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闫小培, 毛蒋兴.高密度开发城市的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以广州为例[J].地理学报, 2004, 59(5):643-652.
[2] 陈明辉, 陈颖彪, 郭冠华, 等.东莞市城市热环境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J].地理研究, 2011, 30(8):1431-1438.
[3] 毛蒋兴, 闫小培.城市交通干道对土地利用的廊道效应研究——以广州大道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20(5):58-61.
[4] 毛蒋兴, 闫小培.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研究——以广州为例[J].地理科学, 2005, 25(3):3353-3360.
[5] 毛蒋兴, 阎小培.高密度开发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研究——以广州为例[J].经济地理, 2005, 25(2):185-188.
[6] 毛蒋兴, 阎小培, 王芳.高密度土地开发对交通系统的影响——以广州为例[J].规划师, 2004, 20(12):99-104.
[7] 朱巍.成都市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相互关系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05.
[8] 杨思, 孔德良.基于道路网络特征的建设用地扩张及其对林地景观的影响——以深圳市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2):286-292.
[9] 王真, 郭怀成, 郁亚娟, 等.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相互关系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 2009, 24(4):91-97.
[10] 严勰, 刘毅, 陈吉宁, 等.道路交通系统对区域工业布局的影响[J].经济地理, 2009, 29(5):746-751.
[11] 毛蒋兴, 闫小培.基于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交通模式互动机制的大城市可持续交通模式选择——以广州为例[J].人文地理, 2005, 20(3):107-111.
[12] 曹峰, 宋海荣, 葛咏, 等.基于粗糙集的交通道路与城镇用地扩展关系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0, 12(6):791-796.
[13] 沈建武, 吴瑞麟.城市道路与交通[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14] 范科红, 李阳兵, 冯永丽.基于GIS的重庆市道路密度的空间分异[J].地理科学, 2011, 31(3):365-371.
[15] 刘锐, 胡伟平, 王红亮, 等.基于核密度估计的广佛都市区路网演变分析[J].地理科学, 2011, 31(1):81-86.
[16] 蔡雪娇, 吴志峰, 程炯.基于核密度估算的路网格局与景观破碎化分析[J].生态学杂志, 2012, 31(1):158-164.
[17] 王远飞, 何洪林.空间数据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18] 陆建, 王炜.城市道路网规划指标体系[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4, 4(4):62-67.
[19] 周素红, 闫小培.广州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需求关系[J].地理学报, 2005, 60(1):131-142.
[20] 陆化普.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一体化规划[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46(9):1499-1504.
[21] 曹小曙, 马林兵, 颜廷真.珠江三角洲交通与土地利用空间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 2007, 27(6):743-7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