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0年, 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0-03-2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李京文
    2000, 2(1): 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正迎来知识经济新时代人类迎来第三个千年纪元,在过去,人类经历了游牧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特别是从第三次产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增长了20多倍。而在这全球经济高增长中,知识及其精华——科学技术的贡献已由本世纪初的5%左右上升到70—80%,知识或科技进步已成为一个国家富强的源泉,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动力。现在,世界正在由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推动这一伟大潮流的是迅速兴起的知识创新。包括观念创新、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等,这个定义基本反映了知识经济的实质,即知识将取代能源、物资等成为支持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
  • 论文
    2000, 2(1): 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上第一个“数字地球”国际会议于1999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国工程院、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总装备部等20个部门共同合办。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出席了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科技部朱丽兰部长、北京市刘淇市长以及大会特邀国外贵宾,主办、合办部门的代表、来自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代表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后,十一位国际知名科学家作了大会特邀报告,路甬祥院长作了题为“合作开发数字地球共享全球数据资源”的报告。
  • 论文
    路甬祥
    2000, 2(1): 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刘宝银, 张杰
    2000, 2(1): 8-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所提出的“数字海洋”,系基于当前世界各国极为关注的“数字地球”发展前景 ,其事关我国海洋科学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此,从“数字地球”概念及其所涉及的新理论和高新技术 ,到中国“数字地球”中的“数字海洋”有待顺应发展,作了概述。同时 ,重点就“数字海洋”技术与目标和建设的设想等作了探讨。
  • 论文
    2000, 2(1): 1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从现实基础和条件出发,院决定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部署:一、运用高新技术,开展西部国土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建立综合数据平台;研究西部环境演化历史,了解当前西部环境的真实状况;对水资源、荒漠化等重大科学问题进行重点研究,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实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二、以现有野外工作站为基础,完善西部环境和生态监测网络,选择若干典型区域,建立环境整治来自生态农业示范区。三、以青海盐湖资源开发、西部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组织关键适用技术的协同攻关;开展以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开发、示范和推广。
  • 论文
    寇有观, 傅亿恺
    2000, 2(1): 12-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讨论了数字国土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基础研究和基础工作 ,提出国土动态监测系统和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
  • 论文
    承继成, 易善桢
    2000, 2(1): 15-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描述了数字农业的概念和内容, 目前的状态和趋势。信息技术、空间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使传统农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农业是以大田耕作为基础, 以先进的高技术为支撑的集约化和信息化的农业技术系统。它是指从耕作、播种、灌溉、施肥、中耕、田间管理、植物保护、产量预测到收获、保存、管理等过程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应用遥感、遥测、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和计算机等先进技术, 以及智能化的农业设备, 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数字化。使每一平方米的土地得到最优化的使用。形成一个包括对农作物、土地、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监测、预测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以及环境要素的现状和动态分析、诊断预测、耕作措施、管理方案的决策支持在内的信息农业技术系统。本文首先描述遥感和遥测技术在农业监测和预报中的作用, 介绍了GPS、GIS和自动化农机的一体化技术以及数字农业技术系统的构成。
  • 论文
    刘纪原
    2000, 2(1): 20-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我国的航天事业诞生于50年代中期,根据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订的《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中关于喷气和火箭技术建立的要求,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于1956年10月8日正式建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导弹和火箭技术研究的机构。以后的40年间,其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有过变化,今年7月份又组建为两大集团公司。我国的航天技术是在既无图纸资料,又无仪器设备的情况下开始创业的。
  • 论文
    李树楷, 刘彤, 尤红建
    2000, 2(1): 23-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简要地阐述了新型机载三维成像系统的产生环境、原理、技术结构、特色及应用领域 ,介绍了飞行检测、应用飞行所取得的成果。为实现高效遥感对地观测体系迈出的第一步。
  • 论文
    2000, 2(1): 27-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中国科学院与奥地利科学院1999年院际交流计划,应奥地利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所所长Professor Fischer Manfred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劲峰研究员于1999年10月24日至11月3日出访了奥地利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所和维也纳经济与商务大学。王劲峰1993年11月至1994年10月曾在此学习进修和从事研究工作一年。此次再次访奥,是富有成果的。访问期间王劲峰与Professor Fischer交换了对地球信息科学的最新研究动态的看法和意见,讨论了发展前沿的方向。并考察了奥地利科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所、维也纳经济大学空间信息科学系。
  • 论文
    葛咏, 王劲峰
    2000, 2(1): 28-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在遥感和GIS中,关于误差和不确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有两种: 概率统计和机理模拟。本文论述了二者的特点,详细讨论了影响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诸多因素,提出利用机理的方法分析SAR系统成像误差。本方法是从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机理的研究出发,利用控制论的观点来解释、分析影响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诸多误差因素并建立误差传播模型。这不仅对研制合成孔径雷达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遥感数据的质量控制也有重要意义。
  • 论文
    刘德富
    2000, 2(1): 33-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9年9月21日我国台湾省集集发生7.6级强烈破坏性地震。对这次强震的发生,应用NOAA卫星遥感监测“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OLR场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强震前至强震时,震央所在地域显示有长波辐射增强的变异特征,可能与强震孕育过程中的热状态有关。识别和提取卫星对地遥感红外波段的热兆信息,可望在监视预报强震发生地域上开创出新的技术途径。
  • 论文
    2000, 2(1): 37-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陈述彭院士是我国卓越的地理学与地图学家、遥感应用与地理信息系统专家,是我国现代地图学的倡导者与开拓者,是遥感应用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创建者和奠基人,也是我国地球信息科学的开创者。他为我国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球信息科学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杰出贡献。陈述彭院士1920年2月28日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1942年他从浙江大学史地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并于1947年史地研究所在职研究生毕业,1950年调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至今,已从事教学、科研60载。
  • 论文
    2000, 2(1): 38-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中国国家遥感中心(NRSC)、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LREIS)和中国地理学会(GSC)主持召开的国际地理联合会第九届国际空间数据处理学术会议(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atial Data Handling,简称:SDH2000,Beijing)将于2000年8月10~12日在北京召开。
  • 论文
    傅肃性, 张崇厚, 曹桂发
    2000, 2(1): 39-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1世纪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空间时代和信息社会。在我们居住的星球上,时间与空间尺度的巨大变化,给人们带来了真正的“地球村”,更好地认知地球家园,积极地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实现新纪元经济腾飞,振兴中华的宏图。这正是陈述彭教授探索地学的宿愿。对于地球信息的技术系统,陈述彭教授认为,它是以数字集成(整合)为核心技术,涉及卫星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电脑制图、互联网络……等诸多方面的信息系统工程[1]。科学实践表明,地图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发展为地球信息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上述学科的发展与其融合集成正是推进地球信息科学崛起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趋势。
  • 论文
    万洪涛, 陈述彭
    2000, 2(1): 42-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地震和特大暴雨等特大自然灾害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地震的临震预报和特大暴雨的预报依然是世界性难题。近20~30年来国内外科学家明显加强了多学科的交叉,从多角度探讨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机制及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本文集中讨论了这些方法及其综合集成分析。研究表明,这些新方法对特大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绝大多数新方法仍处于萌芽的探索阶段,其预测预报的机理和综合使用的途径和前景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使这些方法成为成熟的预测预报方法并努力使其成为成熟的业务预报系统中的组成部分。
  • 论文
    励惠国, 岳天祥
    2000, 2(1): 48-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学信息图谱综合了景观综合图的简洁性和数学模型的抽象性 ,它是现代空间技术与我国传统研究成果结合的产物 ,它可反演过去、预测未来。本文在分析地学信息图谱、生态系统发展战略、DL U土地利用战略、数学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设计了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虚拟系统。在这个虚拟系统中 ,如何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关信息转换为征兆图、诊断图和实施图是其核心理论问题。数学模型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软件和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成果表明 ,这些理论问题在不久的将来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 ,这个区域可持续发展虚拟系统的进一步研究 ,能够形成一个可操作的、实用的决策支持系统。
  • 论文
    李建新
    2000, 2(1): 53-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联邦德国议会1991年决定, 议会与政府核心部门在2000年前从波恩迁回柏林 ,波恩保留联邦行政管理中心的功能。为了按时准确地规划和完成落实迁都建设工程,在柏林建设国家行政办公设施和国家工作人员生活居住设施,解决波恩地区因国家机关迁离而遭受的损失,参加建设的许多部门应用了地球信息技术。文中介绍了“柏林房地产信息系统”,“联邦议会与政府核心区建设信息系统”,“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波恩地区经济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地球信息技术在交通和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 论文
    鲁学军, 励惠国, 陈述彭
    2000, 2(1): 60-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综合自然区划入手,针对区域地理系统模型的建立过程,通过研究地理空间尺度—空间比例尺以及地理时间尺度—地理事件发生变化的频度,来探讨建立地理事件的时空变化动态表述模式—地理时空等级组织体系,对于体系所提供的地理区域内部地理数据流的组织模式以及体系所表达的区域内发生地理事件过程的动力学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进一步讨论了该体系对于建立数字地球的作用和意义。
  • 论文
    王泽根
    2000, 2(1): 67-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布式GIS是实现海量空间数据共享与组织、管理的有效方式。本文讨论了GIS中空间数据的特点并分析了分布式GIS设计中几个关键问题,然后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
  • 论文
    本刊编辑部
    2000, 2(1): 70-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9年11月22~25日由亚洲遥感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部共同组织召开了第20届亚洲遥感会议。会议在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这是亚洲地区本世纪最后一次高水平的遥感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香港、澳门、中国台北、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菲律宾、蒙古、伊朗、斯里兰卡、越南、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荷兰、波兰、德国、瑞士、阿塞拜疆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512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开幕式由第20届亚洲遥感会议秘书长、中国参加亚洲遥感协会全国委员会应届出席、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郭华东先生主持。
  • 论文
    卢中正, 谭克龙, 雷建年, 高会军
    2000, 2(1): 71-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简要介绍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神府—东胜地区环境综合评价中的应用方法。针对这一地区的环境特点 ,形成了以遥感信息为基础的环境综合评价体系 ,体系包括环境压力负荷、环境问题、环境潜力三个方面的十个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知识 ,实现了全部因子的权重排序。以 GIS为技术支撑 ,对各专题进行了时空变化分析 ,建立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详细客观地评价了该区的环境质量情况。
  • 论文
    2000, 2(1): 75-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0年科学发展报告>对1999年最热门的科学前沿领域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反映了1999年世界科学发展的整体趋势以及我国科学发展水平及其所处的地位,并就对科学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中所起的作用,向国家提出中国科学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2000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以其客观性、权威性、前瞻性、文献性作为基本要求,以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为基本目标,以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提供坚实的手柄为基本目的,是中国科学院多年来对“自然—经济—社会”的复杂关系进行长期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结晶。
  • 论文
    董廷旭
    2000, 2(1): 76-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 GIS技术建立土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在目前大中城镇土地定级估价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绵阳市城镇土地定级评估 ,介绍了城镇土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施流程。强调数据规范化、模块完备性与扩充性、功能实用性、操作可视化等设计原则 ,实现了城镇土地定级、基准地价评估、宗地评估和地价指数测算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到数据管理与决策的自动化。
  • 论文
    齐清文
    2000, 2(1): 80-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以信息和通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 ,地图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地图学需要重新定位。放眼全球 ,国际地图学界在观念争鸣、理论研究、技术探索、地图应用等方面均出现令人振奋的发展和热点问题。这对我们发展中国的地图学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 论文
    廖克
    2000, 2(1): 87-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地图集》是代表国家水平的一部大型综合性科学参考地图集,包括序图、自然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灾害、自然利用与保护等五个部分18个图组,共540幅地图,115个图表与照片,以及近30万字的地图说明。图集为四开本共283页,中、英文版同时出版发行。这是20世纪中国地球科学的一项重大成果。
  • 论文
    2000, 2(1): 89-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社会正迈步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包括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在内的信息化的浪潮正席卷全球,将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时空概念正在发生变化,变成了“地球村”;知识与科技的作用正在逐步替代资源与奖金,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它们将对21世纪的地理学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产生深远的影响,21世纪的地理学将是信息时代的地理学。为此,两岸三地地理学家倡议召开《面向信息时代的地理学》讨论会,旨在组织两岸三地的学者就面向信息时代的地理学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交流、合作研究,以建立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地理学新的理论与方法,推动社会信息化、知识化的进程,推动地理学的现代化。
  • 论文
    廖克
    2000, 2(1): 90-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欧洲国家环保部长会议1999年12月8-9日国际欧亚科学院与俄罗斯联邦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在莫斯科联合召开了“欧洲区域生态监测系统的发展”的欧共体政府间会议(欧洲国家环保部长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俄罗斯、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瑞典、丹麦、芬兰、西班牙、波兰、保加利亚等30个欧洲国家的环保部长或高级官员,美国、日本、蒙古等国的观察员,以及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欧共体委员会、国际欧亚科学院、欧共体空间局、欧共体环保局、世界银行等13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共150多人。会议由俄罗斯联邦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主席主持并作“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监测”的主题报告。
  • 论文
    程天文, 杜钟朴
    2000, 2(1): 92-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1月29日下午在北京五洲大酒店举行了国际欧亚科学院第四次中国院士全体会议。会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长什里亚耶夫院士和中国科学中心主席廖克院士讲了话。国际欧亚科学院院长什里亚耶夫院士和秘书长吉库诺夫院士向最近新当选的15名院士和7名通讯院士颁发了院士证书,还安排了刘纪原院士和李京文院士分别作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的学术报告。国际欧亚科学院1994年1月成立,是由世界各国著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所组成的科学团体,其宗旨是:通过科学、技术、文化等领域科学家、技术专家与社会活动家的共同努力与通力合作,促进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解决。
  • 论文
    2000, 2(1): 92-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李铁映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 论文
    2000, 2(1): 94-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球信息》已试办三年。《地球信息科学》是在此基础上于1999年经向巴黎ISSN国际中心申请批准正式创办的学术季刊(国际统一刊号:ISSN-1560-8999),重组编委会,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地球信息科学是近十多年新兴的学科。通过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电脑辅助设计(CAD)与多媒体、虚拟技术及网络系统等高新技术集成融合,实现对地球系统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资源总量智能监测、环境综合整治、创造优化生物多样性和区域持续发展等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研究。促进国内外学术经验和信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