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广友. 中国湿地科学的进展与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15(6): 666-672.[2] 白军红, 欧阳华, 徐惠凤, 等. 青藏高原湿地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4): 1-9.[3] 许辉熙, 何政伟, 但尚铭, 等. 基于EOS/MODIS的若尔盖高原湿地定量遥感研究[J]. 冰川冻土, 2007, 29(3): 450-455.[4] 王根绪, 李元寿, 王一博, 等. 近40年来青藏高原典型高寒湿地系统的动态变化[J]. 地理学报, 2007, 62(5): 481-491.[5] 王春连, 张镱锂, 王兆锋, 等. 拉萨河流域湿地系统景观格局多尺度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32(9): 1634-1642.[6] 陈桂琛, 黄志伟, 卢学锋, 等. 青海高原湿地特征及其保护[J]. 湿地科学, 2003, 1(2): 122-127.[7] 王根绪, 丁永健, 王建, 等. 近15年来长江黄河源区的土地覆被变化[J]. 地理学报, 2004, 59(2): 163-173.[8] 张镱锂, 李秀彬, 傅小锋, 等. 拉萨城市用地变化分析[J]. 地理学报, 2000, 55(4): 395-406.[9] 马飞, 李景吉, 彭培好, 等. 珠穆朗玛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南北坡植被覆盖变化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1): 1427-1432.[10] 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1966~1968(自然地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5,1-3, 172-182.[11] 李国庆, 阚瑷珂, 王绪本, 等. 珠穆朗玛峰生物圈保护区湿地空间分布及变化研究[J]. 湿地科学, 2009, 7(4): 289-298.[12] 李国庆, 阚瑷珂, 王绪本, 等.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湿地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 湿地科学, 2010, 8(2): 110-114.[13] 裘善文, 孙广友, 夏玉梅. 三江平原中东部沼泽湿地形成及其演化趋势的探讨[J]. 湿地科学, 2008, 6(2): 148-159.[14] 王丹, 姜小光, 唐伶俐, 等. 利用时间序列傅立叶分析重构无云NDVI图像[J]. 国土资源遥感, 2005, 2: 29-32.[15] 罗磊, 青藏高原湿地退化的气候背景分析[J]. 湿地科学, 2005, 3(3): 190-199.[16] 杨续超, 张镱锂, 张玮, 等. 珠穆朗玛峰地区近34年来气候变化[J]. 地理学报, 2006, 61(7): 687-696.[17] 王长科, 王跃思, 张安定, 等. 若尔盖高原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对策[J]. 水土保持通报, 2001, 21(5): 20-40.[18] 次旦伦珠. 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概况[J]. 中国藏学, 1997, 1: 3-22.[19] 廖顺宝, 李泽辉. 气温数据栅格化中的几个具体问题[J]. 气象科技, 2004, 32(5): 352-356.[20] 廖顺宝, 李泽辉, 游松财. 气温数据栅格化的方法及其比较[J]. 资源科学, 2003, 25(6): 75-80.[21] 丁明军, 沈振西, 张镱锂, 等. 青藏公路与铁路沿途1981-2001年植被覆盖变化[J]. 资源科学, 2005, 27(5): 128-133.[22] Gregory D. Distance Decay[M]. //: Johnston R J, Gregory D, Smith D M (Ed.).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2nd Ed.). Oxford: Blackwell, 1988: 110-111.[23] Eldridge J D, Jones J P. Warpedspace: A Geography of Distance Decay[J].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1991, 43: 500-511.[24] 张捷, 都金康, 周寅康, 等. 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J]. 地理学报, 1999, 54(4): 357-364.[25] 王雪梅, 李新, 马明国.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以黑河流域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21(6): 39-47.[26] 刘小平, 黎夏, 叶嘉安. 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空间决策行为及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的模拟[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6, 36(11): 1027-1036.[27] 李月辉, 胡远满, 李秀珍, 等. 道路生态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3): 447-452.[28] 章家恩, 徐琪. 道路的生态学影响及其生态建设[J]. 生态学杂志, 1995, 14(6): 74-77.[29] 吴群, 温修春, 唐焱, 等. 模型法在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中的应用——以江苏省泰兴市为例[J]. 资源科学, 2004, 26(5): 68-73.[30] 吴晋峰, 包浩生. 旅游流距离衰减现象演绎研究[J]. 人文地理, 2005, 2: 62-65.[31] 牛振国, 宫鹏, 程晓, 等. 中国湿地初步遥感制图及相关地理特征分析[J].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 2009, 39: 188-203.[32] 赵魁义, 王德斌, 宋海远. 西藏沼泽的初步研究[J].见: 陈宜瑜主编. 中国沼泽研究, 1988,227-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