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 2010, Vol. 12 ›› Issue (6): 777-783.
韩嘉福
收稿日期:
2010-10-16
修回日期:
2010-12-16
出版日期:
2010-12-25
发布日期:
2010-12-25
作者简介:
韩嘉福(1975-),男,黑龙江人,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图数据库和专题地图编制研究。 E-mail:hanjiafu@igsnrr.ac.cn
基金资助: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8BAK50B05)
HAN Jiafu
Received:
2010-10-16
Revised:
2010-12-16
Online:
2010-12-25
Published:
2010-12-25
摘要: 地图集的地图可视化设计与单幅地图不同,需要以地图集的总体设计思想为依据,在地图设计与表达时反映指标体系的科学完整性,体现地图集的总体协调性。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环境变迁地图集》为例,详细介绍了以多指标、长时间序列为特征的人口与环境变迁地图的可视化设计与表达方法,包括:系列地图、结构及其数量变化、构成比例变化、数量变化及其对比关系、累积数量变化、多指标数量累积及其对比、相对某一时间基点变化、单指标多年统计特征的变化、单指标两个时期数据的对比等。该方法以对相关指标现状的表达为基础,重点强调制图对象变迁特征,表达指标体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相关地图可视化设计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其他类似专题地图的设计过程中。
韩嘉福. 面向地图集编制的地图可视化设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环境变迁地图集》为例[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0, 12(6): 777-783.
HAN Jiafu. Design of Maps for an Atlas with an Example of "The Atlas of Evolution on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 2010, 12(6): 777-783.
[1]温长恩.地图集设计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姚鲁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环境变迁地图集评介[J],地理学报,2010,65(7):894-896.[3]黄仁涛,庞小平,马晨燕.专题地图编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4]李海晨.专题地图与地图集编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5]王家耀.地图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6]祝国瑞.地图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7]宫鹏,刘岳.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环境变迁地图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李洪省,王英杰,余卓渊,等.基于案例推理的统计地图表示方法智能选取中的应用[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11(6):819-825.[9]张军海,胡文亮,李仁杰,等.现代专题地图数量指标可视化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2,4(3):55-58.[10]韩嘉福,李洪省,张忠.基于Lo renz曲线的人口密度地图分级方法[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11(6):833-838.![11]王海龙,陈毓芬.统计数据地图可视化扩展研究[J].测绘科学,2007,32(6):66-68.[12]梅洋,李霖,贺彪.基于边界反走样算法的地图可视化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J].2008,33(7):759-761.[13]周毅.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3,5(5):1-6.[14]陈正.人口与生态环境变化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统计教育,2007(3):6-9.[15]H arr ison P,P earce F.AAAS A tlas of P opulation&Env ironm ent[M].London:U niversity o f Ca lifo rn ia P ress,2000. |
[1] | 黄丽娜, 杨柳多姿, 姚翔宇, 侯孟营, 任福. 面向海陆统筹的综合航海地图集基础地理框架构建[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2, 24(9): 1647-1661. |
[2] | 冯世盛, 徐青, 朱新铭, 邹霓霄, 李帅. 基于地形数据的长距离越野路径快速规划方法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2, 24(9): 1742-1754. |
[3] | 郭欢, 王伟玺, 李晓明, 汤圣君, 邓媛媛. 兼顾共性基础与个性特色的智慧园区评价方法[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2, 24(6): 1061-1072. |
[4] | 孙银萍, 张兴国, 石新雨, 李奇泽. 顾及视频地理映射的人群密度估计方法[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2, 24(6): 1130-1138. |
[5] | 王迪, 钱海忠, 赵钰哲. 综述与展望:地理空间数据的管理、多尺度变换与表达[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2, 24(12): 2265-2281. |
[6] | 杨澄, 周丙锋, 杨振宇, 王杨刚, 李丽, 郝丽荣, 赵文吉. 面状地质要素智能综合算法与应用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2, 24(12): 2322-2332. |
[7] | 应申, 窦小影, 徐雅洁, 苏俊如, 李霖.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可视化进展与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1, 23(2): 211-221. |
[8] | 邬明权, 王标才, 牛铮, 黄文江. 工程项目地球大数据监测与分析理论框架及研究进展[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 22(7): 1408-1423. |
[9] | 崔成, 任红艳, 赵璐, 庄大方. 基于街景影像多特征融合的广州市越秀区街道空间品质评估[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 22(6): 1330-1338. |
[10] | 陈玉龙, 赖志柱, 王铮. 基于交通网络的乡村中小学优化布局[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 22(5): 1120-1132. |
[11] | 洪必文, 曹青, 张翎, 龙毅, 寇萱. 基于自然语言形态描述的地理实体模拟表达方法[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9, 21(10): 1491-1501. |
[12] | 刘爱龙, 张东, 陈涛, 姚霄飞, 许剑. 跨平台嵌入式数字地图可视化中间件设计与应用[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5, 17(6): 675-681. |
[13] | 马琦伟, 刘溪. 地理设计视角下的空间管制规划与应用——以张家界市为例[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5, 17(3): 281-289. |
[14] | 朱红春, 李永胜, 汤国安. 面向沟谷特征点簇的空间结构模型与应用[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4, 16(5): 707-711. |
[15] | 姜超, 柳林. 中国犯罪地理与警务GIS研究进展[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3, 15(6): 801-8088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