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冯健,周一星.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J].城市人口,2002,26(1):58-65.
[2] 冯健,周一星.近20年来北京都市区人口增长与分布[J].地理学报,2003,58(6):903-916.
[3] Small K A, Song S.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densities: structure and change[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96(36):292-313.
[4] McDonald J, Prather P. Suburban employment centers: the case of Chicago[J]. Urban Studies, 1994(31):201-218
[5] 冯健,周一星.1990年代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最新变化[J].城市规划,2003,27(5):55-62.
[6] 岳天祥,王英安,张倩,等.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未来情景模拟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08,10(4):479-488.
[7] 王雯菲,张文新.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人口分布及其演变[J].人口研究,2001,25(1):62-66.
[8] 盛广耀.城市密集区人口变动研究——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6):946-951.
[9] 孙铁山,李国平,卢明华.京津冀都市圈人口集聚与扩散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09, 64(8):956-966.
[10] 李国平,陈秀欣.京津冀都市圈人口增长特征及其解释[J].地理研究,2009,28(1):191-202.
[11] 吴文钰,高向东.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分布模型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8):968-974.
[12] 杜国明,于凤荣,张树文.城市人口空间分布模拟与格局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12(1):34-39.
[13] 刘睿文,封志明,杨艳昭.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0):1171-1177.
[14] 刘睿文,封志明,游珍.中国人口集疏格局与形成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89-94.
[15] 林康.长江三角洲人口集聚与布局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5): 654-658.
[16] 陈兴鹏,宋迎昌.北京市经济、人口集聚与扩散机制的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5, 11(4): 25-28.
[17] 陈刚强,李郇,许学强. 中国城市人口的空间集聚特征与规律分析[J].地理学报,2008,63(10):1045-1056.
[18] 王书国,段学军,姚士谋.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4): 405-409.
[19] 杜瑜,樊杰.基于产业-人口集聚分析的都市经济区空间功能分异[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3):467-474.
[20] 李培,邓慧慧.京津冀地区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7(6):59-63.
[21] 王桂新,毛新雅,张伊娜.中国东部地区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极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