就越高[3].由此可见,权力反映了国家行为体之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相互作用的不对称性,它只能形成于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6].随着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以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S. Nye)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认为,由于全球相互依存、经济技术合作正在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威胁降至次要地位,武力不再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效手段[7].尽管国际相互依存确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国家行为体并没有放弃权力政治所追逐的目标,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中依然带有严重的权力政治性质,改变的只是实现权力的途径与模式[8].军事能力和经济实力在国家权力影响力中的强弱转换,表现为军事实力薄弱的国家因对原料拥有垄断和控制权,在国际贸易中开始拥有谈判权[6,9].国家通过强化对贸易伙伴国的吸引力,进而将经济手段渗透至国家互动关系中[10],并以此控制和影响对方在其他领域的决策.因此,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经济权力(economic power),即国家运用经济实力(economic strength)强迫他国改变自身意志的能力(capability),日益成为国家对外施加战略影响的核心依据[6]. ...
1
... 权力(power)是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受韦伯(Max Weber)权力“强制意志说”的影响,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把权力定义为人们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和控制的能力[5].权力的存在需要四个条件:在权力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存在价值和利益冲突;在权力关系中,一方最终会对另一方的要求屈服;在权力显示的过程中,权力一方服从另一方意愿的成本要小于违背其意愿的成本;双方实力差别越大,发生冲突的概率就越高[3].由此可见,权力反映了国家行为体之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相互作用的不对称性,它只能形成于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6].随着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以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S. Nye)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认为,由于全球相互依存、经济技术合作正在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威胁降至次要地位,武力不再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效手段[7].尽管国际相互依存确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国家行为体并没有放弃权力政治所追逐的目标,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中依然带有严重的权力政治性质,改变的只是实现权力的途径与模式[8].军事能力和经济实力在国家权力影响力中的强弱转换,表现为军事实力薄弱的国家因对原料拥有垄断和控制权,在国际贸易中开始拥有谈判权[6,9].国家通过强化对贸易伙伴国的吸引力,进而将经济手段渗透至国家互动关系中[10],并以此控制和影响对方在其他领域的决策.因此,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经济权力(economic power),即国家运用经济实力(economic strength)强迫他国改变自身意志的能力(capability),日益成为国家对外施加战略影响的核心依据[6]. ...
1
... 权力(power)是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受韦伯(Max Weber)权力“强制意志说”的影响,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把权力定义为人们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和控制的能力[5].权力的存在需要四个条件:在权力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存在价值和利益冲突;在权力关系中,一方最终会对另一方的要求屈服;在权力显示的过程中,权力一方服从另一方意愿的成本要小于违背其意愿的成本;双方实力差别越大,发生冲突的概率就越高[3].由此可见,权力反映了国家行为体之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相互作用的不对称性,它只能形成于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6].随着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以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S. Nye)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认为,由于全球相互依存、经济技术合作正在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威胁降至次要地位,武力不再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效手段[7].尽管国际相互依存确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国家行为体并没有放弃权力政治所追逐的目标,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中依然带有严重的权力政治性质,改变的只是实现权力的途径与模式[8].军事能力和经济实力在国家权力影响力中的强弱转换,表现为军事实力薄弱的国家因对原料拥有垄断和控制权,在国际贸易中开始拥有谈判权[6,9].国家通过强化对贸易伙伴国的吸引力,进而将经济手段渗透至国家互动关系中[10],并以此控制和影响对方在其他领域的决策.因此,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经济权力(economic power),即国家运用经济实力(economic strength)强迫他国改变自身意志的能力(capability),日益成为国家对外施加战略影响的核心依据[6]. ...
1
... 权力(power)是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受韦伯(Max Weber)权力“强制意志说”的影响,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把权力定义为人们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和控制的能力[5].权力的存在需要四个条件:在权力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存在价值和利益冲突;在权力关系中,一方最终会对另一方的要求屈服;在权力显示的过程中,权力一方服从另一方意愿的成本要小于违背其意愿的成本;双方实力差别越大,发生冲突的概率就越高[3].由此可见,权力反映了国家行为体之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相互作用的不对称性,它只能形成于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6].随着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以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S. Nye)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认为,由于全球相互依存、经济技术合作正在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威胁降至次要地位,武力不再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效手段[7].尽管国际相互依存确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国家行为体并没有放弃权力政治所追逐的目标,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中依然带有严重的权力政治性质,改变的只是实现权力的途径与模式[8].军事能力和经济实力在国家权力影响力中的强弱转换,表现为军事实力薄弱的国家因对原料拥有垄断和控制权,在国际贸易中开始拥有谈判权[6,9].国家通过强化对贸易伙伴国的吸引力,进而将经济手段渗透至国家互动关系中[10],并以此控制和影响对方在其他领域的决策.因此,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经济权力(economic power),即国家运用经济实力(economic strength)强迫他国改变自身意志的能力(capability),日益成为国家对外施加战略影响的核心依据[6]. ...
2
... 权力(power)是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受韦伯(Max Weber)权力“强制意志说”的影响,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把权力定义为人们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和控制的能力[5].权力的存在需要四个条件:在权力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存在价值和利益冲突;在权力关系中,一方最终会对另一方的要求屈服;在权力显示的过程中,权力一方服从另一方意愿的成本要小于违背其意愿的成本;双方实力差别越大,发生冲突的概率就越高[3].由此可见,权力反映了国家行为体之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相互作用的不对称性,它只能形成于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6].随着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以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S. Nye)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认为,由于全球相互依存、经济技术合作正在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威胁降至次要地位,武力不再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效手段[7].尽管国际相互依存确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国家行为体并没有放弃权力政治所追逐的目标,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中依然带有严重的权力政治性质,改变的只是实现权力的途径与模式[8].军事能力和经济实力在国家权力影响力中的强弱转换,表现为军事实力薄弱的国家因对原料拥有垄断和控制权,在国际贸易中开始拥有谈判权[6,9].国家通过强化对贸易伙伴国的吸引力,进而将经济手段渗透至国家互动关系中[10],并以此控制和影响对方在其他领域的决策.因此,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经济权力(economic power),即国家运用经济实力(economic strength)强迫他国改变自身意志的能力(capability),日益成为国家对外施加战略影响的核心依据[6]. ...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2
... 权力(power)是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受韦伯(Max Weber)权力“强制意志说”的影响,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把权力定义为人们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和控制的能力[5].权力的存在需要四个条件:在权力的影响者和被影响者之间存在价值和利益冲突;在权力关系中,一方最终会对另一方的要求屈服;在权力显示的过程中,权力一方服从另一方意愿的成本要小于违背其意愿的成本;双方实力差别越大,发生冲突的概率就越高[3].由此可见,权力反映了国家行为体之间政治经济等方面相互作用的不对称性,它只能形成于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6].随着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国家间相互依存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以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和约瑟夫·奈(Joseph S. Nye)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认为,由于全球相互依存、经济技术合作正在占据国际关系的主导地位,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军事威胁降至次要地位,武力不再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效手段[7].尽管国际相互依存确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国家行为体并没有放弃权力政治所追逐的目标,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中依然带有严重的权力政治性质,改变的只是实现权力的途径与模式[8].军事能力和经济实力在国家权力影响力中的强弱转换,表现为军事实力薄弱的国家因对原料拥有垄断和控制权,在国际贸易中开始拥有谈判权[6,9].国家通过强化对贸易伙伴国的吸引力,进而将经济手段渗透至国家互动关系中[10],并以此控制和影响对方在其他领域的决策.因此,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经济权力(economic power),即国家运用经济实力(economic strength)强迫他国改变自身意志的能力(capability),日益成为国家对外施加战略影响的核心依据[6]. ...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1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1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The Interdependent World and Its Problems.
1
1933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Political Myths and Economic Realities.
1
1925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0
2004
0
2004
Hirschman. National Power and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Trade.
1
1945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omestic structures: Foreign economic policies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tates.
1
1976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1
1997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1
1997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0
0
从相互依存到全球化: 国际合作理论的发展
1
2002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从相互依存到全球化: 国际合作理论的发展
1
2002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中日经济“非对称性”相互依存与权力分析
1
2010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中日经济“非对称性”相互依存与权力分析
1
2010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1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1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1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1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4): 123-
1
2010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4): 123-
1
2010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1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1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1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1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国际合作中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关系和规律探究: 以中国—东盟经贸数据为量化分析样本
1
2015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国际合作中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关系和规律探究: 以中国—东盟经贸数据为量化分析样本
1
2015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中国与东盟各国双边贸易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1
2008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
中国与东盟各国双边贸易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1
2008
... 经济权力根植于行为体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在非对称性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依存程度低的一方拥有权力.综合以往研究发现,国家间经济权力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总量和市场的相对规模,通过国家间贸易和投资以塑造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来实现[10-11].其理论渊源可追溯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对专业化和交换收益的解释,即依存是一种能带来利益的交换关系的后果[12].随着新技术革命势头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际制度以非国家角色的积极姿态登上国际舞台,国家间相互依存理论也在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思辨中得到不断升华和重构[13-15].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Richard N. Cooper)首次提出了经济相互依存理论[16].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在库珀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间复合相互依存的概念,把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分为均等依存、绝对依存和非对称依存3种类型,并认为国家经济权力正是存在于这种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之中,依存度较低的一方在某一问题上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甚至借之影响其他问题[7].权力与相互依存的结合及复合相互依存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新格局,折射了当代国际社会国家经济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这一全局性变革的新特点.国内学术界对国家间经济相互依存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17-19],近年来基于相互依存理论的国家间权力关系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如中日关系[20-21]、中美关系[22-23]、中韩关系[24-25]、中国—东盟关系[26-27]等.不难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从国际关系或国际政治层面纠葛于双边或多边经济和权力关系的非对称性阐释,而从全球尺度研究大国崛起中的经济权力空间扩展格局还尚未涉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