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0年, 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0-04-25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任振球
    2000, 2(2): 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讨论了特大自然灾害预测研究中的若干科学方法论问题。指出: 首要关键在于开放系统; 必须开展全方位的整体研究,从中抓住关键因子进行深入研究; 内外因耦合是引起突发性特大自然灾害的主要缘由; 在科学观念上需由过去注重线性、均匀、连续、平均与距平、平滑和数量分析,转变为侧重非线性、非均匀、不连续、奇异、高频脉冲、结构等信息的提取和分析, 以及形与数的统一; 宇宙中还可能存在一种最大最广泛的整体联系。最后,简要讨论了涉及的几个哲学问题。
  • 论文
    李发祥, 李克, 张世民, 张景发, 马廷著
    2000, 2(2): 6-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论述了地震发震构造环境和地震信息分析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尤其是地震活动信息的分析.
  • 论文
    任立良
    2000, 2(2): 1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比较了流域空间离散化的两种途径 :子流域法和网格法 ,并以此对流域径流过程模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之间应该是相互关联、相互匹配的 ;时空尺度具体大小的选定要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区域的面积、流域下扩建面信息源和模型输入资料的可获性综合考虑。
  • 论文
    任振球
    2000, 2(2): 16-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概述了大气环流创新模式方面的构思.
  • 论文
    艾万铸
    2000, 2(2): 18-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开发海洋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早期的海洋开发活动仅局限于“兴海盐之利,行舟揖之便”。20世纪60年代开始,海洋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标志着现代海洋开发阶段的到来。80年代以来,海洋开发更加依靠高新技术,从而进入了新技术革命的新阶段。90年代海洋则进入了全面开发利用和管理海洋的新时期,1990年以来的历次联合国大会都把开发海洋和管理海洋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 论文
    刘南, 刘仁义, 苏国中
    2000, 2(2): 20-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中国GIS的各主要成分。在今后长时期内, 中国GIS若干产业成分的发展仍将受国内社会条件的限制; 中国GIS仍将主要是为各级政府及其各种部门建设具有MIS特色的GIS系统。
  • 论文
    孔云峰, 林珲
    2000, 2(2): 25-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整理和统计了一组与中国GIS研究、教育、产业和市场相关的数据, 用于理解和评估中国的GIS产业状况和应用前景。
  • 论文
    乔玉良
    2000, 2(2): 33-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介绍以陆地卫星对地观测数据为主体信息源,结合彩红外航空遥感与地面调查资料,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先进技术,经二个月时间快速完成山西省1:10万土壤侵蚀强度分类与强度分级的调查任务,及时为国家水利部及当地水利水保部门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数据与图件, 充分体现了遥感与GIS融合技术的优越性.
  • 论文
    姚艳敏, 金思, 程昌秀
    2000, 2(2): 37-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籍数据标准化是推动地籍数据共享的重要基础, 本文分析了国外地籍数据标准化的建设过程和地籍数据标准的内容, 对制定我国地籍数据标准规范提出建议.
  • 论文
    高彦春, 牛铮, 王长耀
    2000, 2(2): 42-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变化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具有全球观测能力的遥感技术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对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回顾 ,对遥感技术在全球变化研究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论述 ,并对一些新一代的传感器作了简要介绍 ,同时对我国遥感工作者在全球变化方面的一些工作作了介绍。
  • 论文
    骆剑承, 刘庆生, 刘高焕, 励惠国
    2000, 2(2): 47-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源一号卫星的零级数据存在纵向规则条纹、横向不规则条纹、灰度不均衡、第四波段模糊等缺陷。本文探讨对资源一号卫星数据这些问题的预处理方法, 并提出资源一号卫星数据预处理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的具体流程。
  • 论文
    陈崇成, 黄方红, 黄绚
    2000, 2(2): 52-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厦门幅TM遥感影像为例, 在分析各种遥感数据相对辐射归一化方法存在的不足基础上, 介绍自动散点控制回归 (ASCR)新技术的具体算法。对运算结果做了分析比较, 并对其提出改进意见.
  • 论文
    刘庆生, 骆剑承, 刘高焕
    2000, 2(2): 56-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对我国自主获取的资源一号卫星遥感图像——1999年12月22日的黄河口零级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 利用两种方法将它与1996年获取的高分辨率国土普查卫星全色黑白数据进行融合分析,结果提高了资源一号卫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 ,清晰反映出孤岛镇的城镇结构、小麦长势和油井分布。另外,对1999年10月17日的资源一号卫星图像进行了分析,清晰展现了黄河北汊的淤积趋势和小清河的污染扩散。
  • 论文
    卢中正, 王飞跃, 鲍桂宝
    2000, 2(2): 58-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简要介绍了卫星遥感在煤炭资源及煤炭伴生矿产资源调查、煤炭基地水资源调查、煤矿生产中地质灾害调查预报、煤层自燃监测和矿区环境调查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实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 论文
    白翠玲, 路紫, 丁疆辉
    2000, 2(2): 62-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的发展 ,阐明了网络技术的进步对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发展的影响 ,并初步提出了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地理信息系统和地图学的发展方向。
  • 论文
    陈伟海, 马祖陆, 何观德, 张志明
    2000, 2(2): 66-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桂林市电子沙盘的开发采用了3S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化技术, 它以数字化的地形图为基础数据源, 建立数字高程模型; 以卫星遥感数字图像为三维景观的表层粘模。电子沙盘具有二维平面—三维立体图对照显示,任意调整观察的位置、高度、方位、视角等功能, 并可以按预设的路线在空中模拟飞行观察, 给人亲临其境的感觉。同时, 它具有绘制剖面、求算任意区域地表面积和土石方量(水库库容)等功能, 突破传统沙盘的概念。
  • 论文
    2000, 2(2): 70-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陈芳允教授因病于2000年4月29日不幸逝世,享年84岁。陈芳允院士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电子学和空间系统科学家,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1948年赴英国留学后,毅然返回祖国。1949~1966年期间,他完成了多项国家急需的电子仪器和设备的研制任务,其中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具有国际领先水平。1965年陈芳允院士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地面跟踪测量系统技术负责人,组织研究、革新了多种测控设备,顺利实现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和预报。继而又为我国第一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 论文
    陈小琪
    2000, 2(2): 71-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现代计算机印前制版技术开展遥感图像印制中的应用研究。通过Barco系统软件功能很好反映遥感图像的信息特征.
  • 论文
    刘勇
    2000, 2(2): 74-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8年,美国副总统A.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概念,其核心内容就是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行星地球表层进行多分辨率、三维表示,其中包含了大量有待研究的技术难题,例如宽带Internet网上海量地理信息的传输、地球表面的虚拟现实再造等等。在上述难题被解决前,三维地貌影像图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已可以用于数字地球工程建设。制作三维地貌影像图需要两类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和遥感影像。前者属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的基本内容,其数据结构主要采用栅格数据和三角形不规则网(TIN);遥感影像是组成数字地球的重要信息源。
  • 论文
    任振球
    2000, 2(2): 76-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今年1月14~17日,在香山饭店召开了“特大自然灾害预测的新途径、新方法”香山科学讨论会议。我国一批从事气象、地震、天文、物理、数学、遥感、地球物理、地质等科学家们,经过长期多学科交叉、探索的艰苦努力,已在大地震临震和特大暴雨等特大自然灾害预测方面获得了重要进展。与会科学家一致认为,在国家有力地支持下,迫切需要进一步组织起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在该领域的一些世界性科学难点有望在我国首先突破。
  • 论文
    张赤军
    2000, 2(2): 77-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包括我国的正常高系统,当时沿用原苏联的。近50年来,使大地测量学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现在已可能将正常高系统改变为具有物理意义的正高系统,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1.过去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采用的是正常高系统,这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决定的。因大地重力学中所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是确定地球表面的形状,并定义正常高+高程异常=大地高,其中正常高是能够精确测定的,但它是以似大地水准为基准,后者没有具体的物理意义。2.正高就是海拔高,它在大地测量中占有重要地位,正高是以大地水准面——无限逼近于没有扰动的平均海水面为基准的,故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
  • 论文
    胡如忠
    2000, 2(2): 78-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纪之交,全国地方遥感应用协会于2000年5月8~12日在北京召开了年会。这次年会体现了如下3个特点:一是参加了第三届中国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有关活动,突出体现了遥感的高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