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 2014, Vol. 16 ›› Issue (2): 242-248.doi: 10.3724/SP.J.1047.2014.00242
李敏杰, 付青叶
收稿日期:
2013-07-03
修回日期:
2013-07-29
出版日期:
2014-03-10
发布日期:
2014-03-10
作者简介:
李敏杰(1988- ),女,河南许昌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分析。E-mail:liminjie2011@126.com
基金资助: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XJJC790004)。
LI Minjie, FU Qingye
Received:
2013-07-03
Revised:
2013-07-29
Online:
2014-03-10
Published:
2014-03-10
Contact:
10.3724/SP.J.1047.2014.00242
摘要:
本文首先用分形理论的集聚维数和关联维数探析了乌鲁木齐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的空间分形特征;然后,运用2007年和2011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分形理论的齐夫模型,运用等级规模维数并通过与中国其他都市圈的比较,研究了乌鲁木齐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的等级规模变化分形特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都市圈城镇体系集聚维数和关联维数分别为1.060和0.882,说明乌鲁木齐都市圈已经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呈凝聚状态分布的空间自组织体系,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相互作用较强。2007-2011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级规模维数变小,说明差异呈现扩大趋势,而非农业人口、GDP、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等级规模维数变大,说明差异呈现缩小趋势。与其他都市圈相比,乌鲁木齐都市圈空间和规模结构还不成熟,中心城市首位性强,对周边城市带动能力弱,等级规模差异大,有待进一步优化。
李敏杰, 付青叶. 乌鲁木齐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的分形特征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4, 16(2): 242-248.DOI:10.3724/SP.J.1047.2014.00242
LI Minjie, FU Qingye. Study on Fractal Characters of the Urban System of Urumqi Metropolitan Area[J]. , 2014, 16(2): 242-248.DOI:10.3724/SP.J.1047.2014.00242
[1] 王建.区域与发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4-18. |
[1] | 张小东, 韩昊英, 陈宇. 2003—2018年中国地级城市土地出让交易状况及时空动态特征[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 22(9): 1823-1836. |
[2] | 刘权毅, 詹庆明, 刘稳, 杨晨. 基于铁路客流的湖北省城市网络关联与空间组织结构特征[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 22(5): 1008-1022. |
[3] | 朱亚茹, 高峻, 邴振华, 张中浩, 付晶. 基于参与式制图方法的景观服务评估与空间结构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 22(5): 1106-1119. |
[4] | 段非,王钧,蔡爱玲,李贵才. 重庆两江新区空间结构演变驱动机制分析与过程模拟[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9, 21(8): 1254-1264. |
[5] | 陈昭, 罗小波, 高阳华, 叶勤玉, 王书敏. 基于半变异函数的重庆市地表温度空间异质性建模及多尺度特征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9, 21(7): 1051-1060. |
[6] | 潘碧麟, 王江浩, 葛咏, 马明国. 基于微博签到数据的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城际人口流动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9, 21(1): 68-76. |
[7] | 刘彤, 周伟, 曹银贵. 沈阳市城市功能区分布与人口活动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 20(7): 988-995. |
[8] | 杨喜平, 方志祥, 尹凌. 城市空间结构要素与人群聚散稳定性的关联性探索[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 20(6): 791-798. |
[9] | 于丙辰, 刘玉轩, 陈刚. 基于夜光遥感与POI数据空间耦合关系的南海港口城市空间结构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 20(6): 854-861. |
[10] | 牛方曲, 刘卫东.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区域多层次空间结构分析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 18(6): 719-726. |
[11] | 杨喜平, 方志祥, 赵志远, 萧世伦, 尹凌. 城市人群聚集消散时空模式探索分析——以深圳市为例[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 18(4): 486-492. |
[12] | 陈楹, 李安波, 姚蒙蒙, 闾国年. 基于空间结构模式匹配的褶皱地貌类型自动识别[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 18(11): 1500-1512. |
[13] | 朱红春, 李永胜, 汤国安. 面向沟谷特征点簇的空间结构模型与应用[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4, 16(5): 707-711. |
[14] | 陈明辉, 陈颖彪, 郭冠华, 罗俊彪.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分形特征的动态变化——以广州市南拓区为例[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1, 13(4): 520-525. |
[15] | 刘春腊, 张义丰, 曹俊, 穆松林, 贾大猛, 兰婷婷. 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GIS分析——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1, 13(2): 189-1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