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公告

背景

数字山地是当前山地研究和管理的前沿领域,旨在通过先进技术手段提升对山地环境的理解和保护。展望2030年,我国致力于构建一个多维感知、迅捷分析、科学决策的数字山地系统,力求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对山地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的全面监测与精准管理。在这一过程中,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建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揭示山地环境的空间分布、动态变化以及潜在的风险因素,为山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数字山地正迎来新的发展需求和应用趋势。当前,先进的传感器网络、无人机监测、卫星遥感等技术正逐步整合气象、地质、水文、生物多样性等多元化数据源,以全面分析和预测山地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实现对山地环境异常或潜在风险的智能化识别。同时,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对山地生态系统带来的挑战,数字山地技术需与其他尖端技术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相结合,以实现对山地环境变化的实时监测,迅速定位生态热点和潜在的环境问题,从而大幅提升对山地环境变化模式预测的精确度。为推动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山地技术在山地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领域的学术交流,现拟在《地球信息科学学报》设立专题,刊登本领域的综述、理论方法、分析技术及应用方面的论文,欢迎广大同行踊跃投稿。

论文选题

本专刊以“数字山地理论方法与应用”为主题,面向数字山地“智能化、立体化、精细化”发展方向,侧重先进遥感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字模拟与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方法在山地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中的创新性研究和应用。

征文范围包括但不仅限于如下主题:

1、山地遥感智能监测

2、山地数字孪生

3、数字地形分析

4、山地灾害监测与应急

5、山地信息认知与数据挖掘

写作要求

论文撰写要求选题新颖,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方法正确,结论可信,体现创新,文字练达,逻辑清楚。论文需符合《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文稿格式规范要求。经编辑部审核和专家审稿通过的稿件,将在学报予以正式发表。

投稿事宜

请在《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官方网站系统投稿,投稿时选择“数字山地理论方法与应用”栏目。

客座编辑简介

赵伟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天府青城计划天府科技菁英、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等人才计划,主要从事山地地表过程遥感监测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第二次青藏科考子专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项目20余项,在Review of Geophysic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IEEE Transactions of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50篇,出版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和软著11项,兼任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热红外遥感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委会数字山地专委会秘书长和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副秘书长,荣获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地理科技奖、李小文遥感科学青年奖等奖励。

胡翰 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教授。致力于摄影测量与三维GIS理论方法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学会省部级奖励2项,获国际权威期刊年度优秀论文奖4项和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等国内外荣誉奖励。主持重点研发课题1项/子课题2项,担任2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副组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各1项。担任国际期刊The Photogrammetric Record编委、IEEE JSTARS副主编和测绘工程编委,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索引论文33篇。相关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嫦娥探月、全球测图、无图区测图、西南应急测绘、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自主研制的全球测图Link系列软件,被我国所有全球测图单位采用,并作为DEM生产模块陆续集成于我国ZY-3/GF-7/LT-1和TH-1/2/3/5等测绘卫星地面应用系统;自主研制的多细节层次三维建模软件,广泛用于我国主要城市数字孪生城市建设。

          熊礼阳 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地理信息科学系主任。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科学、数字地形分析、侵蚀地貌分析、地貌演化建模等教学与科研工作。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Earth-Science Reviews,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IJGIS,Geomorphology,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等SCI期刊发表文章40余篇。在国际SPRINGER出版集团刊出英文专著一部,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江苏省青年遥感与地理信息科技奖,高校GIS新锐奖,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面上2项,青年1项),担任国际数字地球学会教育与能力建设工作组共同主席,国际数字地球学会数字山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自然资源信息系统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GIS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虚拟教研室秘书长,江苏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会常务理事,江苏高校地理学学科联盟秘书长,任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期刊编委与副主编、IJGIS编委。

         王晓文 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InSAR地表形变提取技术、地质灾害监测与地学参数反演分析等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面上2项;青年1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基金、以及欧盟区域发展基金(ERDF)等国家/国际研究项目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9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JGR: Solid Earth、The Cryosphere、《地球物理学报》等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20余篇。参编行业标准1部,专著2部,发布研究数据集5套;担任中国宇航学会空间遥感专委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大地测量与地震动力学专委会委员;任《测绘学报》青年编委,《测绘》期刊编委;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谢馨瑶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期聚焦复杂地形条件的特殊性和山区高精度遥感观测的局限性,开展山地植被生产力遥感监测和精细化模拟研究。以第一作者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Journal of Hydrolog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篇。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人才资助”和“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人才资助”,现任中国科学院青促会成都分会委员。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站中特别资助等。


发布日期:2025-03-27    浏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