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ginal Article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tellite Infrared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China

  • ZHAO Shaohua , 1, 2 ,
  • WANG Qiao 1, 2 ,
  • YOU Dai´an , 1, 2, * ,
  • YAO Yunjun 3 ,
  • ZHU Li 1, 2 ,
  • SUI Xinxin 4 ,
  • ZHANG Lijuan 1, 2 ,
  • LI Jing 1, 2
Expand
  • 1. Satellite Environment Center,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ijing 100094 China
  • 2.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 Laboratory of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Beijing 100101, China
  • 3. School of Geograph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 4. China Aero Geophysical Survey and Remote Sensing Center for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YOU Dai´an, E-mail:

Received date: 2014-12-08

  Request revised date: 2015-01-08

  Online published: 2015-07-08

Copyright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编辑部 所有

Abstract

Satellite Infrared remote sensing (RS) technologies, which include the near-infrared, shortwave infrared, middle infrared, and thermal infrared RS, have been widely used over the world, and it ha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introducing the recent applications of RS, including: monitoring the straw burning, dust storm, aerosol optical depth, particle matters, and haze pollution for air environment quality monitoring; monitoring the blue algae, water quality (factors include chlorophyll-a,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arency, and nutrition condition index), water surface temperature, thermal-water pollution, and warm water discharge of nuclear power plant for water environment quality monitoring; and monitoring the soil water content, vegetation water content, drought, evapotranspiration,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urban heat island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monitoring. Some typical application cases are illustrat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traw burning sites in China using satellite data; the monitoring of warm water discharge for Dayawan nuclear power plant; and the monitoring of Beijing urban heat island. In the end, we point out the existing limitations for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such as the low application level of domestic satellites due to its low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the limited signal to noise ratio, the deficiency in radiation calibration, the lack of original created algorithms, and the deficiency in ground observation and validation. Meanwhile, we propose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such as vigorously developing domestic infrared remote sensors, enhancing the level of satellite and ground radiation calibration, studying the original algorithms for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nd constructing comprehensive ground experiment bases, etc. The development of satellite RS techniques, especially for the Project of China High Resolution Earth Observation, which is designed to carry various advanced infrared RS payloads, will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quantitative monitoring level of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 in China.

Cite this article

ZHAO Shaohua , WANG Qiao , YOU Dai´an , YAO Yunjun , ZHU Li , SUI Xinxin , ZHANG Lijuan , LI Jing .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tellite Infrared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China[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5 , 17(7) : 855 -861 . DOI: 10.3724/SP.J.1047.2015.00855

1 引言

红外遥感的波段一般在0.76~1000 µm之间,包括近红外(0.76~1.1 µm)、短波红外(1.1~2.5 µm)、中红外(3.0~6.0 µm)、远红外(6.0~15.0 µm)和超远红外(15.0~1000 µm)波段。它是应用红外遥感器(如红外摄影机、红外扫描仪)探测远距离的陆地、水体等地物所反射或辐射红外特性差异的信息,以确定地面物体性质、状态和变化规律的遥感技术。
卫星红外遥感技术在环保工作中应用广泛,包括秸秆焚烧、沙尘等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水华、水质、水表温度、热污染、核电厂温排水等水环境遥感监测,以及土壤含水量、干旱、地表温度、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应用等[1]。但大多是关于近红外、中红外、热红外遥感等方面的介绍,而对环保的业务化应用方面还缺乏全面、系统地研究。因此,本文分别从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系统介绍卫星红外遥感技术在我国环保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2 红外遥感大气环境监测应用与发展

红外遥感的近红外波段既可反演大气水汽含量(如MOD05的水汽产品),也可与红光波段等结合剔除有云像元,监测秸秆焚烧等火点。相比于可见光波段,2.1 μm处的短波红外波段受气溶胶影响较小,并且在植被密集区和红蓝波段的反射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用于暗像元法中去除地表噪声,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颗粒物[2]等。此外,高光谱分辨率的短波红外波段还可用来监测温室气体[3]

2.1 秸秆焚烧的监测

秸秆焚烧对生态环境、空气质量、交通安全和灾害防护造成了极大影响,因此,对秸秆焚烧快速高效的监测,开展环境执法十分重要。遥感火点监测是利用秸秆燃烧时内部含有火焰的高温像元与背景常温像元,在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辐射能量的差异来识别地面火点。该技术还可监测林火、草原火点等。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大范围秸秆焚烧的火点位置和焚烧烟尘监测,国内已有不少研究和应用:方萌等[4]利用NOAA卫星和FY卫星的NDVI数据判断农作物是否进入收割期后,使用GIS技术辅助分析判断探测的焚烧火点下垫面性质,提取秸秆焚烧点,并对焚烧点的空间分布及发生频率进行统计、分析、制图,以及对探测到的秸秆焚烧点验证和精度分析;王子峰等[5]基于“背景对比火点探测算法”,提出了一种利用MODIS数据在我国华北地区秸秆焚烧、林火和草原火遥感监测技术方法,并据此对我国华北地区2007年5-8月秸秆焚烧点监测,监测精度能够满足实际业务化监测需要;王桥等[6]基于HJ-1B-IRS遥感数据,通过比较第3波段中红外通道(3.5~3.9 µm)及第4波段热红外通道(10.5~12.5 µm)在同一像元亮度温度的地区差异,提取潜在的热异常点,并根据背景环境温度及土地分类信息,判断耕地范围内秸秆焚烧点。由于受限于国内卫星的时间分辨率和信噪比,目前,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的秸秆焚烧火点监测业务主要采用国外的MODIS数据,如图1所示。总体来看,在秸秆焚烧火点监测应用上,国内主要采用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MODIS数据,并结合土地利用分类、地面资料等信息提高监测精度。
Fig. 1 Monitoring map of straw burning site distribution by TERRA/AQUR-MODIS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data over China on October 20th, 2014.

图1 2014年10月20日全国秸秆焚烧火点分布TERRA/AQUR-MODIS卫星遥感监测图

2.2 沙尘的监测

由于沙尘在电磁波可见光、红外波段都有其自身的波谱特征,故可利用可见光、红外波段等进行沙尘发生、发展过程及强度的监测。
郑新江等[7]利用FY-1C气象卫星第1、2、3通道,对塔里木盆地1999年5月13至14日及北京2000年4月6至7日的沙尘暴过程进行监测,并基于地面监测数据检验对比。郭铌等[8]基于MODIS数据,根据云和积雪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反射率较高,以及短波红外是沙尘的敏感波段等原理,利用MODIS第3、7通道和第20、29通道提取出2个沙尘指数,用于沙尘暴范围和程度的监测,统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沙尘影响面积,并开发出业务应用系统。杨妍辰等[9]利用AVHRR的可见光、近红外和远红外波段数据,确定沙尘暴的分布范围和强度,并根据多时相假彩色合成图像的对比分析,确定沙尘暴的起源地、移动路径、移动速度、影响区域和未来的推进方向。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基于HJ-1B-CCD数据,通过计算CCD传感器4个波段的表观反射率,再对表观反射率进行阈值提取、均值密度分割、分析统计等步骤,监测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的沙尘分布面积及等级[6]。综上国内监测沙尘主要用国外卫星和气象卫星数据(如MODIS、FY系列)等。卫星红外遥感数据可监测沙尘的范围及程度,但检验精度受地面验证仪器性能的限制,仍需不断完善遥感监测与地面验证的统一性。

2.3 气溶胶、颗粒物的监测

MODIS的气溶胶产品是利用前7个波段生成的,包括近红外波段和3个短波红外波段。单楠等[10]利用2000-2008年的MODIS气溶胶产品月均值资料,通过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大陆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王中挺等[11]采用暗像元法对北京地区的气溶胶监测,结果表明,该算法能较好地监测气溶胶,反映城市气溶胶的区域变化,但冬季的监测结果要远差于夏季,很难满足气溶胶监测需求,更有应用价值的是进一步对大气污染、颗粒物的监测。其主要思路是考虑到气溶胶光学厚度和颗粒物的直接相关关系较低,但经湿度订正和垂直订正后,二者相关性可显著提高。何秀等[12]利用MODIS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对PM10等进行监测认为,其可作为监测城市颗粒物污染物地面分布的一个有效手段。
然而,MODIS等常规光学卫星载荷的谱段设置、信噪比等载荷特点均非针对颗粒物的特性而设置,其对颗粒物的监测精度有限。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看,实现颗粒物的高精度监测还需偏振技术,如利用可见光、近红外偏振通道POLDER。针对我国目前严峻的大气污染环境形势,我国后续大气环境监测卫星载荷的发展已考虑利用可见光、近红外和短波红外波段的偏振特性高精度监测颗粒物。

3 红外遥感的水环境监测应用与发展

在水环境遥感监测中,红外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华、水质、水表温度、热污染,以及核电厂温排水等监测。其中,通过近红外波段和绿波段构建的归一化水体指数,以及近红外波段和红波段构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可对水华区域识别提取,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还可对叶绿素a、赤潮等进行监测[6]。利用热红外波段能监测环保领域所关注的近海和内陆水体的水表温度,对监测水体热污染、富营养化、赤潮爆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3.1 水华、水质的监测

尚琳琳等[13]利用MODIS数据的近红外、红外和短波红外波段构建了浮游藻类指数,对水华提取的尺度性差异的分析表明,太湖蓝藻水华监测结果的尺度差异是水体的空间异质性导致的,即存在水体和水华混合组成的像元导致提取面积有误差。旷达等[14]基于HJ-1A/B卫星可见光红波段与近红外波段的波段组合与叶绿素a实测浓度存在较高相关性,建立了3个提取水体表层叶绿素a浓度的遥感信息模型。目前,这类方法较为成熟,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利用MODIS数据、HJ-1A/B等卫星的可见光、近红外数据等,开展了我国主要内陆水体水华、水质的业务化监测应用。

3.2 水表温度、温排水的监测

在海洋表面温度方面,高玉川等[15]利用HJ-1B-IRS数据反演了2009年12月21日我国渤海和黄海部分海域的水表温度,并借助MODIS产品验证。在内陆湖泊表面温度监测方面,叶智威等[16]采用TM数据,对洪泽湖区的地表温度进行遥感反演结果表明,洪泽湖区陆地与水体温度空间差异明显,而且水体及陆地内部差异同样明显,湿地在水体温度中较低,上游河流注入区水体温度较高。孙俊等[17]以HJ-1B-IRS数据为例,分别利用不同算法反演太湖流域地表温度,并通过与同期的MODIS温度产品比对分析,发现普适性单通道算法精度较高(比MODIS温度产品高1.23 K)。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利用长时间序列HJ-1B-IRS、LANDSAT-TM和TERRA/AQUA-MODIS数据,对我国太湖、巢湖、滇池的水表温度开展了遥感监测水温及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和业务应用[6]
利用热红外遥感技术进行温排水监测的方法主要有单通道、多通道、多角度反演等,国内学者开展了诸多应用研究。陆衍等[18]基于ETM+影像对田湾核电站周围海湾的海水温度反演,监测了核电站2006年5月28日及2009年5月4日的温排水变化趋势;周颖等[19]、梁珊珊等[20]分别采用HJ-1B-IRS数据反演了田湾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水表温度,分析了核电站出水口及周边海域水温的空间分布特点和不同季节、潮汐情况下温排水的分布特征。并利用MODIS海表温度产品验证表明,HJ-1B-IRS反演结果与MODIS产品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已在核电厂温排水遥感监测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业务化应用,支撑了多个运行核电厂的温排水监测(图2)。
Fig. 2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warm water discharge for Dayawan nuclear power plant area on November 6th, 2012 by HJ-1B satellite

图2 2012年11月6日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HJ-1B卫星遥感监测图

总体来看,海洋与内陆水体水表温度的监测,主要利用LANDSAT-TM、NOAA-AVHRR、TERRA/AQUA-MODIS、HJ-1B-IRS等数据,采用单通道或双通道反演算法。海洋温度监测主要采用宽覆盖的MODIS或HJ-1B-IRS数据,内陆水体温度、热污染与核电站温排水监测主要采用空间分辨率高的TM、HJ-1B卫星数据。在反演算法方面,因单通道算法需要的辅助参数多数只在假设条件下成立,对反演结果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今后应加强辐射、吸收机理研究,提高反演精度。

4 红外遥感的生态环境监测应用与发展

红外遥感技术还广泛用于土壤含水量、干旱等生态环境要素的关键参数监测,也可用来开展地表温度、城市热岛效应监测。

4.1 土壤含水量、干旱的监测

由于近红外、短波红外、热红外波段对土壤含水量比较敏感,所以,由其构建的相关模型可有效监测土壤湿度、干旱等。姚云军等[21]、Zhao等[22]分别基于MODIS第6、7波段短波红外光谱特征进行土壤含水量反演,其根据土壤水分在光谱特征空间中的变化规律,提出了MODIS短波红外土壤湿度指数,监测了宁夏地区的干旱情况。王慧慧等[23]、李强子等[24],分别基于LANDSAT-TM/ETM+、TERRA/AQUA-MODIS和HJ-1B-IRS卫星数据,采用LST-NDVI特征空间法,监测了我国吉林和西南地区的干旱情况。
由上可见,国内利用热红外遥感监测干旱,主要是用TERRA/AQUA-MODIS、LANDSAT-TM和HJ-1B卫星等数据,结合NDVI指数构建植被温度空间模型进行监测。另外,国内学者提出一些 光谱特征干旱监测指数,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 效果。

4.2 地表温度的监测

在地表温度监测方面,周义等[25]针对地表温度云覆盖下的像元,提出了空间差值修正法、植被关系修正法和改进型地表热量平衡3种方案,并提出云覆盖下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的洼地效益现象和洼地效应强度计算方法,初步解决了热红外遥感图像中云覆盖像元的地表温度估算的理论方法。王敏等[26]采用Artis和Carnahan算法,利用2011年5月20日TM影像反演上海市地表温度,并以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计算各种土地覆盖类型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地表温度与景观格局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杨佩国等[27]、赵少华等[28]、周纪等[29]等分别基于HJ-1B-IRS卫星数据,采用单通道算法反演河北、宁夏等地区的地表温度,并和TM、MODIS数据的反演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表明该卫星数据可较高精度地监测地表温度。
综上,国内地表温度研究在反演算法方面,通过改进现有的单通道算法和劈窗算法,特别是针对我国自主卫星传感器特性,推广了反演算法的应用范围;在理论研究方面,对比不同反演算法的精度,提出云覆盖像元地表温度估算方案,对比地表温度降尺度方法,研究地表温度与景观格局相关性。但是,在理论算法、高精度反演、可操作性等研究方面的创新性还不足。

4.3 城市热岛的监测

在城市热岛效应卫星热红外遥感监测中,国内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薛丹等[30]基于2000-2010年3期MODIS数据,采用分裂窗算法反演上海市地表温度,分析研究区城市热岛的空间特征与年际变化、季节性特征等。刘文渊等[31]采用上海市2000-2009年3期的ETM+数据,通过求取归一化不透水面指数、基于指数的植被指数、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分别从遥感影像中提取不透水面、植被和水体,从时空角度分析上海市2000-2009年间城市热岛强度的变化,并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指出水体对上海市热环境影响不大,而不透水面和植被是主要影响因素。林江等[32]、陈婉等[33]、郭冠华等[34],基于ETM+、TM等影像数据,分别利用辐射传输方程等方法反演了厦门市、深圳蛇口半岛、北京市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地表温度,监测了城市热岛时空分布、变化及粒度效应特征。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在城市热岛效应监测方面形成业务化应用,不定期向国家及环境保护部报送遥感监测专报。图3是采用2008年HJ1B-IRS数据的监测北京市的应用实例。从图3可看出,国内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型城市及城市群,利用景观格局理论研究城市热岛时空分布、变化特征,是一个新的研究热点。高分辨率的热红外数据是未来的需求,可精细化地反映城市热岛的结构特征。
Fig. 3 Monitoring of Beijing urban heat island on October 10th, 2008 by HJ-1B satellite.

图3 2008年10月10日北京城市热岛效应强度HJ-1B卫星遥感监测分布图

5 结语

卫星红外遥感技术在秸秆焚烧、沙尘等空气环境监测,水华、水质、水色、水表温度、热污染、核电厂温排水等水环境监测,土壤含水量、干旱、地表温度、城市热岛等生态环境监测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环保部门在该应用领域为我国环境监测、执法、预警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国产卫星红外载荷自身的星上辐射定标技术能力不足。目前主要是依赖地面辐射定标,但地面定标频次太低,制约环境遥感应用的精度和定量化水平;
(2)国产卫星数据环保业务化应用程度不高,所采用的卫星数据源主要为国外数据。国内搭载短波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载荷的民用卫星较少,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信噪比等也相对不高,因此,限制了其业务化的规模应用和定量化、精细化水平的提高;
(3)红外遥感对环境要素监测的指标算法,主要针对国外卫星数据设计,国内卫星载荷监测指标算法原创性和创新性比较缺乏。红外载荷的比辐射率校正、大气校正依赖于地面数据,载荷自身波段不能进行校正,导致算法没有普适性。因此,针对未来高空间分辨率的红外载荷,例如,红外通道空间分辨率优于50 m的我国高分辨率专项四号卫星,开展我国自主的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的地表温度、火点等反演和应用;
(4)地面观测和验证试验能力不足。目前,在地面观测试验验证方面,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红外遥感大型试验验证场较少,缺乏时间序列观测数据等,迫切需提高卫星红外遥感环保模型的验证精度和应用水平。
因此,大力发展国产民用的红外卫星、载荷,需针对这些载荷特点和环保需求,开展相关算法研究和业务应用,以大力拓展应用领域,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王桥,厉青,陈良富,等.大气环境卫星遥感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陈良富,李莘莘,陶金花,等.气溶胶遥感定量反演研究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2011.

[3]
赵少华,张峰,王桥,等.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国家环保领域中的应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33(12):3343-3348.

[4]
方萌,张鹏,徐喆.3s技术在农作物秸秆焚烧监测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遥感,2006(3):1-6.

[5]
王子峰,陈良富,顾行发.基于MODIS数据的华北地区秸秆焚烧监测[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8,23(6):611-617.

[6]
王桥,魏斌,王昌佐,等.基于环境一号卫星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
郑新江,罗静宁,刘征.FY-1C气象卫星在沙尘暴监测中的应用[J].上海航天,2001(1):55-60.

[8]
郭妮,蔡迪花,韩兰英,等.MODIS沙尘暴判识方法与业务系统[J].气象,2009,35(1):102-107.

[9]
杨妍辰,杨丽萍.利用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沙尘暴[J].内蒙古气象,2010(2):29-31.

[10]
单楠,杨晓晖,时忠杰,等.基于MODIS的中国陆地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分布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2,10(5):24-30.

[11]
王中挺,陈良富,张莹,等.利用MODIS数据监测北京地区气溶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8,23(3):284-288.

[12]
何秀,邓兆泽,李成才,等.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产品在地面PM10监测方面的应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2):178-184.

[13]
尚琳琳,马荣华,段洪涛,等.利用MODIS影像提取太湖蓝藻水华的尺度差异性分析[J].湖泊科学,2011,23(6):847-854.

[14]
旷达,韩秀珍,刘翔,等.基于环境一号卫星的太湖叶绿素a浓度提取[J].中国环境科学,2010,30(9):1268-1273.

[15]
高玉川,梁洪有,李家国,等.针对HJ-1B的水表温度反演方法研究[J].遥感信息,2011(2):9-13.

[16]
叶智威,覃志豪,宫辉力.洪泽湖区的Landsat TM6地表温度遥感反演和空间差异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88-95.

[17]
孙俊,张慧,王桥,等.利用环境一号卫星热红外通道反演太湖流域地表温度的3种方法比较[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2011,27(2):100-104.

[18]
陆衍,阚芃芃.基于ETM+影像的田湾核电站温排水影响分析[J].上海国土资源,2012(4):44-47.

[19]
周颖,巩彩兰,匡定波.基于环境减灾卫星热红外波段数据研究核电厂温排水分布[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2,31(6):543-549.

[20]
梁珊珊,张兵,李俊生,等.环境一号卫星热红外数据监测核电站温排水分布——以大亚湾为例[J].遥感信息,2012(2):41-46.

[21]
姚云军,秦其明,赵少华,等.基于MODIS短波红外光谱特征的土壤含水量反演[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1,30(1):9-14.

[22]
Zhao S, Wang Q, Zhang F, et al.Drought mapping using two shortwave infrared water indexes with MODIS data under vegetated seas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cs, 2013,21:102-111.

[23]
王慧慧,周廷刚,杜嘉,等.温度植被旱情指数在吉林省干旱监测中的应用[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3,28(2):324-329.

[24]
李强子,闫娜娜,张飞飞,等.2010年春季西南地区干旱遥感监测及其影响评估[J].地理学报,2010,65(7):771-780.

[25]
周义,覃志豪,包刚.热红外遥感图像中云覆盖像元地表温度估算初论[J].地理科学,2013,33(3):329-334.

[26]
王敏,孟浩,白杨.上海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地表温度关系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3,22(2):343-350.

[27]
杨佩国,胡俊峰,刘睿.HJ-1B卫星热红外遥感影像农田地表温度反演[J].测绘科学,2013,38(1):61-62.

[28]
赵少华,秦其明,张峰,等.基于环境减灾小卫星(HJ-1B)的地表温度单窗反演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31(6):1552-1556.

[29]
周纪,李京,赵祥,等.用HJ-1B卫星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的修正单通道算法[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1,31(1):61-67.

[30]
薛丹,李成范,雷鸣.基于MODIS数据的上海市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36(4):1-3.

[31]
刘文渊,谢亚楠,万智龙,等.不同地表参数变化的上海市热岛效应时空分析[J].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2,27(5):797-803.

[32]
林江,陈松林.基于遥感的厦门岛地表温度反演与热环境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2):75-80.

[33]
陈婉,李林军,李宏永.深圳市蛇口半岛人工填海及其城市热岛效应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3,22(1):157-163.

[34]
郭冠华,陈颖彪,魏建兵,等.粒度变化对城市热岛空间格局分析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32(12):3764-3772.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