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aracteristic and Value of Provincial and Regional Maps in Near Modern China

  • YE Yanjun , 1, 2, * ,
  • ZHANG An 1 ,
  • QI Qingwen 1
Expand
  •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YE Yanjun, E-mail:

Received date: 2015-05-11

  Request revised date: 2015-07-16

  Online published: 2016-01-10

Copyright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编辑部 所有

Abstract

Map drawing in near modern China (Ming Dynasty,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best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cartography. The later stage of Chinese feudal society was the transition period that ancient cartography was changing to modern cartography. It’s necessary to research the maps made in the near modern period. Provincial and regional maps of near modern China reveal more characteristics than other types of maps in that period. Through collecting the maps of near modern 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vincial and regional maps of near modern China were discussed from two aspects, including the arrangement systems and expression methods. The arrangement systems of provincial and regional maps in near modern China were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s the different publication formats during the same period, such as single pieces of maps from historical records and maps included in atlas and encyclopaedia, the other is the arrangement system classification and subdivision based o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The expression methods of provincial and regional maps in near modern China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cluding the expression method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 provincial and regional map, provincial and regional maps in encyclopaedia, and provincial and regional atlas. It is of significant value to research the provincial and regional maps of near modern China. Through these studies and comparisons of modern atlas within various periods, we can further study the peculiarities of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inner structure of provincial physical geography unit and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of province and region. This paper lays a foundation to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provincial and regional maps of near modern China, and also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drawing of provincial and regional maps and the compiling of atlas in modern China.

Cite this article

YE Yanjun , ZHANG An , QI Qingwen . The Characteristic and Value of Provincial and Regional Maps in Near Modern China[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6 , 18(1) : 57 -67 . DOI: 10.3724/SP.J.1047.2016.00057

1 引言

中国行政区划的沿革随着历史演进、社会经济发展而逐渐变化和调整。省区地图伴随多级行政区划与管理而诞生与发展。公元前,战国中后期出现郡、县两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中国行政区划的开始;秦朝确立了郡县制;汉、三国、西晋与南北朝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制度;隋朝废弃了郡,改为州、县二级行政区划制度;唐朝设立道,将行政区划制度更改为镇(道)、州(府)、县三级制;宋朝时,将唐时的道改为路,实行路、府(州)、县的行政区划制度;元朝首次将省作为地方行政单元,实行省、路、州(府)、县的行政区划制度;明朝实行布政使司(省)、府(州)、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清朝基本沿袭了明代的行政区划制度,是省、府(直隶州、厅)、县(散州、散厅)三级的行政区划制度;至民国时期多次调整后,形成省、专区、县的行政区划制度[1]
明清以来,不同时代的省级政府为了实施区域管理[2-6],十分重视省区地图的编制工作[7]。本文以收集整理到的中国近代(明、清、民国)省区地图为研究资料(表1),以地图科学内容的编排体系特色和地图表达方法特色,研究和探讨中国近代省区地图的编制特色,从而梳理中国近代省区地图向现代省区地图发展的脉络。近年来,鲜有学者对中国近代省区地图进行专门性的研究。研究中国近代省区地图,不仅是对中国近代地图学的研究,也通过地图资料印证了省级行政区划单元在自然、人文、经济等方面的独特性,并以地图方式揭示出省级行政区划单元内部的自然、人文、政治、经济格局,进而对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单元的管理提供参考。
Tab. 1 Provincial and regional maps in modern China (section)

表1 中国近代省区地图资料(部分)

朝代 种类 图名/书名 成图时间(年) 作者/出版机构
明代 单幅地图 陕西舆图 1644-1661 -
百科全书 皇舆考 1557 张天复
三才图会 1607 王圻、王思义
方舆胜略十八卷 - -
武备志 1594-1644 茅元仪
图书编 1613 章潢
综合性地图集 广舆图 1541 罗洪先
皇明职方地图 1636 陈组绶
地图综要 - 吴学俨、朱绍本
省和区域地图集 江西全省图说 1612-1617 -
清代 单幅地图 晋省舆地全图 1794 李宝甫
内外蒙古图 1864 湖北官书局
全国地图集 大清帝国全图 1908 上海商务印书馆
大清分省分藩精图 1908 国文堂书局
乾隆府厅州县图志 1788-1803 洪亮吉
皇朝直省地舆全图 1880 上海点石斋石印
省和区域地图集 贵州全省舆图说 1732-1770 -
安徽省舆图 1754-1777 -
直隶通省舆图 1862 徐志导
四川全图 1864 湖北官书局
山东全图 1875-1890 叶奎绶
东三省舆地图说 1887 曹廷杰
广西舆地全图 1895 -
湖南全省舆地图表 1896 陈宝箴
江西全省舆图 1896 朱兆麟
湖南舆图 1897 左学吕
黑龙江舆地图 1899 -
福建全省舆地图 1905 -
广东舆地全图 1909 广东参处测绘科
湖北全省分图 1909 舆地学会
民国 单幅地图 陕甘青海套西图 1925 苏甲荣
贵州分县新图 1932 亚新地图学社
西南各省详图 1940 王守成
全国地图集 中华民国分省形势全图 1917 同伦学社
中华民国省区全图 1926 北京中央地学社
大中华民国分省图 1929 武昌亚新地学社
中华析类分省图 1929 亚新地学社
中华民国分省新图 1934 上海申报馆
中国分省地图 1945 中国制图社
新中国分省图 1946 新中国出版社
中华民国最新分省地图 1946 寰澄出版社
新中华分省精图 1948 武昌亚新地学社
最新中国分省地图 1948 中华书局
省和区域地图集 江苏全省分图 1912 武昌亚新地学社
河南分县详图 1914 武昌亚新地学社
湖南分县详图 1928 武昌亚新地学社
湖北分县详图 1930 亚新地学社
江西分县详图 1931 武昌亚新地学社
浙江分县地图 1934 亚新地学社
河北分县详图 1933 武昌亚新地学社
绥远分县图 1933 绥远华北印刷局
甘肃省县总分图 1934 甘肃通志馆

2 中国近代省区地图科学内容的编排体系特色

中国近代是中国地图编制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时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图学后期的状况和向现代地图学转变的过程[8]。根据中国近代省区地图资料的搜集整理,并结合正史和地方志的记载,总结出中国近代省区地图的主要特点是:单幅地图、地图集和百科全书并存的出版形式,省区地图集特有的按行政单元分层逐级细化的分层结构。

2.1 单幅地图、地图集和百科全书并存的出版形式

明、清和民国时期的省区地图主要有单幅地图、地图集和百科全书3类。根据《舆图要录:北京图书馆藏6827种中外文古旧地图目录》进行明、清和民国时期的省区地图检索工作,整理出中国近代省区地图资料529幅(册),实际存在的中国近代省区地图资料数量更多。但限于篇幅,结合搜集到的中国近代省区地图实物资料,只将部分有代表性的中国近代省区地图资料归纳如表1所示。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中国近代省区地图的出版形式为单幅地图、地图集和百科全书并存,并呈现由单幅地图和百科全书向地图集发展的趋势。中国近代省区地图资料中以省区地图集数量为最多。
明代和清代处于封建皇朝统治时期,帝王及其重臣的支持,是地图测绘和地图学发展的重要因素[9],清晚期出现的民营地图机构成为地图制作与出版的新生力量。地图的出版形式与政府的政策有密切关系[10]。明皇朝对疆域地图的测绘,建立了严格的按行政级别定期(3年)修测报送的制度,以保证地图的全面覆盖和定期更新。但明代政府没有主持大规模的、系统的疆域地图测绘工作,制图工作缺乏统一的标准,制图手段也基本停留在传统人工丈量的水平。因此,明代的省区地图主要以单幅地图、百科全书收录、综合型地图集收录为主要出版形式,未出现专门的省区地图集。明代省区地图的代表性作品为罗洪先(1504-1564年)编制的《广舆图》,其中收录的16幅省区地图,所绘内容为明代的两直隶和十三布政司。
清代初期和中期的地图测绘机构及管理方式仍沿袭明制[11]。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绘制完成《皇舆全图》后, 清代官方地图集长期以单幅地图的分页合订为主要形式。最初完成的全国地图名为《皇舆全览图》。另有一种按纬度差5度为一排的分幅方法,共计41幅,与地图集的形式仍有差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将原图加以补充和编纂,完成了“乾隆十三排地图”,补充了接合图表和题诗等,已经初具地图集的规模,是地图集的简单形式。道光十二年(1832年)和咸丰七年(1857年)先后出版的董立方、李兆洛的《皇朝一统舆地全图》等均采用这种形式。
民营地图机构在明清时期处于萌芽阶段,在民国时期大量涌现,并出版了大量有代表性的省区地图作品,成为出版民用与教育地图的主要力量。虽然民国时期前期军阀割据、后期战争不断,但各省为了发展的需要,仍然绘制了大量的省区地图,主要以地图集为出版形式。而且,民国时期涌现的大量私营地图出版企业,也绘制了大量的省区地图集,如清末民初的武昌新亚地学社、中外舆图局及兼营地图出版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出现的上海世界舆地学社、中华舆地学社、亚光舆地学社及北平中央地学社,还有兼营地图出版的上海申报馆、开明书店和北平建设图书馆等。

2.2 按行政单位分级分幅的图集编排系统

晚清光绪时开始各省的实测地图,制定了省区地图集绘制标准,大部分省都按规定陆续出版或上交了省区地图集。省图集的图幅编排按照省、府(直隶州、厅)、县(散州、散厅)三级行政区划等级分别制图,地图内容由粗至细的分层逐级细化。省图集包括一张全省经纬度图,一张省舆地全图,若干张府图(直隶州图、厅图),若干张县图(散州图、散厅图)等。其共同特点是:实测的省区经纬度总图,统一图例和图面配置,按行政单位分级分幅的图集编排系统;图例、图面配置、图面内容的详细程度,都是根据不同的行政单元而有所不同。如图1为选自成书于清光绪二十三年的《广东舆地全图》的广东全省经纬度图(图1(a)),肇庆府附江阳厅图(图1(b)),江阳直隶厅图(图1(c)),新兴县图(图1(d))。这4幅图分别体现了清代省区地图集中全省经纬度图、府图、厅图和县图的绘制特色。
Fig. 1 Terrestrial atlas of Guangdong (1887 in Qing Dynasty)

图1 广东舆地全图(清光绪二十三年1887年)

广东全省经纬度图(图1(a))以经纬度绘制方里网格,图廓外标注网格度数。省经纬度图使用的地图符号,是按照会典馆第二次通知规定的符号进行绘制的。省城所在地、府所在地、直隶州所在地、直隶厅所在地、散州所在地、县城所在地,巡检司所在地、山寨等,均采用抽象符号表达,山脉仍然用形象的笔架式表达,水系用双线表达,省界、府界、县界也做出了区分;清朝时部分省已具备电力设施,所以电线也在图中显示。省经纬度图是省图集中表示内容相对最为概略的图幅。
省地图集中的府图(图1(b))是省图集中图面信息相对丰富的图幅,图上每个方里网格边长50里。府图表示出该府境内主要河流、山脉、岛屿、各县的位置、重要司和村落的位置、各级行政界线、相邻行政单元的位置和名称示意等。由于某些府与厅在地理位置上紧密相连,所以经常有“某府附某厅图”的形式出现。由于厅的面积小,故在“某府图上附某厅图”中,府境内的地物和行政信息较为详细,厅的相关信息概略表示。厅的地物和行政信息在厅图(图1(c))上有详细的表示。直隶州图在图面表达方式和图面内容的丰富程度上与府图和厅图一致。
县图(图1(d))是省图集中内容最详细的图幅,每个方里格边长10里。县图不仅详细地表示出了该县境内的河流、山脉、岛屿、司和村落的位置、行政界线、相邻行政单元的位置和名称示意等,而且用符号的数量和等级表示出山脉和水系的规模,这是省图集中其他图幅所没有表示的。
由此可看出,省图集中图幅的图面信息量、内容丰富度由大至小的排序为省图、府图(直隶州图、厅图)、县图(散州图、散厅图),图幅数量由小至大的排序为省图、府图(直隶州图、厅图)、县图(散州图、散厅图)。省图集这种按行政单位分级分幅的图集编排系统使得当时的省区地图集结构紧凑,便于各级政府使用省区地图集于管理、规划等工作。

3 中国近代省区地图绘制特色

地图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12-14],在地图的漫长发展历史中,各个时期的地图作品,不仅在内容上具有很大差异,在绘制方法上也取得了长足发展[15]。地图的绘制方法随着地图的发展历史而变化,中西地图交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近代省区地图集的编制特色按照单幅地图、地图集与百科全书3种形式,在设计目标、内容构成和表示方法[16]特色,以及时代变化上均有不同。

3.1 单幅省区地图绘制特色

中国近代的单幅省区地图多为一览图,主要表示该省的山川、河流、湖泊是否临海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居民点、驿站、驿道等人文地理要素。从古山海经中最早出现的古地图开始,直到明代地图的绘制仍然沿用山水画的绘图技法[17]。尽管从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200多年间出现过二次中西地图交融,均因其交融产品局限于皇宫大臣中传阅,西方经纬度制图方法未能得到普遍传播,导致中国近代单幅省区地图等产品在绘制方法上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绘制方法并无差别[18]。与山水画相仿的单幅省区地图,其地图符号与色彩是写意风格,并不完全写实,但它符合中国古代的审美,有一定的美学特征[19]。写意风格的单幅省区地图所具有的特点是:地图符号基本为立体形象的符号,山脉与河流[20-21]基本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画法一致,山川城邑相对位置准确,色彩鲜明艳丽[22],一般用不同色彩区分城邑的等级。图2(a)的《陕西舆图》和图2(b)的《直隶图》,分别是中国明代单幅省区地图和清代单幅省区地图的代表性作品。
Fig. 2 Comparison of the drawing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 pieces of provincial and regional maps at different times

图2 不同时期单幅省区地图绘制特色对比

单幅省区地图在明代出现最多,清代也有少量出现,而在民国时期鲜有出现。单幅省区地图虽在明、清两代始终呈写意风格,但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逐渐向现代地图过渡。清代的单幅省区地图具有了行政界线,地物的相对位置也更加准确,地图符号的设计也逐渐简化,向写实方向发展。

3.2 百科全书中省区地图绘制特色

百科全书是志书类地图集,此类地图集图文并茂、信息丰富,是中国古代到近代常见的综合性体裁。百科全书中收录的省区地图作为百科全书的一部分,旨在表现当时的行政区划状况,以及各省的自然人文总体风貌,为百科全书中的文字说明提供形象直观的附图。百科全书收录省区地图的形式只在明代出现较多,清代和民国以省区地图集为常见的省区地图出版形式。
百科全书中省区地图的设计目标是为书中的文字提供附图,所以,其地图风格简明,以墨色线条勾勒为主要绘制方法,地图符号以象形符号为主,图面包含地图要素类型和数量均较少,一般只包括山脉、水系、居民点和行政界线几种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图3为明代百科全书中收录省区地图的代表性作品。为减少差异性、增强可比性,本文选择了3幅分别收录在3本百科全书中的福建省区图,进而展示和分析百科全书中省区地图的绘制特色。图3(a)为收录在1557年成书的《皇舆考》中的福建舆图,图3(b)为收录在1607年成书的《三才图会》中的福建图,图3(c)为收录在《方舆胜略十八卷》(具体年代不详)中的福建舆图。《方舆胜略十八卷》中的《福建舆图》具有了记里画方的数学基础和清晰的行政区界限,推测其成图时间晚于《皇舆考》和《三才图会》。由图3可知,成图越晚的百科全书,其收录的省区地图包含信息越丰富,地物位置信息越准确,向现代地图发展的趋势越明显。
Fig. 3 Map drawing characteristics of provincial and regional maps in encyclopaedia

图3 百科全书中省区地图的绘制特色

3.3 省区地图集绘制特色

中国近代省区地图呈现由单幅地图、百科全书向省区地图集发展的趋势。中国近代省区地图集,具有按行政区分级分幅的编排体系,从用途、内容构成和表示方法特色等方面,有别于单幅地图和百科全书中的省区地图。
中国近代省区地图集主要表现该省的行政区划、自然地理风貌(山脉、水系)、人文地理(居民点、道路)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铁路、电线、电话局)等。省区地图集在明清两代的主要用途,是方便封建皇朝统治者对省区进行封建统治和管理,在民国时期增加了科普的功能。省区地图集与单幅地图和百科全书相比,地理信息丰富,具有多个行政等级尺度上的图幅,能更准确、清晰、完整地表达该省的地理特征。
中国近代省区地图集除了具有共同的编排体系特征、相似的用途外,在内容构成和表示方法特色上,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明代省区地图集中的地图与明代的单幅省区地图具有高度相似的特征,即表现地理信息较概略、风格写意、绘制方法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相仿。但多幅不同行政尺度的单幅地图组成地图集后,又传递了单幅省区地图所不能表达的行政区划状况和地理信息。图4(a)的《江西舆地图说》是明万历年间(1612-1617年)成图的省区地图集,其中所有地图均按统一的形式绘制,山川、河流、城镇的绘法基本一致,是研究明代政区地图及明代江西历史地理的珍贵资料[23]
Fig. 4 Comparisons of map drawingc characteristics of provincial and regional atlas at different times

图4 不同时期省区地图集绘制特色对比

虽然,清代康熙、乾隆两帝主持了2次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测绘活动,但其地图仍限于皇宫大臣欣赏自娱。晚清光绪《会典舆图》基于各省成立相应的测绘机构并相继完成各省的测绘工作,开始了较为普遍的经纬度制图时代。清代后期的省区地图集具有了经纬网和图廓经纬度标识,也绘出了清晰的行政区界线,地图符号也由形象向抽象明显过渡,渐渐脱离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绘制风格。除了专门的省区地图外,清代也出版了大量的全国地图集,其中包括省区地图。全国地图集与省区地图集表达的内容不同,但在绘制方法上十分相似。图4(b)选自《大清帝国全图》的《江西省》就是当时全国地图集中省区地图的代表作。
民国时期的省区地图在绘制方法上更加接近现代地图,已经完全摆脱了中国传统山水绘画的技法。民国时期的省区地图集除了沿袭清代以行政区划分级分幅的特征外,也出现了将全省按照接合图表的形式分幅的地图集,地图集以此表的划分方式将每个网格中的区域作为单独的图幅展现。图4(c)为《江西分县详图》中的《江西全省总图》,其为地图集的接合图表,该地图集共有40幅分图,详细展示了江西省在民国时期的自然、人文、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状况。

4 中国近代省区地图利用价值的探讨

中国近代省区地图具有极高的地图价值、地理价值和历史价值。中国近代省区地图是古代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它直观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省区地理风貌,印证了省级行政区划单元的地理独特性,并且揭示了省级区划单元的内部格局。中国近代省区地图所包含的时空信息是地理志和其他文字记载所不能涵盖的。中国近代省区地图作为直观的历史地理资料,可帮助相关学者以地图视角来考证县级行政单元划分的历史脉络。

4.1 中国近代省区地理风貌的展示

中国近代省区地图直观反映了中国近代各省区的地理风貌,包括辖区内的山脉、河流、湖泊、行政区划、各级行政区划单元名称、铁路、公路、航路、驿道、驿站、电话线等地理信息。其以地图形式表达出来,对古籍和地方志里中国近代省区地理风貌的文字描述提供了形象直观的补充和证明。每个省级行政区划单元都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实体,它既有独特的内部结构,也与外部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近代省区地图所呈现的中国近代省区地理风貌,除了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地理位置外,也反映了省区的内部结构及其与外部的联系。
省级行政区划单元的内部格局随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变化。位于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大陆内部的各省均因自然环境、人文要素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部格局。每个省级行政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使其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的文化环境和风俗习惯,这使每个行政区划单元具有各自独有的防御特色、水利和农业基础。由于中国近代早期的省和区域地图具有地图设计简明,地图符号类型较少,地图表达风格写意但相对位置准确的特征,所以通过解译中国近代省和区域地图的内容,可发掘省级行政区划单元的内部格局特征。对比图5(a)-(d)4幅省区图可知,北直隶(今北京、天津、河北)、南直隶(今江苏、安徽、上海)、四川省和广东省的内部格局有明显差异。
Fig. 5 Comparison of the inner structure between Beijing City, Nanji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and Guangdong Province

图5 北京市、南京市、四川省和广东省内部格局对比

每个省级行政单元不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地理独特性和不同的内部格局,并且在保持自身的一致性的同时,也与外部系统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图5反映的是清末最后10年湖北省、江苏省和福建省的自然、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以及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从图6(a)和图6(b)可看出,湖北省、江苏省分别与各自的邻省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水路交通和陆路交通上的联系;从图6(c)可看出,清代隶属于福建布政司的琼州府与福建陆上部分一衣带水的地理联系。省区与外部的联系也反向印证了作为地理实体的地理独特性。
Fig. 6 Comparison of geographical uniqueness between Hubei Province, Jiangsu Province and Fujian Province

图6 湖北省、江苏省和福建省地理独特性对比

中国近代省区地图体系完整、内容详尽,表现了近代省区内部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建设状况、行政单元划分等,以及该省区与相邻省级行政单元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社会经济联系和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国近代省和区域地图反映出的不同省区地理风貌,帮助管理者清晰地认识省区的地方特色,是省和区域管理的基础资料。中国近代省区地图包含丰富的时空信息,呈现出古籍和地方志所不能体现的省区空间格局信息,以及成图年代省区的地理风貌,补充和丰富了地理志中记载的省区资料。对于行政建制变化频繁的省区,这些不同年代的地图资料,也成为了直观的资料和佐证。总之,中国近代省区地图呈现的省区地理风貌对地图学、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均具有资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4.2 考证地县级行政单元划分的近代历史脉络

中国省地县三级单元划分同样具有相对特色的地理环境。利用中国近代省区地图,可考证中国县级行政单元划分的地理特征和发展的近代历史脉络,以便更好地进行建设和管理。自然地理环境特色是影响行政单元划分的重要依据,如琼州府(今海南省),在明、清(图1(a))和民国时期均隶属于广东布政使司,皆因其与广东本土仅相隔一条海峡,所以长期作为广东省下属的地级行政单元存在。
县级行政单元的划分在中国近代多受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如山脉、水系的天然阻隔形成了县级行政区划单元的界线。也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将原来的县级行政区划中心替代,而在新的行政区划中心附近发展起来的县级行政单元。图7为明、清和民国时期河南省图,反映了河南省各时期的行政区划状况。以原武县为例,其立于西汉,直至1951年更名为原阳县。明代(图7(a))原武县在黄河以北和以南均有部分县辖区,紧邻阳武县和新乡县。到清代(图7(b)),由于铁路的修建,在原武南部2条铁路的交汇处出现了新的县级行政中心郑。至民国时期(图7(c)),原武辖区仅剩下黄河以北的部分,黄河以南的部分成为县级行政单元郑的辖区。郑即是现今河南省会郑州的发源地。
Fig. 7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administrativedivisions of Henan Province

图7 河南省行政单元划分的历史演变

5 结论与展望

中国近代省区地图具有其他类型地图不具备的科学内容的编排体系特色,以及地图绘制特色。研究中国近代省区地图可直观反映中国近代省区地理风貌、印证省级行政区划单元的地理独特性,揭示省级行政区划单元的内部格局,并以此为优势加强具有省区地方特色的建设和管理。中国近代省区地图也是考证地、县级行政单元划分近代历史脉络的珍贵资料。中国近代省区地图对省级行政区划单元内部格局的揭示作用,可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与方法相结合,以深入研究中国省级行政单元内部地理格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期为现代省区的特色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出科学性的建议。中国古县、古镇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轨迹等,可从中国近代省区地图集的县图中循迹,补充或印证县志的文字记载,有利于历史地理学者的进一步 研究。
中国近代省区地图是中国近代省和区域发展历史的时空缩影,反映了中国历代的疆域开拓、政区划分、经济的发展等历史实践,有着文字资料不可替代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因而具有不可或缺的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中国近代省区地图可引领我们穿越历史的尘埃,进入奇妙的时空隧道,领略省级行政区划单元的历史发展变迁[24]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1988.

[ Tan Q X.The historical atlas of Chinese[M]. Beijing: China Map Publishing House, 1982-1988. ]

[2]
周振鹤.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 Zhou Z P.Changes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the past dynasties in China[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98. ]

[3]
李孔怀.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 Li K H.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administrative system[M].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2006. ]

[4]
魏千志. 明清史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 Wei Q Z.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Ming and Qing[M].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 1998. ]

[5]
赵尔撰. 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 Zhao E Z.The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M]. Beijing: Zhonghua Book, 1977. ]

[6]
萧一山. 清代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6.

[ Xiao Y S.The general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M]. Beijing: Zhonghua Book, 1986. ]

[7]
Huttmann W. OnChinese and European maps of China[J]. 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 1844,14:117-127.

[8]
高儁. 明清两代全国和省区地图集编制概况[J].测绘科学,1962,5(4):289-306.地图集是制图学作品的集中表 现,它反映一个时代的制图学水平。明清两代是中国地图编制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时期,概括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图学后期的状况和向现代制图学转变的过程。(一) 明清全国地图集提要。本节主要综述了明代“广舆图”的版本,指明第一版刊行约在1555年。“广舆图”的价值在于能组合多方面的内容于同一图集之中,构成 完整的统一体,在十六世纪就形成了综合地图集的雏形。明代及清初的地图集,主要是继承了“广舆图”的内容和体制。清代从康熙、乾隆两朝起,以单幅地图的分 页合订为主要形式,对清代地图集影响很大。(二)清末省区地图集的编制。这一部分是本文的中心,主要叙述光绪年间为编写会典而进行的一次省图集编制活动

[ Gao J.The overview of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Atla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J]. Acta Geodaetica Et Cartographic Sinica, 1962,5(4):289-306. ]

[9]
廖克,喻沧.中国近现代地图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 Liao K, Yu C.Chinese modern cartography history[M]. Ji'nan:Shandong Education Press, 2008. ]

[10]
安敏. 中国古地图研究综析[J].测绘科学,2012,37(5):53-54,102.本文从古代地图的收集整理方面论述了古地图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古 代地图起源及古代地图制图理论的萌芽期;从绘图方法、地图质基、地图图例符号的使用、地图方向和维度等4个方面探讨了古代地图制图技术的发展;并指出虽然 我国古地图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对已有的文本记载和现存地图的研究,对史前地图即岩画的研究还很少,这是以后要加强的部分.

[ An M.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ancient map of China[J]. 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2012,37(5):53-54,102. ]

[11]
喻沧,廖克.中国地图学史[M].北京:测绘出版社,2010.

[ Yu C, Liao K.Chinese cartography history[M]. Beij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ess, 2010. ]

[12]
卢良志. 中国地图学史[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4.

[ Lu L Z.Chinese cartography history[M]. Beij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ess, 1984. ]

[13]
郭璞. 山海经传[M].北京:中华书局,《古逸丛书三编》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淳熙庚子(七年)跋刊本,1987.

[ Guo P.ShanHaiChing[M]. Beijing: Zhonghua Book, 1987. ]

[14]
Hébert J.Depicting China 800 years of early Chinese maps[J].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Information Bulletin, 2003,62(12):312-314.Cartography in China did not emerge as a graphic practice independent from the visual and literary arts until late in the 19th century when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examples began to take hold. While references to mapmaking in China date from the fifth century B.C., examples of maps survive from the 10th century A.D. In 2001 the distinguished Chinese cartographic scholar Xiaocong Li visited the Library in order to review the U.S. Library of Congress' collection of maps prepared by Chinese cartograhers before 1900. In 2002 the Geography and Map Division invited Professor Li to prepare a complete cartobibliography of the Library's pre-1900 Chinese map holdings and develop a plan to produce digital images of som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maps in the collection. He arrived in June 2002 for four months to undertake the project. One of the project's goals was to include the rare Chinese cartographic holdings of both divisions in a single cartobibliography. In the process of Li's study, a number of gem were uncovered in the collections. 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discoveries was the precise dating of Ming dynasty (1368-1644) altas of China, prepar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6th century. Of the nearly 300 pre-1900 Chinese manuscript and wood block print maps in the Library's collection,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m date from the late 18th through the 19th centuries.

[15]
谷宝庆. 关于地图表示方法的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3(2):59-67.正 由于时代的需要,近年来地图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常规的平面地图方面,普通地理图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专题地理图也在大量地涌现,使地图的品种激增,地图的 效能也大大地提高。目前,仅就专题地图而言,它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其图种基本上齐全,而且表示方法也趋于稳定,这些都予示着专题地图将要进入一个 比较成熟的阶段。为了促使地图的进一步发展,在本文中,仅就地图的表示方法提出一些初步看法。由于地图表示方法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很多,所以本文首先 侧重于地图表示方法的重新分类

[ Gu B Q. Discussion on the method of map representation[J].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1983(2):59-67. ]

[16]
廖小韵. 专题地图表示方法的研究[J].测绘通报. 2005(12):52-55.论述专题地图及其类型,专题地图的种类及表示方法,探讨根据专题要素选择表示方法,正确选定相关的参数,研究与专题地图的表示方法相关的要素,以提高专题地图的表现力.

DOI

[ Liao X Y.Research on the method of thematic map representation[J]. 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2005,12:52-55. ]

[17]
李占荣. 中国古地图与山水画[J].中国测绘. 2008(4):72-75.正传统概念上的地图是按照一定数学法则,用规定的图式符号和颜色,把地球表面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有选择地缩绘在平面图纸上的图。中国山水画是描写自然山川为主体,通过自然景观的表现,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的主体意识。

[ Li Z R.Chinese ancient map and landscape painting[J]. China Surveying and Mapping, 2008,4:72-75. ]

[18]
赵希,朱大明,李严.宋代山水画对古地图绘制的影响浅析[J].测绘科学,2012,37(3):150-151,180.古代山水画与古地图之间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宋代在宫廷的推动下,山水画与古地图共同繁盛,可以说宋代的山水画对古地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按山水画绘制技法和人 文思想两个方面,对古地图绘制与装饰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为研究古地图提出了新的视角;并对现代地图设计提出了相关建议。

[ Zhao X, Zhu D, LI Yan.The influence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the Song Dynasty on the map drawing[J]. 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2012,37(3):150-151,180. ]

[19]
俞连笙. 地图科学与美学的融合——关于地图的美学思考[J].测绘学报,1990,19(4):307-313.地图的美学研究是一个新的课 题。作者认为对地图的美学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挖掘地图的美的因素,而且也关系到地图的创作思想和方法论的问题,本文就地图创作中艺术思维的作用、地图科学创 造与美的创造的联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地图美学研究的内容和制图工作者的艺术教育提出了看法。

DOI

[ Yu L S.The integration of map science and Aesthetics-an aesthetic reflection on the map[J]. Acta Geodaetica Et Cartographic Sinica, 1990,19(4):307-313. ]

[20]
赵希. 宋代山水画对古地图绘制的影响浅析[J].测绘科学,2012,37(3):150-151,180.古代山水画与古地图之间有着千 丝万缕的联系。宋代在宫廷的推动下,山水画与古地图共同繁盛,可以说宋代的山水画对古地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按山水画绘制技法和人 文思想两个方面,对古地图绘制与装饰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为研究古地图提出了新的视角;并对现代地图设计提出了相关建议。

[ Zhao X.The influence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the Song Dynasty on the map drawing[J]. 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2012,37(3):150-151,180. ]

[21]
丁一. “源流派分”与“河网密切”——中国古地图中江南水系的两种绘法[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26(3):115-125,135.本文从"混一图"系列的不同版本地图入手,追溯并探讨存在于元明 清中国古地图中对于江南水系的两种对立绘法。第一种绘法主要为全国地图所采用,即以"源流派分"的形式来描绘江南水系,本文称其为"全国尺度绘法";第二 种绘法则主要为江南地方文献中附图所采用,即以"河网密切"的形式来描绘江南水系,本文称其为"地方尺度绘法"。后一种绘法更加强调江南本地人心目中"泽 国景观",同时,它所传达的地理信息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有效性。最后,从该主题的讨论出发,本文提出地图学史研究应当更多地采取"知识史取径",以部分取 代之前的"科技史取径"。

[ Ding Y."Schools" and "close river" - two ancient map drawn by China in Jiangnan River[J].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2011,26(3):115-125,135. ]

[22]
孙果清. 中国古地图的鉴赏[J].中华遗产,2008(4):72-73.正 中国各朝代古地图的风格有很大差别,其鉴赏方法主要是目鉴和考证,"鉴考并用,鉴中有考,考中有鉴"。各朝代古地图的特点中国各朝代古地图共同点在于:无论全国地图、分省图,或府、州、县地图,又或是专题地图,图中所绘的山脉、河流、城镇、军营、祠

[ Sun G Q.Appreci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map[J]. Chinese Heritage, 2008,4:72-73. ]

[23]
“中华舆图志编制及数字展示”项目组.中华舆图志[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

[ "The Chinese and map compilation and digital display" project group. The geographic map[M]. Beijing: China Map Publishing House, 2011. ]

[24]
席会东. 中国古代地图文化史[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3.

[ Xi HD.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Map[M]. Beijing: China Map Publishing House, 2013. ]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