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模型、方法与应用分析”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地理信息系统模型、方法与应用分析
    王钦敏, 吴升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1, 13(3): 332-337. doi: 10.3724/SP.J.1047.2011.00332 cstr: 32074.14.SP.J.1047.2011.00332
    "数字省(区)"是国家信息化的基本单元。其立足于福建省信息化系统工程——"数字福建"的建设实践,以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共享和应用服务为对象,针对目前"条块"分隔的电子政务应用、低水平重复的信息化工程和信息服务现状,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和网络的效益,提出"信息应用基础设施"的理论体系框架,设计了低成本、集约化、可持续的信息共享与服务技术体系,介绍了信息化公共应用服务软件平台的构成,包括通用信息安全基础支撑平台、电子政务应用基础支撑平台、电子商务应用基础支撑平台、企业信息化应用基础支撑平台、社区信息化应用基础支撑平台、地理空间信息应用基础支撑平台等。数字区域信息应用基础设施是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基础设施上层的基础设施,其目标是要建立信息拥有方和信息使用方之间可持续的信息服务链。其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城市、数字社区、位置服务等各种数字区域信息化应用工程提供基础性、公共性的应用服务支撑,为从根本上解决数字区域信息资源的利用、共享与应用服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 地理信息系统模型、方法与应用分析
    宋佳, 冯敏, 张金区, 尹芳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1, 13(3): 338-345. doi: 10.3724/SP.J.1047.2011.00338 cstr: 32074.14.SP.J.1047.2011.00338
    Baidu(16) CSCD(1)
    网格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本文简单介绍了信息领域网格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并对几种网络计算技术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将网格技术引入到地学领域,对地学数据网格作了初步的需求分析,阐述了构建地学数据网格的思路。最后,以人地系统科学数据网格为例,分析了人地系统科学数据网格数据层和中间件的实现方法,并基于该网格通过DEM地表呈现模型给出了地学领域数据密集型网格计算的应用,对改进地学研究方法,提升应用效率,推动地学科研信息化具有一定意义。
  • 地理信息系统模型、方法与应用分析
    赵芳, 张百平, 谭靖, 韩芳, 庞宇, 姚永慧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1, 13(3): 346-353. doi: 10.3724/SP.J.1047.2011.00346 cstr: 32074.14.SP.J.1047.2011.00346
    Baidu(20) CSCD(3)
    在欧亚大陆山地垂直带880个带谱点数据采集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山地垂直带数字集成系统。其功能:(1)垂直带谱可视化显示功能:实时生成垂直带地理分布图、垂直带堆积柱状图、上下限高度随经纬度变化曲线;(2)垂直带上下限提取和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转化功能:提取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上限和下限高度,进行垂直带的宽度和垂直带上限海拔高度之间的转化;(3)垂直带查询、分析功能:空间选择垂直带查询、植被带和温度带等地理区域的垂直带查询与其制图分析;(4)垂直带界线提取功能:林线、雪线、冻土线等垂直带界线分布高度,随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影响因子变化的曲线生成、垂直带界线数据输出。其为揭示欧亚大陆山地环境的垂直分布规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为大陆尺度和全球尺度山地垂直带的地理分析和生态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平台。
  • 地理信息系统模型、方法与应用分析
    廖永丰, 聂承静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1, 13(3): 354-360. doi: 10.3724/SP.J.1047.2011.00354 cstr: 32074.14.SP.J.1047.2011.00354
    Baidu(20) CSCD(2)
    洪涝灾害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类自然灾害。暴雨是洪涝灾害的最主要致灾因素,所以,暴雨洪涝灾害风险预警研究是洪涝灾害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本文立足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工作要求,对洪涝灾害系统空间仿真模拟研究模式进行改进,采用流域地表径流模拟代替控制断面水位模拟,彻底解决流域地表产流及河道水位模拟限制,建立"地表径流—流域淹没分析—灾害损失预评估"风险预警模型,提高模型适应性。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时效性、可操作性,能够为防灾避难提供科学依据。
  • 地理信息系统模型、方法与应用分析
    赵彬彬, 邓敏, 刘慧敏, 徐震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1, 13(3): 361-366. doi: 10.3724/SP.J.1047.2011.00361 cstr: 32074.14.SP.J.1047.2011.00361
    Baidu(12) CSCD(4)
    目标匹配是实现多比例尺地图数据变化探测和更新的一个关键技术,它是依据几何、拓扑、语义等来进行判断的。同一地物在多比例尺地图中表达方式各异,甚至差异很大,可将较大比例尺面目标与较小比例尺线目标间的匹配模式归纳为6种:1∶0、1∶1、0∶1、1∶M、N∶1和N∶M。本文通过计算较小比例尺线目标的最小约束矩形(简记为MBR),并对与该MBR交集非空的较大比例尺面目标进行分析判断,进而构建候选匹配集。在分析各匹配模式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提取较大比例尺面目标的中轴线并将其与较小比例尺线目标比较,建立相应判断规则,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适用于多尺度矢量空间面目标与线目标之间的几何匹配解决方案。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是有效实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