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格局测度与可利用性评价

街道尺度下北京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配置研究

  • 张磊 , 1, 2 ,
  • 窦旺胜 , 3, * ,
  • 秦波 3, 4
展开
  • 1.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北京 100872
  • 2.北京市人文北京研究基地,北京 100872
  • 3.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
  • 4.中国人民大学数字政府与国家治理实验室,北京 100872
*窦旺胜(1996— ),男,山东诸城人,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应用与城市规划。E-mail:

张 磊(1979— ),男,河南新乡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E-mail:

Copy editor: 蒋树芳 黄光玉

收稿日期: 2022-07-03

  修回日期: 2022-09-05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3-27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BTY083)

Study on Spatial Allocation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Beijing at Residential Community Scale

  • ZHANG Lei , 1, 2 ,
  • DOU Wangsheng , 3, * ,
  • QIN Bo 3, 4
Expand
  • 1. PE Depart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 2. 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istic Beijing, Beijing 100872, China
  • 3.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 4. Digital Government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Laborator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DOU Wangsheng, E-mail:

Received date: 2022-07-03

  Revised date: 2022-09-05

  Online published: 2024-03-27

Supported by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22BTY083)

摘要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分布特征与可达性、公平性等空间配置直接关系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性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完整性。本文以北京市为例,以POI数据表征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运用核密度估计、最近邻指数、改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以及覆盖度指数等分析方法,研究北京街道尺度上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集聚特征及供需视角下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结果表明:① 改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考虑了不同等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规模与“15 min生活圈”理念下的居民出行距离,适合街区级与社区级体育设施可达性分析,中心城区街区级与社区级设施空间可达性较高;② 北京各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趋势,地区级设施表现为“点状集聚、面状分散”趋势,街区级总体呈现出“核心-边缘”式特征,中心城区供给数量多,周边地区配置少;社区级设施为“小集聚、大分散”模式,空间分布均匀;③ 北京社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覆盖度高的街道最多,空间配置最为均衡,街区级设施覆盖度指数高的街道较少,覆盖范围相对有限。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编制与优化布局提供参考。

本文引用格式

张磊 , 窦旺胜 , 秦波 . 街道尺度下北京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配置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4 , 26(2) : 381 -392 . DOI: 10.12082/dqxxkx.2024.220473

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ccessibility, fairness, and other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urban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quality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and the integrity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Taking Beij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uses POI data to characterize urban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and uses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nearest neighbor index, improved two-step mobile search method, and coverage index analysis methods to study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at the street scale in Beijing, as well as the accessibility and fair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and dem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improved two-step mobile search method considers the supply scale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cities and the travel distance of residents under the concept of "15-min life circle",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accessibility analysis of block level and community level sports facilities. The spatial accessibility of block level and community level facilities in central urban areas is higher; (2) There is a significant spatial agglomeration trend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at all levels in Beijing. The block-level facilities show a trend of "point-like agglomeration and area-like dispersion", and the district-level facilities show a "core-edge" pattern, with more facilities in the central city and less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Community-level facilities are in the mode of "small agglomeration and large dispersion", with a uniform spatial distribution; (3) There are many streets with high coverage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at the community level in Beijing, and the spatial allocation is well balanced. There are few streets with high coverage index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at the block level, and the coverage is relatively limited.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and optimization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Beijing.

1 引言

公共体育设施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民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物质载体,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依托。近年来,我国群众体育在经费投入、场地设施建设以及体育活动开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建设迈出崭新步伐。其中,公共体育设施在助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平衡发展、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1]。2021年国务院与国家体育总局相继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2]与《“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3]中提出“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相关政策与文件的出台为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增强全民健身氛围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当前公共体育设施却面临着供需矛盾突出、功能发挥不充分、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4-6]。适时推进公共体育设施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对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以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国内外相关学者针对公共体育设施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国外学者对公共体育设施的研究起步较早,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体育设施供给的制度与资金保障、公共体育设施的场馆建设与布局优化以及公共体育设施的共享使用等方面[7-9]。在体育设施空间布局与规划建设方面,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公共体育设施距离远和数量少会导致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减少,因此在规划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可达性与公平性等问题[10-12]
国内关于公共体育设施空间配置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主要基于以下3个方面开展。① 宏观层面的公共体育设施发展现状与规划布局研究,该类研究多利用问卷调查、访谈与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某一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发展现状、分布特征等进行逻辑性梳理,剖析存在问题,提出发展建议[13-14],如朱晓东等[15]根据上海日常体育生活圈建设与发展要求及实际状况,提出了相应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配置建议。②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可达性研究,可达性研究对于分析基础设施选址、空间布局优化、公共服务均衡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16-17],其中关于可达性研究常用方法包括基于成本分析的最短空间距离或最短出行时间、网络模型、缓冲区分析、交通优势度等[18-20]。此外,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最近邻指数、信息熵指数等研究方法也常用于分析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特征[21-23]。③ 公共体育设施的影响因素研究,学者们围绕自然环境、人口分布、财政投入、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做了大量定性分析和量化研究[24-25]
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配置研究的现有文献,发现相应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① 研究视角偏宏观,多从省域或市域等层面分析城市整体的公共体育设施发展水平,较少从街区或社区等中微观视角切实分析公共体育设施的分布;② 研究数据多基于传统调查数据或官方统计数据开展,存在数据时效性差、数据量少、精度低、误差大等问题,而将地理大数据应用于体育领域的研究较少;③ 研究方法多运用定性分析或传统空间叠加,虽利用GIS对可达性进行了研究,但多基于成本-路径分析,鲜有从供需视角切入,且对公平性谈论较少,而供需视角下的可达性与公平性恰恰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体现。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城市定位与“国家全民健身典范城市”的目标要求以及“双奥之城”的独特优势进一步促发了北京市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建设国际体育名城的新契机。其中,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合理化程度对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影响,而当前鲜有研究聚焦北京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分布特征、合理程度以及影响因素等基本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利用POI数据系统分析北京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集聚特征、供需视角下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等问题,以期为深入认识北京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现状、科学合理规划未来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提供依据,也为国内其他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基于POI数据表征不同等级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类型,从空间分异视角、供需视角、均衡视角切入,利用核密度分析、改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基尼系数与覆盖度指数等方法分析北京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集聚特征、可达性与公平性等问题,并讨论其现存问题与优化举措。技术路线见图1
图1 技术路线

Fig. 1 Road map of the research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1986年,城乡建设部、国家体委发布《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26],将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义为向公众开放、供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或观赏运动竞技以及业余运动员训练的体育设施及共用地。相关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也多沿用该定义[27]。开放性与公共性是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基本属性。本研究在遵循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基本概念与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严格按照《北京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8年—2035年)》[28](下称《专项规划》)中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层级体系与层级配置内容进行类型划分。根据《专项规划》[28]中层级体系与配置内容,理论上以中心地理论的等级划分三原则为支撑,将北京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分为地区级、街区级与社区级[29]。具体来看,地区级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于各行政区或人口稠密区,以全民健身为主要功能,兼顾竞演赛事与竞技训练需求,包括城市级与地区级体育中心、大型全民健身中心、大型体育公园以及大型冰雪与水上运动场地等。街区级公共体育设施以日常全民健身活动为主要功能,服务于街道、乡镇,主要包括中型全民健身中心、中型体育公园以及相应运动场馆。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以日常基本健身活动为主要功能,服务于社区及周边居民,包括小型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广场与文化活动中心等(表1)。
表1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分类

Tab. 1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级别 设施类型 设施内容
地区级 大型体育中心、大型场馆集群、大型全民健身中心(用地面积3~20 hm2)和大型体育公园(用地面积8~20 hm2)及其附属设施 奥体中心区、工体、五棵松、首钢、城市副中心绿心、延庆冬奥赛区及区级体育中心等开展社会体育活动的场所及附属设备
街区级 中型全民健身中心(用地面积1 hm2)、中型体育场馆、中型体育公园(用地面积3~8 hm2)及其附属设施 中型体育场(田径场、足球场等)、体育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游泳馆、网球场、滑冰场、综合健身馆等
社区级 小型全民健身中心(用地面积0.1~1hm2)、小型体育公园(用地面积1~3 hm2)及其附属设施 小型多功能场地(5人足球场、门球场、网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社区健身广场、社区活动中心等
POI数据主要来源于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及其他开放的生活服务类或社交生活类等开源网站,在城市边界识别、公共设施配置、商业空间结构等领域研究中广泛应用[30-31]。根据表1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类型与设施内容,获取北京市地区级、街区级与社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数据获取时间为2022年3月。进一步对POI数据进行去重、纠偏、重分类等操作,以减少研究误差,确保其能最大程度反映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分布特征。最终获取地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169个,街区级设施625个,社区级1981个(图2)。
图2 北京行政区划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分布

注:出于标注清晰与可读的考虑,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未全部在图中标注。

Fig. 2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Beijing

北京市街道尺度(街道、地区办事处、镇等)常住人口数据通过查阅北京市各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获取,其空间分布如图3所示。
图3 北京街道尺度常住人口数量空间分布

Fig. 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 population at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scale in Beijing

2.2 研究方法

2.2.1 核密度估计

核密度估计常用来表征点要素空间分布的相对集中程度,是一种非参数估计方法。该方法对数据分布不作任何假定,而是从数据样本本身出发研究数据空间分布特征[30]。点要素的核密度估计主要通过一个规则移动样方(栅格)来计算每个输出栅格中的点要素的密度估计值,其计算公式为:
f ( x , y ) = 1 n h 2 i = 1 n k x - x i h
式中:f (xy)为空间(xy)处的核密度估计值;n为公共体育设施要素数量;h为距离衰减阈值(带宽), k x - x i h为核函数。在表征各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集聚特征时,基于“15 min生活圈”与“15 min健身圈”的理念[5],根据不同类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影响范围及空间分布的离散程度选择合适的带宽进行核密度分析,其中,地区级设施带宽为5 km,街区级设施带宽为3 km,社区级设施带宽为1 km。以此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各类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2.2.2 最近邻指数

最近邻指数可用来表征点要素的空间分布类型,具体通过点要素最近邻点平均观测距离与预期观测距离的比值来判断,可分为凝聚、均匀、随机3种类型[32]。其计算公式为:
R = r 1 ¯ r E = 2 D r 1
式中:R为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最近邻指数;r1为两两最近邻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之间的距离,rE为随机分布情况下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平均距离;D为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点密度。当R>1时,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为均匀分布,属于均匀型;当R=1,为随机型;当R<1时,为凝聚型,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趋向集聚分布。

2.2.3 改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

本文采用改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可达性进行分析,不仅同时考虑了设施供给规模和居民需求规模,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均衡性与潜在可达性,还引入高斯距离衰减函数对两步移动搜索法进行改进,其可行性与准确性已在医疗设施分布、公园绿地可达性等问题研究上得到实证检验[33-34]。具体计算步骤为:
(1)以不同等级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作为供给点j,以j为中心,以人们前往该类设施的距离d0为半径(核密度估计时不同体育设施的带宽)建立搜索域k,对落入搜索域k内的所有街道常住人口数量利用高斯函数进行改进,并赋权加总,随后将该等级设施的供给规模除以该搜索域内的总需求数,求得供需比Rj。其计算公式为:
R j = S j k d k j d 0 G d i j D k
式中:Rj为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供需比;Sj为该类设施的供给规模;街道质心i作为需求点;为i到公共体育设施j的距离;d0为搜索半径;Dk为搜索域内的常住人口数。由于POI数据是点数据,无法给出不同等级设施的占地面积,而等级越高的公共体育设施,其供给规模越大,参考既有研究,将地区级、街区级与社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规模Sj设为3、2、1。Gdij)为考虑空间摩擦的高斯衰减函数,其计算公式为:
G d i j = e - 1 2 × d i j d 0 2 - e - 1 2 1 - e - 1 2                       d i j d 0
(2)以需求点i为中心,以人们前往该类设施的极限距离d0为半径确定搜索域,对落入该搜索域内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供需比进一步在高斯函数的基础上加总求和,即可得到该需求点i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可达性Ai,其值越大代表可达性程度越好。计算公式为:
A i = j d I d 0 G d i j R j
改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利用高斯函数建立空间衰减规则,以模拟出居民日常出行对公共体育设施选择的距离衰减特征[34]

2.2.4 覆盖度指数

由于基尼系数具有体现社会公平的特征,已有学者将基尼系数应用于公共资源分配、公共设施布局的社会公平总体绩效评价[35]。但基尼系数难以表达公共设施的公平绩效的空间布局。现以街道尺度为分析单元,引入街道层面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覆盖度指数分析北京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社会公平绩效的空间格局[36]。其运算思路为:① 以小区为中心,以不同层级的公共体育设施核密度搜索带宽为半径做缓冲区分析;② 计算每个居住区缓冲区内所覆盖的不同层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数量Xi;③ 对各街道不同小区的Xi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加总求得街道层面的覆盖度指数。具体标准化及运算过程可参见文献[36]。

3 结果与分析

3.1 集聚特征分析

北京市地区级、街区级、社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最近邻指数分别为0.46、0.40、0.72,均小于1,且通过了p值为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2),表明北京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从各级公共体育设施的最近邻指数来看,街区级公共体育设施集聚程度最高,地区级次之,而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聚集程度要弱于前两者,呈现出倾向均匀分布的趋势。
表2 北京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最近邻指数

Tab. 2 Nearest Neighbor index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Beijing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 平均观测距离/m 预期平均距离/m 最近邻指数 p
地区级 1588.23 3432.66 0.46 0.00
街区级 1022.96 2550.34 0.40 0.00
社区级 862.95 1201.18 0.72 0.00
利用ArcGIS 10.5软件对北京市各级公共体育设施进行核密度分析,并予以空间可视化,以进一步明确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空间集聚模式与分布特征(图4)。由图4可知,北京各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表现出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
图4 北京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核密度分布

Fig. 4 Kernel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Beijing

具体来看,地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在空间上的集聚模式为单中心式的圈层结构,以奥体中心区为核心,辐射范围为中心城区,设施类型以国家级大型体育场馆为主,服务于全市以及更大区域范围。在城市副中心、多点地区、生态涵养区中仅延庆区地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呈现高集聚特征,延庆区以冬奥延庆赛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其他区多在区级体育中心周边形成集聚辐射。地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因其等级高、体量大、形象佳,虽是居民健身休闲的向往场所,但受国家及北京市层面的直接管控,加之占地面积大、运营成本高、大型赛事需要,倾向于集中分布,不适合进行大规模均匀配置。此外,地区级体育设施是城市大型公共体育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综合发展实力与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其布局遵循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空间结构形态。
街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模式为多中心式连片集聚。集聚中心主要位于中心城区内,除丰台区外,中心城区内其他区均有明显集聚趋势,集聚程度高,辐射范围较小,设施类型以各类球馆为主,服务于居民的“3 km健身圈”。昌平区、通州区与大兴区的街区级公共体育设施集聚特征较为明显,集聚中心多在地区级公共体育设施的辐射范围内。其他区街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较少,无显著的集聚中心。可见街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受规划指标、人口密度、市内交通(路网密度与通达度、交通站点)、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影响。首先,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用地控制指标与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用地控制指标在宏观层面上控制了街区级体育设施的选址布局,街区级体育设施需要独立占地;其次,街区级设施以服务居民健身为主要功能,倾向于分布在人口密度高与交通可达性好的街道;最后,街区级体育设施作为城市公共活动区域,多与行政、教育、商业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组合布局。
社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配呈现出面状集聚与多点发散并存的聚集特征,在中心城区以面状集聚为主,在周边区呈现出多点发散特征,以满足居民“15 min生活圈”的健身需求,总体配置较为均匀。同时,社区级体育设施因受居委会或村委会的地理位置以及社区或小区内公共广场位置的影响,主要服务于本地居民。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的实际特征也进一步佐证了最近邻指数结果。

3.2 可达性分析

利用改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计算北京市街道尺度上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可达性,并根据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15 min生活圈”体育设施可达性程度进行5级分类(图5)。具体来看,地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可达性程度较高及以上的街道单元为64个,占街道单元总数的19.33%,表明地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整体可达性较差。这可能与搜索半径有关,即在分布有大型体育场馆的街道及其周边街道可达性程度较高,而远离地区级公共体育设施的街道可达性较低,但这并不代表其他街道到地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完全不可达。
图5 北京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可达性结果

Fig. 5 Accessibility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Beijing

街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可达性较高及以上的街道单元个数为95个,占北京市街道单元总数的28.70%,北京市中心城区街道的可达性普遍较高,其他区街道的可达性整体较低,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中心城区“15 min生活圈”街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满足居民步行可达需求,主要由于街区级设施类型以中型全民健身中心和中型体育公园为主,包括球馆、游泳馆以及冰上运动中心为主的各类设施,多分布在交通区位条件好、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多点地区街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在“15 min生活圈”内可达性多处于较低及以下水平,设施覆盖率不足,与中心城区差异显著,未来需关注多点地区街区级设施的配置情况。
社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可达性较高及以上的街道为135个,占北京市街道单元总数的40.78%,“15 min生活圈”内整体可达性较好,空间分布上呈“棋盘”式分布格局,人口与设施分布较前2种类型要趋于均衡。社区级设施可达性较高的街道在中心城区呈连片集聚分布,而在周边地区呈镶嵌分布,可达性较低的街道主要位于密云、怀柔、平谷等生态涵养区。社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是“15 min生活圈”中与居民日常体育活动结合最为密切的场所,具备为周边居民提供日常休闲、健身锻炼的功能。然而,当前北京市仍有121个街道的社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可达性处于较低及以下,在门头沟、房山、怀柔、密云等地的西部与北部街道尤为突出。未来应适度增加“15 min生活圈”内社区级设施的规模与多样性配置,以满足区域居民健身活动的需求,改善设施资源与人口分布不匹配的状况。

3.3 公平性分析

基于街道尺度计算得出的北京市地区级、街区级、社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分配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58、0.45、0.28。参考以往公共服务设施社会公平绩效研究中的基尼系数分级标准,基尼系数介于0.2~0.3之间表示资源分配比较平均;0.4~0.5之间表示资源分配差距较大;大于0.5表示资源集中在某一区域,资源分配差距悬殊[37]。由于地区级设施的属性致使其趋向于集中分布,故基尼系数较大。街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分配的基尼系数介于0.4~0.5之间,从全域水平来看,街区级设施配置不均。社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基尼系数最小,资源分配较为均匀。总体来看,在街道尺度上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最为均衡。
将各街道单元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覆盖度指数进行可视化,并按照标准化区间分为6个等级,以进一步分析街道层面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资源享有程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图6)。结果显示,有28个街道单元的地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覆盖度指数极高,空间上多位于分布有地区级及以上大型体育场馆设施的街道,无明显集聚特征。街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覆盖度指数处于较高及以上的街道达121个,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集聚特征明显。北部、西部以及东南部的街道街区级设施覆盖度指数低,主要分布在怀柔区、密云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和大兴区等地。这也从空间层面佐证了基尼系数所反映的街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不均的结果。社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覆盖度指数较高及以上的街道达172个,在中心区高度集聚,尤以东城区与西城区集聚最为明显,海淀区、朝阳区、石景山区也具备一定集聚规模。有75个街道社区级设施覆盖度指数处于低及以下,空间分布上:① 在北部延庆区、怀柔区、密云区三区连片分布;② 围绕在中心城区与多点地区的交界处呈环状分布。整体来看,北京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覆盖度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程度的空间格局相耦合。
图6 北京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街道覆盖度指数空间分布

Fig. 6 Street coverage index of location quotient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Beijing

4 讨论

4.1 现状问题分析

通过对北京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集聚特征、可达性及公平性等空间配置的结果分析来看,地区级设施难以进行大规模均匀配置。而街区级与社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属性不同于地区级,二者更强调全民利用与全民健身属性,其类型、规模及数量应趋向均匀配置。当前北京市街区级与社区级体育设施在类型、规模以及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匹配上仍有部分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根据集聚特征分析结果发现,街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存在空间分布上的地域性不均衡。 ① 体现在城区之间发展差异较大,由图4图5可发现北京街区级体育设施可达性与公平性较高的街道主要集聚在中心城区,并呈现出由中心向外围递减的特征,城市多点地区与生态涵养区等外围地区街区级体育设施相对缺乏。② 体现在城乡之间的不均衡,通过核密度分析结果与POI表征的体育设施内容可发现,农村地区在街区级体育设施配置方面总体落后于城区,且设施类型的多样性较低。
北京街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与人口分布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错位。随着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与城市副中心的发展,未来多点地区与城市副中心的人口密度将会上升。而可达性与公平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当前除中心城区外,其他区域街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配套不足,存在设施的非均质分布与常住人口分布的空间错位。且从街区级设施内容来看,北京三大球场馆主要以服务赛事活动或训练为主,面向公众开放的频次低,居民可直接参与利用的场馆较少。
从社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与设施内容来看,其主要依附于公共健身广场或社区活动中心,功能较为单一,以简单的机械健身设施为主,缺乏青少年儿童活动场地,室内活动场地与多功能室外球类场地配置较少。社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是居民“15 min生活圈”中利用率与均等化程度最高的设施类型,虽可达性与覆盖率在3种设施类型中均居前列,但传统的设施内容不适宜当前体育设施多样化发展的要求,更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

4.2 配置优化建议

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均等精准配置,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锻炼需要,已成为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基于对北京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现存问题的分析,发现街区级公共体育设施的均衡配置与开放共享和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的便捷可达与功能多样是北京未来挖掘设施空间潜能、营造全民健身氛围、以“全民体育”促“全民健康”的重要着力点。基于此,针对如何优化北京街区级与社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配置提出以下建议。
加大外围薄弱区域的设施布局,改善多点地区街区级设施建设不足的现状。① 在多点地区可达性与覆盖度较低的街道增加公共体育设施数量,根据当前及未来的人口分布趋势,适时超前规划、提前布局副中心与多点地区的街区级设施,以满足周边地区居民对街区级体育设施的规模需求,做到增量供给。②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利用各类用地内的闲置资源改造升级为体育设施,对公园绿地、健身步道进行升级,以体育场地为主、场馆为辅,建设一批体育专项公园,做到存量优化。
加强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融合,建设可持续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中心城区各类体育设施虽可达性与覆盖度较好,但人口密度高,街区级设施承载压力大,在建设用地高度紧张的情况下,难以布局新的街区级设施。因此,北京街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在供给过程中,可与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其他城市公共设施融合布置,共同构筑大型城市综合体,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看: ① 结合TOD布局模式,依托北京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就近与文旅休闲类设施融合,提升街区级设施“15 min生活圈”内供给水平;② 完善校园体育设施开放共享制度,北京当前鼓励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并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实施效果不佳,原因可能在于缺乏相应激励机制与保障措施,可选取有条件的学校进行试点,探索财政支持、管理措施与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经验,逐步完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共享的运营与管理制度。
考虑各年龄阶段的差异化需求,丰富社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功能多样性。北京社区级设施配置的主要问题在于功能单一,与当前全龄友好型社区的发展理念不相匹配。未来应首先对“15 min生活圈”内居民的健身需求进行调查,尤其关注儿童、青少年、老年等群体的活动需求,以此作为社区级设施功能增建或优化的依据。在规划实施层面,可利用北京当前老旧小区改造契机,盘活居住区的小微空间,将小区绿化景观与健身场地结合起来,划分不同活动区域,增强设施功能的多样化,交叉布置老年、成人、青少年儿童的活动空间,建设全龄化健身活动场所,满足各年龄阶段居民的活动需要。

4.3 展望与不足

从理论方法层面来看,本文将POI数据应用于城市体育地理空间研究中,突破了以往休闲学、体育学的传统研究视角,利用核密度估计、改进型两步移动搜索等研究方法从街道尺度计算并分析了北京各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集聚特征、可达性及其空间供需匹配情况,研究尺度较以往市域、县域要更加精细,能够精准识别与研判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集聚中心、结构模式与便利程度等空间配置信息,为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及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实践层面上可达性与公平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北京街区级与社区级设施的配置内容与配置标准尚未达到《专项规划》[28]要求,未来需注重提升“15 min生活圈”内公共体育设施的可达性与功能多样性。研究结果有助于为体育设施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为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及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提供科学支撑。
本文研究尚有一些不足之处:① 在计算可达性时,将体育设施的供给规模按等级体系设为理想化状态,难以反映各级体育设施的内部差异,由此可能会产生一定误差,今后研究需考虑将不同设施类型的占地面积或容纳人数作为供给规模的权重纳入分析;② 将常住人口作为整体,未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定群体进行研究,未来可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考虑不同群体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需求与满意程度;③ 本文所用截面数据虽时效性与精确度较高,但更多适用于现状问题分析,未来可利用多期数据分析体育设施的发展方向与体育地理空间的演变机制。

5 结论

本文以POI数据表征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基于街道尺度从空间分异、供需视角、均衡视角等维度对北京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可达性及公平性等空间配置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在传统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基础上,考虑各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等级规模和居民日常出行距离衰减因素的影响,引入高斯距离衰减函数来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基于街道尺度从供需视角研究北京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可达性,研究结果更贴合实际。以居民日常出行距离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服务范围为阻抗的前提下,改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更适合“15 min生活圈”内街区级与社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及其他便民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计算与分析。研究发现街区级体育设施可达性高的街道仍分布于中心城区,社区级设施可达性高的街道在中心区呈集聚分布,在周边地区呈“棋盘式”镶嵌分布。
(2)北京各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但集聚程度与模式各有不同。地区级设施为“点状集聚、面状分散”式结构,呈现出与城市中轴线相结合的集中式布局模式;街区级总体呈现出“核心-边缘”式的分布特征,表现为多中心连片集聚,城市中心城区供给数量多,周边地区配置少;社区级体育设施为“小集聚、大分散”模式,均匀分布特征明显,空间配置均衡。
(3)从基尼系数来看,街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在全域水平上配置不均,社区级体育设施的基尼系数最小,配置最为均衡;从街道层面体育设施覆盖度指数来看,社区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覆盖度指数高的街道最多,且在中心城区高度集聚,而街区级体育设施覆盖度指数高的街道相对较少,覆盖范围相对有限。街道尺度上可达性与公平性两者呈现出相互耦合的分布特征,表现为某类体育设施可达性程度高的街道,其公平性也较好,覆盖度指数高。
[1]
张利. 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的发展及改革路径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 2017, 53(2):88-92,99.

[ Zhang 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path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China[J]. China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 53(2):88-92,99. ] DOI:10.16470/j.csst.201702011

[2]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8/03/content_5629218.htm

[ State Council.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a circular on the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 (2021-2025)[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8/03/content_5629218.htm

[3]
国家体育总局. 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https://www.sport.gov.cn/zfs/n4977/c23655706/content.html

[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 Notice of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n printing and distribut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for Sports Development[EB/OL]. https://www.sport.gov.cn/zfs/n4977/c23655706/content.html

[4]
陈昆仑, 刘小琼, 陈庆玲, 等. 体育与地理空间的国内研究进展[J]. 热带地理, 2016, 36(5):736-743.

DOI

[ Chen K L, Liu X Q, Chen Q L, et al. Review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issues of sports and geographical space based on human geography perspective[J]. Tropical Geography, 2016, 36(5):736-743. ] DOI:10.13284/j.cnki.rddl.002877

[5]
常飞, 王录仓, 马玥, 等.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人口是否匹配?——基于社区生活圈的评估[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4):607-619.

DOI

[ Chang F, Wang L C, Ma Y, et al. Do urban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match population demand? Assessment based on community life circle[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1, 40(4):607-619. ] DOI:10.18306/dlkxjz.2021.04.006

[6]
魏伟, 邓蕾. “城市人”视角下的社区体育设施配置与优化——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 2020(4):76-83.

[ Wei W, Deng L. Configu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mo urbanicus': A case study of the downtown area of Wuhan[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 2020(4):76-83. ] DOI:10.11982/j.supr.20200413

[7]
Berrett T, Slack T, Whitson D. Economics and the pricing of sport and leisure[J].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1993, 7(3):199-215. DOI:10.1123/jsm.7.3.199

[8]
Crompton J. Beyond economic impact: An alternative rationale for the public subsidy of major league sports facilities[J].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2004, 18(1):40-58. DOI:10.1123/jsm.18.1.40

[9]
Kung S P, Taylor P. The use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by the disabled in England[J].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2014, 17(1):8-22. DOI:10.1016/j.smr.2013.08.009

[10]
Halonen J I, Stenholm S, Kivimäki M, et al. Is change in availability of sports facilities associated with change in physical activit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Preventive Medicine, 2015, 73:10-14. DOI:10.1016/j.ypmed.2015.01.012

PMID

[11]
Billaudeau N, Oppert J M, Simon C, et al. Investigating disparities in spatial accessibility to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 facilities: Direction, strength, and spatial scale of associations with area income[J]. Health & Place, 2011, 17(1):114-121. DOI:10.1016/j.healthplace.2010.09.004

[12]
Higgs G, Langford M, Norman P. Accessibility to sport facilities in Wales: A GIS-based analysis of socio-economic variations in provision[J]. Geoforum, 2015, 62:105-120. DOI:10.1016/j.geoforum.2015.04.010

[13]
马俊威, 钱辰丽, 吴晓. “全民健身”视野下的足球场地设施规划与建设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20, 35(11):61-68.

[ Ma J W, Qian C L, Wu X. Research o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football field facilities in the view of “national fitness”[J]. Modern Urban Research, 2020, 35(11):61-68. ] DOI:10.3969/j.issn.1009-6000.2020.11.009

[14]
蔡云楠, 谷春军. 全民健身战略下公共体育设施规划思考[J]. 规划师, 2015, 31(7):5-10.

[ Cai Y N, Gu C J. Public sport facilities planning with nationwide fitness program[J]. Planners, 2015, 31(7):5-10. ] DOI:10.3969/j.issn.1006-0022.2015.07.001

[15]
朱晓东, 颜景昕, 卢青, 等. 上海市日常体育生活圈的公共体育设施配置研究[J]. 人文地理, 2015, 30(1):84-89.

[ Zhu X D, Yan J X, Lu Q, et al. Research on public sports facility deployment based on daily sports life circle in Shanghai[J]. Human Geography, 2015, 30(1):84-89. ] DOI:10.13959/j.issn.1003-2398.2015.01.014

[16]
金银日, 姚颂平, 刘东宁. 基于GIS的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评价[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7, 41(3):42-47.

[ Jin Y R, Yao S P, Liu D N. GIS-based spatial accessibility and equity evaluation of urban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Shanghai[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2017, 41(3):42-47. ] DOI:10.16099/j.sus.2017.03.006

[17]
丁愫, 陈报章. 城市医疗设施空间分布合理性评估[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7, 19(2):185-196.

DOI

[ Ding S, Chen B Z. Rationality assessment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urban medical facility[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7, 19(2):185-196. ] DOI:10.3724/SP.J.1047.2017.00185

[18]
黄玖菊, 林伊婷, 陶卓霖, 等. 社会公平视角下深圳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J]. 地理科学, 2022, 42(5):896-906.

DOI

[ Huang J J, Lin Y T, Tao Z L, et al. Evaluation of park green space accessibility in Shenz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equity[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2, 42(5):896-906. ] DOI:10.13249/j.cnki.sgs.2022.05.015

[19]
汪丽, 曹小曙, 胡玲玲. 景点可达性对不同出游时间游客流动的影响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人文地理, 2021, 36(3):157-166.

[ Wang L, Cao X S, Hu L L.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ourist attractions accessibility on tourist flow in different travel times: A case study of Xi'an City[J]. Human Geography, 2021, 36(3):157-166. ] DOI:10.13959/j.issn.1003-2398.2021.03.017

[20]
董仁才, 张娜娜, 李思远, 等. 四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绿地系统可达性比较研究[J]. 生态学报, 2017, 37(10):3256-3263.

[ Dong R C, Zhang N N, Li S Y,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green system accessibility in fou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xperimental zones[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7, 37(10):3256-3263. ] DOI:10.5846/stxb201602120271

[21]
翟石艳, 何新新, 孔云峰, 等. 基于最优供需分配的公共设施空间可达性分析[J]. 地理学报, 2022, 77(4):1028-1038.

DOI

[ Zhai S Y, He X X, Kong Y F, et al. Measuring the spatial accessibility of public services by optimal supply-demand allocation[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22, 77(4):1028-1038. ] DOI:10.11821/dlxb202204017.

[22]
汤宇锟, 张建华, 王彬. 城市休闲体育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 中国体育科技, 2022, 58(2):106-113.

[ Tang Y K, Zhang J H, Wang B. Analysis of geo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eisure sports: Taking Beijing as an example[J]. China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2, 58(2):106-113. ] DOI:10.16470/j.csst.2019184.

[23]
黎婕, 冯长春. 北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均衡性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7, 36(3):71-77.

[ Li J, Feng C C. Spatial balance analysis on urban public service in Beijing City[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7, 36(3):71-77. ]

[24]
匡纬, 李莎. 基于多源数据的社区生活圈内公园使用热度影响机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J]. 城市问题, 2021(11):36-44.

[ Kuang W, Li S. Factors affecting park vitality in Community Walking Circle based on multi-source data: A case study of Haidian District in Beijing[J]. Urban Problems, 2021(11):36-44. ] DOI:10.13239/j.bjsshkxy.cswt.211104.

[25]
湛东升, 张文忠, 党云晓, 等. 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集聚特征分析[J]. 经济地理, 2018, 38(12):76-82.

[ Zhan D S, Zhang W Z, Dang Y X, et al. Spatial clustering analysis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Beijing[J]. Economic Geography, 2018, 38(12):76-82. ] DOI:10.15957/j.cnki.jjdl.2018.12.010

[26]
城乡建设部、 国家体委. 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的说明[EB/OL]. https://www.sport.gov.cn/n315/n331/n403/n1957/c573993/content.html

[ Ministry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State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 Commission. Explanatory notes on "Interim Provisions on Quota of Land Use for Urban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EB/OL]. https://www.sport.gov.cn/n315/n331/n403/n1957/c573993/content.html

[27]
张培刚, 许炎, 胡苏, 等. 居民需求导向的公共体育设施选择与空间布局[J]. 规划师, 2017, 33(4):132-137.

[ Zhang P G, Xu Y, Hu S, et al. Sports facility and its layout for residents' needs[J]. Planners, 2017, 33(4):132-137. ] DOI:10.3969/j.issn.1006-0022.2017.04.022.

[28]
北京市体育局. 北京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8年—2035年)[EB/OL]. http://tyj.beijing.gov.cn/bjsports/zcfg15/ghjh/10913648/index.html

[ Beijing Municipal Bureau of Sports. Special Planning of Beijing Sports Facilities (2018-2035)[EB/OL]. http://tyj.beijing.gov.cn/bjsports/zcfg15/ghjh/10913648/index.html

[29]
赵文, 黄钟, 陈恺, 等. 北京体育设施专项规划: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系统推动体育设施规划与实施[J]. 北京规划建设, 2021(1):140-147.

[ Zhao W, Huang Z, Chen K, et al. Special planning of sports facilities in Beijing: Promoting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sports facilities with the concept of co-construction, governance and sharing[J]. Beijing Planning Review, 2021(1):140-147. ]

[30]
窦旺胜, 王成新, 薛明月, 等. 基于POI数据的城市用地功能识别与评价研究——以济南市内五区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 2020, 29(4):804-813.

DOI

[ Dou W S, Wang C X, Xue M Y,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urban functional land based on POI data: A case study of five districts in Jinan[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20, 29(4):804-813. ]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20.04.2019186

[31]
吴康敏, 王洋, 叶玉瑶, 等. 广州市零售业态空间分异影响因素识别与驱动力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 22(6):1228-1239.

DOI

[ Wu K M, Wang Y, Ye Y Y, et al. A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driving forces o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retail formats in Guangzhou[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0, 22(6):1228-1239. ]

[32]
湛东升, 章倩芸, 张文忠, 等. 杭州市房地产企业空间集聚特征与区位选择[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5):736-745.

DOI

[ Zhan D S, Zhang Q Y, Zhang W Z, et al.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location choice factors of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in Hangzhou City[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1, 40(5):736-745. ]

DOI

[33]
廖心治, 王华, 赵万民. 融合地图数据的山地城市医疗设施服务覆盖评估方法研究[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1, 23(4):604-616.

DOI

[ Liao X Z, Wang H, Zhao W M. Evaluation method of medical facilities service coverage in mountainous cities based on map data[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1, 23(4):604-616. ]

[34]
仝德, 孙裔煜, 谢苗苗. 基于改进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的深圳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7):1113-1126.

DOI

[ Tong D, Sun Y Y, Xie M M. Evaluation of green space accessibility based on improved Gaussian two-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method: A case study of Shenzhen City, China[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1, 40(7):1113-1126. ]

DOI

[35]
唐子来, 顾姝. 上海市中心城区公共绿地分布的社会绩效评价:从地域公平到社会公平[J]. 城市规划学刊, 2015(2):48-56.

[ Tang Z L, Gu S. An evaluation of social performan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urban parks in the central city of Shanghai: From spatial equity to social equity[J].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5(2):48-56. ] DOI:10.16361/j.upf.201502001

[36]
马文军, 李亮, 顾娟, 等. 上海市15分钟生活圈基础保障类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及可达性研究[J]. 规划师, 2020, 36(20):11-19.

[ Ma W J, Li L, Gu J, et al. Research on spatial layout and accessibility of infrastructural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the 15 minute life circle, Shanghai[J]. Planners, 2020, 36(20):11-19. ]

[37]
钮心毅, 陈晨. 郊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空间均等和公正的测度[J]. 城市规划, 2018, 42(10):42-50.

[ Niu X Y, Chen C. Measuring spatial equality and justice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in suburban towns[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8, 42(10):42-50. ] DOI:10.11819/cpr20181007a

文章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