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城镇生态环境综合监测技术体系构建
王桥(1957-),男,重庆江津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国家生态环境卫星立项论证.生态环境遥感研究与应用等工作。E-mail:wangqiao@mee.gov.cn |
收稿日期: 2019-09-04
要求修回日期: 2020-03-13
网络出版日期: 2020-12-25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B0503905)
版权
Construction of Technical System for National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Received date: 2019-09-04
Request revised date: 2020-03-13
Online published: 2020-12-25
Supported by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2017YFB0503905)
Copyright
近年来,我国城镇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生态环境监测任务也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对结合空间信息的天地一体综合监测的需求非常迫切,急需建立其技术体系,以指导城镇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工作的开展。本文面向城镇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的需求,从城镇污染气体、水体水质、生态资源3个方面出发,通过梳理城镇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结合开展的关键技术攻关研究,经过分析论证,构建了城镇生态环境综合监测技术体系框架、指标体系框架以及标准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根据遥感数据特点及国家生态环境监测需求,提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业务应用方案,为国家和省市地方下一步有效开展城镇生态环境监测、管理等工作提供重要指导和支撑。
王桥 , 赵少华 , 封红娥 , 王玉 , 白志杰 , 孟斌 , 陈辉 . 国家城镇生态环境综合监测技术体系构建[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 , 22(10) : 1922 -1934 . DOI: 10.12082/dqxxkx.2020.190488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severe problems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recent years, such as air pollution in key urban agglomerations, water pollution, urban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risk of drinking water source, urban heat island, soil pollution, municipal solid waste, and so on. As a vital part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the monitoring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the demand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Many studies have documented the monitoring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t home and abroad, however, these works are discrete and unsystematic. There is a lack of general technical system in China, including key technology system, index system,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The integrated space and ground monitoring is very urgent and necessary, and it is badly need to establish its technical system to guide and norm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iven the national demand, this work (1) designs and constructs the technical system framework, index system framework, and standard system framework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from three aspects: urban polluted gas, water quality, and ecological resource; (2) puts forward the series concerned key technologies, gives the current monitoring status and accuracy of main indies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3) on the untangling basis of key science problem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the needs of nat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the study subsequently designs the operational application schem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gives the main monitoring emphasis of urban polluted gas, water quality, and ecological resource, plots the application scheme which includes the region demonstration, application products and services based on the constructed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and provides the application examples of theme maps of PM2.5, urban black and odorous water, and urban island effect. The work will provide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in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表1 城镇生态环境综合监测指标体系框架Tab. 1 Frame of indices system for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
序号 | 类别 | 监测内容/ 专题产品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计算方法 | 数据源 | 备注说明/ 现有基础 |
---|---|---|---|---|---|---|---|
1 | 城镇污染气体高分遥感协同监测 | 灰霾范围、 强度 | 灰霾范围及强度 | 大量干尘颗粒积聚在大气中,造成能见度小于10 km的普遍空气浑浊现象 | 反演霾光学厚度后进行分级 | MODIS、Himawari-8、HJ-1、GF-4等 | 遥感监测相对成熟,精度约70%[22] |
2 | 气溶胶光学厚度 | 气溶胶光学厚度 | 介质的消光系数在垂直方向上的积分 | 暗像元法;结构 函数法;高反差 地表法 | MODIS、Himawari-8、HJ-1、GF-1/4/5/6等 | 遥感监测较成熟,精度约80%~85%[6,23] | |
3 | PM2.5 | PM2.5 | 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 μm的颗粒物 | 利用AOD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反演 | MODIS、HJ-1、 GF-1/4/5/6等 | 遥感监测相对成熟,精度约70%~80%[24,25],待提高 | |
4 | PM10 | PM10 | 指粒径在10 μm以下的颗粒物 | 利用AOD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反演 | 遥感监测较成熟,精度约80%[26] | ||
5 | SO2柱浓度 | SO2柱浓度 | 从地面到高空垂直柱中SO2气体分子的总个数 | 差分吸收光谱法、波段残差法 | OMI、AIRS、GOME、Sentinel-4/5P、 GF-5等 | 遥感监测技术可行,但含量低、难监测,精度约60%~70%[27] | |
6 | NO2柱浓度 | NO2柱浓度 | 从地面到高空垂直柱中NO2气体分子的总个数 | 差分吸收光谱法 | 遥感监测较成熟,精度约80%[28] | ||
7 | O3对流层柱浓度 | O3对流层柱浓度 | 从地面到高空垂直柱中O3气体分子的总个数。 | 差分吸收光谱法 | 遥感监测较成熟,精度约95%[28] | ||
8 | 甲醛柱浓度 | 甲醛柱浓度 | 从地面到高空垂直柱中甲醛气体分子的总个数 | 差分吸收光谱法 | 遥感监测开展晚、精度低,约60%~75%[29] | ||
9 | 污染物传输通道 | 污染物传输通道 | 指某个区域中进行大气污染物传输的多个城市 | 模式模拟等 | 污染物、大气廓线、地形数据等 | 非遥感获取 | |
10 | 城市风道 | 水平风速 | 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上所移动的距离 | 风速计 | 风场、地形数据等 | 非遥感获取 | |
11 | 城市通风 系数 | 大气对污染物稀释扩散能力的污染气体参数 | 大气混合层高度乘以混合层内的平均风速 | ||||
12 | 城市通风 潜力 | 由地表植被和建筑覆盖及周边开放区域程度而确定的空气流通能力 | 由天空开阔度和粗糙度长度获得 | ||||
13 | 粗糙度 | 边界层大气中,近地层风速向下递减到零时的高度 | 拟合风廓线法, 利用中性大气条 件下实测的风速 廓线推算 | ||||
14 | 城镇水体水质高分遥感协同监测 | 城镇黑臭水体空间分布 | 城镇黑臭水体分布 | 指城镇黑臭水体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 单波段阈值法、差值法、比值法 | GF-1/2/6、ZY-3、World View、QuickBird、PLANET、SPOT-5等 | 遥感监测相对成熟,精度约70%,待提高[30] |
15 | 城镇黑臭水体相关参数 | 黑臭水体 色度 | 对黑臭水体进行颜色定量测定的指标,反映黑臭水体的色调和饱和度 | 半经验模型、色度指标遥感反演 | 遥感监测技术可行,精度约60%~70%,待提高[31,32] | ||
16 |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 | 广泛分布于水体中的一种溶解有机物 | 半经验模型、遥感指标反演 | ||||
17 | 城镇黑臭水体分类分级 | 黑臭水体污染等级 | 指城镇黑臭水体污染程度的等级划分 | 黑臭水体识别与分级模型 | 遥感监测相对 成熟 | ||
18 | 饮用水源地水域消落带分布 | 饮用水源地水域消落带面积 | 饮用水源地水域与陆地环境系统的过渡地带的面积 | 面向对象的水体信息提取 | GF-1/2/5/6、ZY-3、HJ-1、Landsat、Sentinel-2/3、World View、QuickBird、PLANET、SPOT-5等 | 遥感监测相对成熟,精度约75%,待提高[33] | |
19 | 饮用水源地水体叶绿素a浓度 | 饮用水源地水体叶绿素a浓度 | 饮用水源地水体藻类细胞内的主要光合色素在总量中所占的分量 | 波段组合法、半分析模型法等 | |||
20 | 饮用水源地水体悬浮物浓度 | 饮用水源地水体悬浮物浓度 | 饮用水源地水体颗粒直径约在10 nm~0.1 μm之间的微粒在总量中所占的分量 | 波段组合法、半分析模型法等 | |||
21 | 城镇水体水质高分遥感协同监测 | 饮用水源地水体透明度 | 饮用水源地水体透明度 | 饮用水源地水体透光的 程度 | 半经验算法 | GF-1/2/5/6、ZY-3、HJ-1、Landsat、Sentinel-2/3、World View、QuickBird、PLANET、SPOT-5等 | 遥感监测相对成熟,精度约75%,待提高[33] |
22 | 饮用水源地水体化学需氧量 | 饮用水源地水体化学需氧量 | 饮用水源地水体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 | 单波段模型、波段比值模型等半经验算法 | |||
23 | 饮用水源 地水体总 磷浓度 | 饮用水源 地水体总 磷浓度 | 饮用水源地水体水样经消解后将各种形态的磷转变成正磷酸盐后测定的结果在总量中所占的分量。 | 半经验算法(单波段模型、波段比值模型)、间接反演 | 遥感监测技术可行,精度约70%,待提高[34] | ||
24 | 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源空间分布 |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土地覆盖类型 |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土地覆盖的类别 | 支持向量机SVM法、矩阵法 | 遥感监测较成熟,精度约80%~90%[35] | ||
25 |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风险级别 |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风险等级 | 模糊数学法、层次分析法 | 遥感监测相对 成熟 | |||
26 | 城镇生态资源高分遥感协同监测 | 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功能 | 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量 | 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的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对降水进行截留、渗透、蓄积,并通过蒸散发实现对水流、水循环的调控 | 水量平衡法、综合蓄水能力法、降水贮存量法 | MODIS、HJ-1、 GF-1/4/6等 | 需结合地面观测数据,精度约80%[36] |
27 | 重点生态功能区水土保持功能 | 陆地生态 系统水土 保持量 | 生态系统在极度退化状况下的水土流失量与现实状况下水土流失量的差值 | 差值法 | 遥感监测可行,需结合地面观测数据 | ||
28 | 水土保持 服务功能 保有率 | 土壤保持量与生态系统在极度退化状况下的水土流失量的比值 | 比值法 | ||||
29 | 植被覆盖度 | 植被覆盖度 | 指植被面积占土地总面积之比 | 归一化植被指数法NDVI | 遥感监测较成熟,精度约85%[37] | ||
30 | 水体面积 | 水体面积 | 以水体与陆地的交界线为边界,由水体表面构成的多边形的面积,构成水体面积 | 归一化水体指数法NDWI | |||
31 | 城镇绿地 信息 | 绿地覆盖率 | 指城镇地表的绿化程度 信息 | 归一化植被指数法NDVI | GF-1/2/5/6、ZY-3、HJ-1、Landsat、Sentinel-2/3、World View、QuickBird、PLANET、SPOT-5等 | 遥感监测较成熟,精度约85%[38] | |
32 | 人均绿地面积 | ||||||
33 | 城镇公园服务水平 | 公共设施服务水平 | 指城镇公园中的公共设施以及公园绿地为市民所提供的综合服务水平 |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 |||
34 | 公园绿地服务水平 | ||||||
35 | 城镇森林资源类型 | 城镇森林资源类型 | 指城镇森林中树木的种类 | 深度学习分类 | GF-1/2/5/6、ZY-3、HJ-1、Landsat、Sentinel-2/3、World View、QuickBird、PLANET、SPOT-5、LiDAR等 | 遥感监测较 成熟,精度 约85%[39,40] | |
36 | 城镇森林资源净初级生产力 | 城镇森林资源净初级生产力 | 指森林光合作用所产生的净有机质总量 | Miami模型;BEPS模型;GLO-PEM 模型 | |||
37 | 潜在污染场地裸露土壤污染 | 潜在污染场地裸露土壤污染物浓度 | 潜在污染场地中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 | 遥感光谱回归建 模等 | GF-1/2/5/6、ZY-3、HJ-1、Landsat、Sentinel-2/3、World View、QuickBird、PLANET、SPOT-5等 | 遥感监测技术可行,但起步较晚,精度约70%,待提高[41] | |
38 | 土壤污染敏感受体 | 土壤污染敏感受体数量 | 易受污染而使土壤质量恶化的受体数量 | 面向对象的分类并结合风险分级评价 | |||
39 | 城市地表 温度 | 城市地表 温度 | 指城市地面的温度 | 单窗或分裂窗算 法等 | MODIS、Landsat、ASTER、GF-5等 | 遥感监测较成熟,精度约1~2 K,待提高[42] | |
40 | 城市热岛 效应 | 热岛效应 的强度 | 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 | 均值-标准差划分法、温度归一化分级法、温度差值分级法等 | 遥感监测较成熟 |
表2 城镇生态环境综合监测标准体系框架Tab. 2 Frame of standard system for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
序号 | 类别 | 标准规范名称 | 主要内容 |
---|---|---|---|
1 | 城镇污染气体高分遥感与地面观测协同监测标准规范 | 气溶胶高分遥感与地面观测协同监测标准规范 | 规定了基于高分一号等卫星数据的气溶胶遥感与地面协同监测的内容、指标、方法、技术流程等 |
2 | 颗粒物质量浓度(PM2.5)高分遥感与地面观测协同监测标准规范 | 规定了基于高分一号等卫星数据的颗粒物(PM2.5)遥感与地面协同监测的指标、方法以及技术流程等相关内容 | |
3 | 颗粒物质量浓度(PM10)高分遥感与地面观测协同监测标准规范 | 规定了基于高分一号卫星数据的颗粒物(PM10)高分遥感与地面协同监测的指标、方法以及技术流程等相关内容 | |
4 | 灰霾范围高分遥感与地面观测协同监测标准规范 | 规定了基于高分一号等卫星数据的灰霾范围遥感监测的内容、指标、方法、技术流程等 | |
5 | 灰霾强度高分遥感与地面观测协同监测标准规范 | 规定了基于高分一号等卫星数据的灰霾强度遥感监测的内容、指标、方法、技术流程等 | |
6 | NO2对流层垂直柱浓度高分遥感与地面观测协同监测标准规范 | 规定了基于高分五号等卫星数据的对流层大气NO2高分卫星遥感的内容、指标、方法、技术流程等 | |
7 | SO2垂直柱浓度高分遥感与地面观测协同监测标准规范 | 规定了基于高分五号等卫星数据的对流层大气SO2高分卫星遥感的内容、指标、方法、技术流程等 | |
8 | HCHO垂直柱浓度高分遥感与地面观测协同监测标准规范 | 规定了基于高分五号等卫星数据的对流层大气HCHO高分卫星遥感的内容、指标、方法、技术流程等 | |
9 | O3对流层垂直柱浓度高分遥感与地面观测协同监测标准规范 | 规定了基于高分五号数据和SuomiNPP等卫星数据的对流层O3柱浓度高分卫星遥感的内容、指标、方法、技术流程等 | |
10 | 近地面NO2质量浓度高分遥感与地面观测协同监测标准规范 | 规定了近地面NO2质量浓度高分遥感与地面观测协同监测项目的指标、方法以及技术流程等相关内容 | |
11 | NO2垂直廓线地基与地面观测协同监测标准规范 | 规定了大气污染物NO2垂直廓线地基与地面观测协同监测的术语和定义、原理、流程、方法、产品制作和质量控制 | |
12 | HCHO垂直柱浓度地基与地面观测协同监测标准规范 | 规定了大气污染物HCHO柱浓度地基与地面观测协同监测的术语和定义、原理、流程、方法、产品制作和质量控制 | |
13 | O3垂直廓线地基与地面观测协同监测标准规范 | 规范了环境空气臭氧激光雷达连续监测系统的术语和定义、系统组成和原理、日常运行维护要求、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法、数据有效性判别方法 | |
14 | 城镇水体水质高分遥感与地面观测协同监测标准规范 | 城镇水体水质遥感影像数据源及影像预处理技术规范 | 规定了基于高分一号等卫星数据进行城镇河网黑臭水体遥感监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遥感监测和饮用水源地风险源遥感提取与变化检测时的影像数据预处理工作的内容、指标、方法和技术流程等 |
15 | 城镇水体水质高分遥感地基观测技术 规范 | 规定了城镇黑臭水体、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饮用水水源地风险源高分遥感地基实验观测内容、指标、方法和技术流程等 | |
16 | 黑臭水体高分遥感监测标准规范 | 规定了基于高分一号等卫星数据对城镇黑臭水体进行遥感监测的内容、指标、方法和技术流程等 | |
17 |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高分遥感监测技术标准规范 | 规定了基于高分一号等卫星数据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进行遥感监测的内容、指标、方法和技术流程等 | |
18 | 饮用水水源地风险源高分遥感监测技术标准规范 | 规定了基于高分一号等卫星数据对饮用水水源地风险源进行遥感监测与评价的内容、指标、方法和技术流程等 | |
19 | 城镇水体水质综合监测业务运行标准 规范 | 规定了城镇黑臭水体、饮用水源地风险源等水体水质遥感监测业务运行的数据输入、产品输出等业务运行流程 | |
20 | 城镇水体水质高分遥感监测产品示范生产标准规范 | 规定了城镇黑臭水体、饮用水源地风险源等水体水质遥感监测的产品生产、质量控制等内容 | |
21 | 城镇水体水质高分遥感监测产品真实性检验标准规范 | 规定了城镇黑臭水体、饮用水源地风险源等水体水质高分遥感与地面观测协同的应用示范结果的真实性检验的内容、方法、流程等内容 | |
22 | 城镇生态资源高分遥感与地面观测协同监测标准规范 | 城市地表温度高分遥感与地面观测协同监测 | 规定了利用高分五号等卫星数据对城镇地表温度高分遥感与地面协同监测的技术内容、程序和方法 |
23 | 城镇园林绿地高分遥感与地面观测协同监测 | 规定了利用高分一号等卫星数据对城镇园林绿地高分遥感与地面协同监测的技术内容、程序和方法 | |
24 | 城镇森林资源高分遥感与地面观测协同监测 | 规定了利用高分一号等卫星数据对城镇森林资源高分遥感与地面协同监测的技术内容、程序和方法 | |
25 | 城镇污染场地土壤污染高分遥感与地面观测协同监测 | 规定了利用高分一号等卫星数据对城镇污染场地土壤污染高分遥感与地面协同监测的技术内容、程序和方法 | |
26 |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高分遥感与地面观测协同监测 | 规定了利用高分一号等卫星数据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高分遥感与地面协同监测的技术内容、程序和方法 | |
27 | 乡镇固体废弃物监测产品真实性检验技术 | 规定了利用高分一号等卫星数据对乡镇固体废弃物监测产品真实性检验的技术内容、程序和方法 |
[1] |
赵少华, 刘思含, 毛学军, 等. 新时期我国环保领域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 无线电工程, 2017,47(3):1-7.
[
|
[2] |
|
[3] |
|
[4] |
|
[5] |
张晓岭, 邓力, 孙静, 等. 欧美等发达国家水环境监测方法体系[J]. 四川环境, 2012(1):49-54.
[
|
[6] |
赵少华, 刘思含, 刘芹芹, 等. 中国城镇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现状及发展趋势[J]. 生态环境学报, 2019,28(6):1261-1271.
[
|
[7] |
潘本锋, 许人骥, 宫正宇, 等. 支撑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大气监测体系构建[J]. 中国环境监测, 2017,33(5):57-63.
[
|
[8] |
王霞, 郭传新, 张丽杰. 基于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构建[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8,43(2):46-48.
[
|
[9] |
魏曦, 史明昌, 郭宏忠, 等. 小流域面源污染监测技术体系的构建[J]. 中国水土保持, 2010(11):14-16.
[
|
[10] |
夏新, 田志仁, 姜晓旭, 等. 土壤环境监测质量监督体系的设计与实践[J].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9,11(4):1-4.
[
|
[11] |
马莉娟, 付强, 姚雅伟. 我国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的现状与发展构想[J]. 中国环境监测, 2018,34(5):30-35.
[
|
[12] |
王桥, 刘思含. 国家环境遥感监测体系研究与实现[J]. 遥感学报, 2016,20(5):1161-1169.
[
|
[13] |
刘方, 李俊龙, 丁页, 等. 关于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探讨[J]. 中国环境监测, 2017,33(2):17-22.
[
|
[14] |
李艳萍, 张浩, 周国栋. 完善环境监测技术监督体系的思考[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4,26(6):5-8.
[
|
[15] |
|
[16] |
|
[17] |
|
[18] |
夏新, 姜晓旭. 中国土壤环境监测方法体系现状分析与对策[J]. 世界环境, 2018(3):33-35.
[
|
[19] |
赵少华, 王桥, 游代安, 等. 卫星红外遥感技术在我国环保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5,17(7):855-861.
[
|
[20] |
边博, 程小娟. 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J]. 环境保护, 2006(4):66-69.
[
|
[21] |
吴敬东, 叶芝菡, 梁延丽, 等.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初探[J]. 中国水土保持, 2007(9):8-9,60.
[
|
[22] |
向嘉敏, 祝善友, 张桂欣, 等. 灰霾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9,34(1):12-20.
[
|
[23] |
http://m.haiwainet.cn/middle/348231/2015/1028/content_29297535_1.html.
|
[24] |
|
[25] |
陈辉, 厉青, 李营, 等.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时空变化特征遥感监测分析[J]. 环境科学, 2019,40(1):33-43.
[
|
[26] |
沈丹. 利用霾优化变换(HOT)估算大气污染颗粒物的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1.
[
|
[27] |
闫欢欢, 李晓静, 张兴赢, 等. 大气SO2柱总量遥感反演算法比较分析及验证[J]. 物理学报, 2016,65(8):084204.
[
|
[28] |
张兴赢, 周敏强, 王维和, 等. 全球卫星大气成分遥感探测应用进展及其展望[J]. 科技导报, 2015,33(17):13-22.
[
|
[29] |
焦骄, 刘旻霞, 李俐蓉, 等. 近12年华北五省区域对流层甲醛柱浓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J]. 环境科学学报, 2018,38(6):2191-2200.
[
|
[30] |
温爽, 王桥, 李云梅, 等. 基于高分影像的城市黑臭水体遥感识别:以南京为例[J]. 环境科学, 2018,39(1):57-67.
[
|
[31] |
王桥, 朱利. 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监测技术与应用示范[M]. 北京: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 2018.
[
|
[32] |
https://www.sohu.com/a/323299255_119490.
|
[33] |
曹引, 冶运涛, 赵红莉, 等. 内陆水体水质参数遥感反演集合建模方法[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37(10):3940-3951.
[
|
[34] |
杜成功, 李云梅, 王桥, 等. 面向GOCI数据的太湖总磷浓度反演及其日内变化研究[J]. 环境科学, 2016,37(3):862-872.
[
|
[35] |
朱海涛, 张霞, 王树东, 等. 基于面向对象决策树算法的半干旱地区遥感影像分类[J]. 遥感信息, 2013,28(4):50-56.
[
|
[36] |
张堡宸, 胡建荣, 李新军, 等. 基于遥感数据的森林水源涵养估测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30(1):98-102.
[
|
[37] |
贾坤, 姚云军, 魏香琴, 等. 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3,28(7):774-782.
[
|
[38] |
张金营.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城市绿地信息的方法研究[D]. 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2.
[
|
[39] |
颜伟, 周雯, 易利龙, 等. 森林类型遥感分类及变化监测研究进展[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9,34(3):445-454.
[
|
[40] |
娄雪婷, 曾源, 吴炳方. 森林地上生物量遥感估测研究进展[J]. 国土资源遥感, 2011,23(1):1-8.
[
|
[41] |
熊文成, 聂忆黄, 王桥, 等. 土壤污染遥感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7(6):53-56.
[
|
[42] |
李召良, 段四波, 唐伯惠, 等. 热红外地表温度遥感反演方法研究进展[J]. 遥感学报, 2016,20(5):899-920.
[
|
[43] |
周月敏, 周翔. 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共性应用技术规范体系框架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20(9):1298-1305.
[
|
[44] |
唐兆军, 俸强, 王宇星, 等. 国家大气污染排放标准中环境监测相关问题的研究[J]. 环境科学导刊, 2019,38(3):84-88.
[
|
[45] |
雷晶, 张虞, 朱静, 等. 我国环境监测标准体系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 环境保护, 2018,46(22):37-39.
[
|
[46] |
赵磊. 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优化研究[J]. 环境与发展, 2019,31(6):183-185.
[
|
[47] |
赵少华, 王桥, 游代安, 等. 高分辨率卫星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应用[J]. 国土资源遥感, 2015,27(4):1-7.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