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犯罪地理与警务GIS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 2013-11-11
修回日期: 2013-11-30
网络出版日期: 2013-12-25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171140);国家“863”计划项目(2012AA121402、2013AA122302)。
Research Progress of Crime Geography Studies in China
Received date: 2013-11-11
Revised date: 2013-11-30
Online published: 2013-12-25
近30年来,随着公安部门犯罪防控需求的增加,中国犯罪地理学正处于新的发展机遇期。为了能较客观、全面地把握我国犯罪地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动态,本文从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3大电子资源数据库中筛选出与犯罪地理研究主题相关的期刊论文,以此为样本,对研究内容与研究实力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自1980s中期以来,中国犯罪地理学在论文数量、研究方法、实证区域、研究机构与核心作者等方面都日益增多,已经在城市犯罪地理、警用地理信息系统、规划设计预防犯罪、情境犯罪预防等4个主要研究方向出现了导向作用明显的核心作者,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进入21世纪后,新的发展机遇在促进犯罪地理学论文数量与研究实力快速增加的同时,也导致了案例研究、量化研究的所占比重显著减少,研究区域的空间范围也大幅收敛,集中在长三角、京津、珠三角地区。新的研究阵营不断涌现,核心作者比重不断下降,犯罪地理学进入了研究阵营争鸣角力的重构期。未来我国犯罪地理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不仅亟需完善相关的理论体系、加强国内的案例实证,而且还需注意研究规范的统一、核心作者群的代际更替等诸多问题。
姜超, 柳林 . 中国犯罪地理与警务GIS研究进展[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3 , 15(6) : 801 -808853 . DOI: 10.3724/SP.J.1047.2013.00801
Over the past 30 years, crime geography in China has set out, as the demand for crime prevention increased very rapidly. In order to get an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China,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crime geography studies was conducted. Taking periodical papers selected from Chinese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WANFANG DATA, and VIP Database as samples, we retrospect the changes of contents and researchers on crime geography during three periods: 1986~1990, 1991~2000, and 2001~2010. The results show that periodical papers, research organizations and related researchers have expanded greatly in number since mid-1980s, indicating a promising tendency. Core authors, who can motivate more researchers, have emerged in four main research aspects of crime geography: urban crime geography, PGIS, CPTED, and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In 21st century, both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ome out for crime geography. While more and more mathematical models are employed, the percentage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es has declined significantly. It is also the same for case studies. What's more, the study areas constricts to Yangtze River Delta, Beijing-Tianjin region, and Pearl River Delta. With emerging research groups and declining share of core authors, crime geography in China has entered a phase of reorganization. In the future, much more efforts will be needed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rime geography. We should not only try to synthesize multiple theories and conduct more case studie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unification of research norms and cultivation of next-generation core authors.
[1] 王发曾.我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研究二十年[J].人文地理, 2010, 25(4):25-30.
[2] 汪明亮.犯罪生成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 康树华.西方国家犯罪的严重性及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政法学刊, 1997, 14(1):1-7.
[4] 康树华, 吴大华.世纪之交的中国犯罪学回顾与展望[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 14(6):3-11.
[5] 康树华.新中国犯罪学的创建背景、发展阶段、特点与主要任务[J].南都学坛, 2008, 28(3):72-77.
[6] 孙宕越, 刘洪喜. 地学论集[C].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 1977, 515-542.
[7] 祝晓光.犯罪地理学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 9(3):113-118.
[8] 孙峰华, 魏晓.中国犯罪地理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9(4):493-495.
[9] 孙峰华, 毛爱华.犯罪地理学的理论研究[J].人文地理, 2003, 18(5):70-74.
[10] 王发曾.城市犯罪的地理特征[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 22(1):35-41.
[11] 祝晓光.论犯罪地理学[J].人文地理, 1989, 4(2):40-46.
[12] 孙峰华, 朱传耿, 高鑫.犯罪场地理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9(1):108-111.
[13] 刘战国, 郜昂.城中村犯罪热点研究:以深圳L村为例[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10(3):9-12.
[14] 程连生, 马丽.北京城市犯罪地理分析[J].人文地理, 1997, 12(2):7-12.
[15] 毛媛媛, 戴慎志.犯罪空间分布与环境特征——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06(3):85-93.
[16] 杜德斌.加拿大爱得蒙顿市犯罪问题的地理研究[J].地理研究, 1998, 17(4): 415-422.
[17] 梁治寇.城市刑事犯罪地理初探——以甘肃省为例[J].人文地理, 1993, 8(1):73-78.
[18] 王发曾.论城市犯罪的空间防控[J].地理科学, 2003, 22(3):354-360.
[19] 王发曾.城市犯罪空间盲区的综合治理研究[J].地理研究, 2010, 29(1):57-67.
[20] 于静.城市空间环境与城市犯罪[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6(3):116-122.
[21] 王发曾.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J].河北法学, 2009, 27(11):59-64.
[22] 严栋柱, 毛媛媛, 董衡苹.基于犯罪预防的城市规划研究与启示[J].犯罪研究, 2009(5):7-14.
[23] 皮中旭, 邓丽玲.城市空间环境与城市犯罪现象关系概述[J].当代经理人, 2006(4):89-89.
[24] 王发曾.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J].地理研究, 2006, 25(4):681-691.
[25] 贺日兴, 候震宇, 李家龙, 等.我国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警察技术, 2006(2):4-9.
[26] 修文群.基于GIS的网络犯罪空间管理系统设计[J].地理研究, 2006, 25(5):939-948.
[27] 褚永彬, 万里红, 简季.地理信息系统在应急指挥系统(110)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 2007(Z1):153-154.
[28] 王超, 赵文吉, 周大良.基于GIS的犯罪分析系统研究与设计[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1(3):47-52.
[29] 李昌忠, 周大良, 王生, 等.基于PGIS的社区警务管理系统研究和实践[J].现代测绘, 2010, 33(5):24-26.
[30] 刘大千, 修春亮.国内外犯罪地理学研究进展评析[J].人文地理, 2012, 27(2):38-44.
[31] 张磊, 冯开禹, 李伟涛.当前我国犯罪地理学研究综述[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5(3):267-270.
[32] 毛媛媛, 戴慎志, 沈志联.国内城市空间环境与犯罪关系研究评析[J].人文地理, 2010, 25(3):41-46.
[33] 胡光林, 李雪萍.电子文献检索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34] 何勤华, 徐永康.法学新学科手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35] 左大康.现代地理学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36] 刘云刚.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6):681-690.
[37] 祝晓光.芝加哥学派对犯罪空间分布理论的贡献[J].人文地理, 1988, 3(2):71-75.
[38] 梁经书.地图在同犯罪斗争中的运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1990, 6(2):37-39.
[39] 李明琪.城市犯罪预防与"防卫空间"理念[J].公安大学学报, 2001, 17(3):98-101.
[40] 王志强.试论犯罪的预防场[J].公安大学学报, 2002, 18(4):46-52.
[41] 廖万里.略论情景预防对我国当前犯罪预防的意义[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17(6):82-85.
[42] 徐磊青.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研究与实践30年[J].新建筑, 2003(6):4-7.
[43] 任永富.国外犯罪地理画像简介[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6(3):84-88.
[44] 梅建明.论环境犯罪学的起源、发展与贡献[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6, 22(5):66-72.
[45] 魏海平, 张明鑫, 马少林, 等.宁夏网络一体化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研究与设计[J].测绘科学, 2007, 32(3):127-129.
[46] 贺日兴.犯罪制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新领域[J].测绘通报, 2006(6):46-50.
[47] 肖佳.社区规划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安全防范分析[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8(4):67-70.
[48] 杜德斌, 汤建中.城市犯罪区位选择的数学模拟[J].地理研究, 1995, 14(3):26-32.
[49] 颜峻, 疏学明, 袁宏永.盗窃犯罪空间分布与地理因素的关联[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50(2): 174-186.
[50] 薛钟, 乔良, 王峰等. 连续犯罪预测的区域覆盖加权模型(AOWM)[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0, 40(8):212-217.
[51] 章社生, 曲径, 郑传建, 等.犯罪嫌疑人住处及下次作案地点预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10, 32(6):970-973.
[52] 全华, 李铭珊.《地理科学》载文作者群统计分析[J].地理科学, 2001, 21(6):570-574.
[53] 金晓斌, 曹雪, 周寅康, 等.30年来中国地理学综合学术期刊中人文地理学论文载文分析[J].地理科学, 2012, 32(10):1186-1192.
[54] 段和平, 史文海, 俞立, 等.探讨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和核心作者群的重要意义[J].临床荟萃, 2004, 19(8):480-481.
[55] 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56] 王发曾.城市空间环境对城市犯罪的影响[J].人文地理, 2001, 16(2):1-6.
[57] 孙峰华, 魏晓.犯罪地理学研究的新进展[J].人文地理, 2001, 19(5):60-63.
[58] 贺日兴. 国外警用地理信息技术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一)[J].警察技术, 2005(1):11-13.
[59] 庄劲, 廖万里.犯罪预防体系的第三支柱——西方国家犯罪情境预防的策略[J].犯罪研究, 2005(2):20-2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