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现状·未来”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历史·现状·未来
    岳天祥, 王英安, 张倩, 刘乃功, 唐文祥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08, 10(4): 479-488.
    Baidu(36) CSCD(10)
    为了验证YUE-SMPD模型对城市人口研究的实用性,首先模拟分析北京市2000年300m×300m空间分辨率的人口分布,然后将北京市2000年的模拟结果与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YUE-SMPD模型的模拟结果与2000年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非常吻合。在此检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北京市公路系统规划和北京市铁路系统规划等,模拟分析北京市2020年三种人口分布情景:如果人口允许在国内自由迁移,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将达到4662万,旧城人口将达到672万,中心城区将达到3019万;如果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之内,并且允许居民在市内自由流动,旧城和中心城区人口将分别为260万和1170万;如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成功实施,2020年北京市中心城区人口为850万,旧城区人口为110万。
  • 历史·现状·未来
    艾伟, 庄大方, 刘友兆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08, 10(4): 489-494.
    Baidu(32) CSCD(2)
    对城市的空间扩展过程及其时空规律的研究,可正确地把握其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处的阶段,预测城市发展趋势。本文利用数字化地形图、陆地卫星MSS、TM影像,对民国时期至2005年北京市城市用地的面积变化、扩展过程进行了监测分析,并对北京市中心建成区及周边典型卫星城的动态变化作了重点分析。结果表明:在近百年的时间内,北京市建成区的扩展基本上呈现出以旧城区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的方式,并未在某一方向表现出特别明显的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内的扩展速度差异非常明显。北京市的道路交通用地发展迅速,周边卫星城的建设有较大的发展。
  • 历史·现状·未来
    王化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08, 10(4): 495-502.
    新中国北京建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周年来,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立足全国,放眼世界。城市辐射能力和凝聚能力建设不断增强;联手天津、上海、海港城市,航空、铁路、公路、通讯网络高度发达;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通八达,全方位畅通;同时北京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开发区,商务中心区,金融中心就如雨后春笋,在京畿郊区形成卫星城镇,别墅区或生态度假园区,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全新姿态,承办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大会。
  • 历史·现状·未来
    毛锋, 马金锋, 周文生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08, 10(4): 503-510.
    Baidu(37) CSCD(2)
    5.12汶川8.0级地震使灾区蒙受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地震造成的灾害与灾区地质构造有极强的空间相关性。灾区地震历史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地震格局有明显的时空特征,重灾区灾后重建城镇选址宜多学科联合谨慎规划。康熙18年(1679年)的北京平谷—三河8.0级地震与5.12汶川地震惨烈程度相近,北京地质构造研究与地震时空格局分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北京城市发展中的防震规划历史经验值得5.12地震灾区在重建与今后发展中借鉴。
  • 历史·现状·未来
    毛锋, 聂跃平, 陈述彭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08, 10(4): 511-519.
    本文试图从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和宏观协调的角度,点评中国大运河工程。作者认为:她是中国东部大平原上开发湿地、利用湖泊的成功范例。是古代水网地区跨流域的内河航运的中央干线;为农耕文明时代国家级的标志性工程,是自隋唐以来保证中国南北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干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动脉;也是中国伟大的生态文明工程。中国大运河总长约3500km,顺应自然环境、水系格局和平原微地貌条件。她是2500年间代代中华儿女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河工逾千万、分段接力完成的伟大漕运系统。至今仍有近900km正常通航,每年货运量约3亿t,依然是北煤南运、南水北调、沿线资源流通的物流干道。中国大运河是活着的大遗址,是仍然发挥调控南北的作用的大遗址。中国大运河曾经串联了我国中东部六省两直辖市,穿越的33个地区级城市中有18个是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因大运河而兴衰,而且水文化和水景观仍然是这些运河沿线城市的特点和亮点,是其成为宜居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