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集专家:范红超教授、孔艳菊研究馆员、侯妙乐教授、丁小胜副研究馆员。
一、征稿背景与主题:
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历史记忆,体现着民族精神,促进文化认同,并为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的特征,在面临自然灾害(地震、火灾、洪水)、人为破坏(战争、城市化)、环境污染等因素持续威胁的情况下显得非常脆弱,容易受到损坏甚至毁灭。本世纪以来,硬件设备(如激光扫描仪、光学相机、无人机、移动存储设备、计算机等)和信息技术(如3D建模与可视化、时空信息分析与知识挖掘、人工智能、云计算、VR/AR、区块链等)的飞速发展,为文化遗产的精准记录、量化和交互式分析、虚拟复原、沉浸式展示提供了全新工具。因此,近些年来,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方兴未艾,已经成为我国实景三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数字化能够实现文化遗产的“无边界共享”,满足教育、旅游、研究的普惠需求,因此多国政府将文化遗产数字化纳入文化发展战略(如欧盟“Europeana”数字图书馆计划、中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也在积极推动“世界记忆工程”,鼓励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
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运用摄影测量、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空间数据结构和数据组织理论等先进的方法、技术与理论,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建模、到交互式可视化,每一步都能高质量地完成任务,是当前三维数字化工作的国际研究热点,也直接关系到数字孪生和实景三维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本专刊拟聚焦于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与理论,面向文化遗产、测绘和计算机等三个领域,征集关于文化遗产数字化相关的综述、理论方法、分析技术及应用方面的论文,以专栏的形式刊登在《地球信息科学学报》上,欢迎广大同行踊跃投稿。
二、征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1. HBIM和CityGML在文化遗产三维建模中的应用与拓展
2. 文化遗产虚拟修复与重建(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展示技术
3. 知识图谱、本体论、语义模型等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的应用与发展
4. 近景摄影测量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的应用
5. 文化遗产实体语义分割技术
6. 文化遗产三维可视化技术与理论
7. 基于文化遗产三维数字模型的应用案例展示
三、专题召集专家简介:
范红超 教授:
挪威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系测量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2006年与2010年分别获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测量学硕士与博士学位。2012年起,一直研究三维建筑物语义构架体系以及城市语法规则,主持德国、中国和挪威自然基金项目多项,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编委,目前担任Big Earth Data和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两个国际期刊的副主编。研究兴趣主要包括摄影测量与激光雷达数据分析与处理,富含语义信息的三维城市建模,基于众源地理信息数据的时空分析与知识提取,数据质量分析等。
孔艳菊 研究馆员:
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研究馆员,200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至今一直从事宝玉石镶嵌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工作,2020年获得研究馆员资格,现担任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副主任。从事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与传统技艺的研究,主持养心殿、珍宝馆、家具馆等可移动宝玉石专项文物修复项目,主持须弥福寿、万寿庆典、万紫千红、有界之外等大型展览中的镶嵌文物修复项目20余个。2024年“故宫院藏点翠文物的价值阐释及抢救性工艺复原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重点研究项目。研究兴趣主要包括文化遗产制作技艺的传承,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修复新途径,文化遗产中艺术价值挖掘与阐释在当下的应用与结合等。
侯妙乐 教授:
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教授,“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ISPRS第四委员会“文化遗产可视化与三维重建”工作组组长,中国测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委会副主任。长期以来致力于研究解决建筑遗产高精度建模难和保护利用智能化程度低等难题,在信息留存与表达、诊断与修复方面取得突破,形成系统性文化遗产虚拟修复理论与方法,促进了测绘科技深度服务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成果已应用于60余项国内外大型重点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研究成果被 CCTV9、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卫视、香港文汇报、北京日报、新京报、四川日报、中新网、新华网等数十余家媒体专题报道。
丁小胜 副研究馆员:
现任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甘肃恒真数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敦煌研究院下属文化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国家高级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副会长、甘肃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第一届会员,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甘肃省陇原青年英才,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从事敦煌石窟与古遗址的摄影艺术创作和视觉研究,文物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承担多项文物数字化和艺术领域科研项目,参与完成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已颁布2项。有机地将人文与自然相结合,以摄影这种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形式进行发掘探索和研究创新,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对文物进行艺术创作、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及数字化成果展示应用等。
四、论文撰写要求和投稿事宜
选题新颖,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方法正确,结论可信,体现创新,文字练达,逻辑清楚。论文需符合《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文稿格式规范要求。经编辑部审核和专家审稿通过的稿件,将在学报予以正式发表。
稿件一旦录用,即可在中国知网首发。
请在《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官方网站系统投稿。投稿时请选择“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与理论”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