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亓兴兰,刘健,余坤勇.基于RS与GIS的闽江流域森林景观格局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26(1):36-40.[3] 肖化顺,付春风,张贵.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稳定性评价[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1):88-92.[4] 谢高地,甄霖,杨丽,等.泾河流域景观稳定性与类型转换机制[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9):1693-1698.[5] 王旭丽,刘学录.基于RS 的祁连山东段山地景观稳定性分析[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9,24(5):665-669.[6] 王国宏.再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J].生物多样性,2002,10(1):126-134.[7] 柳新伟,周厚诚,李萍,等.生态系统稳定性定义剖析[J].生态学报,2004,24(11):2635-2640.[8] 黄宝荣,欧阳志云,郑华,等.生态系统完整性内涵及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1):2196-2202.[9] 张步翀,李凤民,黄高宝.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4):12-15.[10] 罗格平,周成虎,陈曦.干旱区绿洲景观尺度稳定性初步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4,27(4):471-476.[11] 罗格平,周成虎,陈曦.干旱区绿洲景观斑块稳定性研究:以三工河流域为例[J].科学通报,2006,5(21):73-80.[12] 罗格平,周成虎,陈曦,等. 区域尺度绿洲稳定性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519-524.[13] 蒋有绪.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14] 陈百明,周小萍."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解读[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6):994-1003.[15] 王仰麟.渭南地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J].自然资源学报,1995,10(4):372-379.[16] 张金屯,邱扬,郑凤英.景观格局的数量研究方法[J].山地学报,2000(8):352-364.[17] 布仁仓,王宪礼,肖笃宁.黄河三角洲景观组分判定与景观破碎化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3):321-324.[18] 叶延琼,陈国阶.GIS支持下的岷江上游流域景观格局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1):112-115.[19] 胥晓,郑伯川,陈友军.嘉陵江流域植被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373-378.[20] 陈文波,肖笃宁,李秀珍.景观指数分类、应用及构建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121-125.[21] 王玲玲,曾光明,黄国和,等.湖滨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5,12(25):3406-3410.[22] 刘红玉,吕宪国,张世奎,等.三江平原流域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2):289-295.[23] 王兆杰,刘金福,洪伟,等.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分析及破碎化评价[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27(1):30-34.[24] 周华坤,周立,赵新全,等.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J].科学通报,2006,1(51):63-69.[25] 毋兆鹏.艾比湖流域绿洲稳定性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6(22):44-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