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Scenic Spots Map

  • PI Longfeng , 1 ,
  • ZHANG An , 2, * ,
  • XIA Xiaolin 1
Expand
  • 1.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90, China
  • 2.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An, E-mail:

Received date: 2015-05-08

  Request revised date: 2015-05-27

  Online published: 2016-01-10

Copyright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编辑部 所有

Abstract

Maps of scenic spots in ancient China were originated from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and thus associated with it closely. At the same time, the ancient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maps due to time limitations as well as the lack of ancient scientific requirements for mapping. Ancient map of scenic spot is products of China's unique art and culture. It is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ideology and culture, calligraphy, painting and the other types of arts and it has important cultural and artistic valu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scenic spot maps in terms of cartography, generalization, scaling, orientation, color, annotation and traditional ideology. Also, the corresponding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re presented by the attached maps to show the beauty of ancient art. Chinese culture is extensive and profound, and it contains a variety of ideas, such as Confucianism, Taoist thought and Buddhist thought. These thoughts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map art. Modern map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scientific nature leading to the lack of artistic quality. Nevertheless, the ancient Chinese map of scenic spot is inspir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ideology, culture, calligraphy, painting and other forms of art ,which can well make up for its defects. Studying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ancient scenic spot maps not only h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artography,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inheri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fore we should dig deeper into these cultural treasures and also introduce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Cite this article

PI Longfeng , ZHANG An , XIA Xiaolin . Study on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Scenic Spots Map[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6 , 18(1) : 96 -105 . DOI: 10.3724/SP.J.1047.2016.00096

1 引言

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审美取向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无不与该民族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而且从古至今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渊源,经过多年的沉淀,早已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刻下深深的烙印。余定国先生曾在《中国地图学史》提到:“中国传统地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1]而古风景名胜地图更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没有文化与艺术的地图,在古人看来是不可接受的,没有文化的传承就更不是民族的,文化与艺术是一个民族永久的精神与历史财富。
中国古代风景名胜地图多采用传统的写景法,其是一种绘画式制图方法,以中国特有艺术文化性为主兼具一定的精确性[2]。近代以来对于地图的研究大多重视科学技术方面,而对地图文化价值研究相对较少,这种倾向已经在地图学界存在多年[3]。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角度重新再认识和研究古今地图,对地图学来说是一种全新挑战,并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4]。在中国,该问题也引起越来越多地图学家的广泛关注,普遍认为对地图的艺术性研究已经远远落后于对制图技术研究的步伐[5]。西方注重科学理性思维,相对更为注重外在实用,而中国古人更注重感性的思考,强调内在意境的升华,现代地图忽视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也有专家指出传统地图学 的定量解释不足以说明中国地图的文化内涵,倘若单纯借助西方地图思维方式来研究中国古地图,又显得过于严谨、拘束而又生硬。所以,导致很多人提出这样的疑问:“用西方理性的思维方式来对待以感性意境为主的中国古地图是否恰当?” [6]当然这种现象受时代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也体现 出了当代地图设计中所暴露的艺术修养的不足,这一点值得在现代地图设计与研究中去思考:该通过何种方式将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进行更好地有机融合[7]
运用带有强烈西方科学理性思维的现代地图方法来展现以感性造意为主的中国传统地图恐怕难以胜当大任,而且会与国人的历史文化情结产生一定的分歧。中国古代风景名胜地图是“复合型”的文化艺术,集文学、汉语、书法、国画等多种学科与技艺为一体,景象虽一揽无余,却不乏美的回味。在中国独有的思想下,特殊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产生的具有特殊知识价值的地图艺术[8]。留存在世的古风景名胜地图优美典雅、形象逼真而又朦胧含蓄,充满韵味,令人遐思无限,既能在一定程度反映景观的地理信息,又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9],在具有一定科学性基础上艺术性的延续,是中国传统学术与文化的产物,并与中国传统艺术一脉相承,可很好地解决现代地图艺术性、文化性缺失的问题,就其本身内在的艺术意义与文化内涵,已经远远超出现代地图学所研究的范畴,所以,其十分值得当代人深入探索研究,从而能进一步地挖掘中国这一历史瑰宝,充分发扬与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更可为提高当下旅游地图艺术性提供借鉴。

2 古代风景名胜地图与山水画的溯源关系

古代较为先进的制图理论(例西晋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宋代的“计里画方”技术体系、元代朱思本的地图作品及其理论和技术体系等),当时,没有被广为重视,这种现象在古风景名胜地图中尤为突出。究其原因:首先,朝廷没有大力推广,大众对先进科学理论也并不熟知,从而造成相对专业制图人才的缺失;其次,古人习惯使用形象画法的山水画式地图,对于高度抽象概括的地图,对于受众来说从观感和使用上都不太习惯,并且在现实之中也没有对新式制图方法的迫切需求;另外,古代风景名胜地图从中国绘画艺术中移植了形象、美观、色彩淡雅的美学效果,使其极具艺术性和易读性,深受官府和士大夫的欢迎,使得其更符合当时国情和民意[10]。在古代,风景名胜地图更像是一类艺术而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的范畴[11]
古代风景名胜地图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关系源远流长,是地图还是画似乎有时也很难区分。但山水画与地图也不尽相同,其是一种带有主观感性色彩,并且体现画家情感与审美意识的作品,在流传后世的山水画中,一些表示区域地理信息的图画则成为了地图。而地图则相对比较客观,从中国古代流传下众多山水画式的地图,它们多以风景名胜为对象,其或多或少包含着真实的地理信息或者人文信息,这类图画可称之为古风景名胜地图,也可叫做艺术地图,例如,著名的《避暑山庄图》、《长江名胜图》、《五台山名胜图》等佳作。
大多数情况下古代画者即为制图者,其通过提炼地理要素特征,并在遵循一定客观事实条件下,融合一定的自我主观色彩和艺术修养,将景物以传统山水画形式一目了然地予以呈现。也正由于受这种主观性的影响,所绘景物难免渗透着个人风格与情怀意蕴,而这正是古地图的艺术与文化的魅力所在。因为受到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的影响,古代地图的绘制也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山水写意绘图风格,充分借用山水画的表现技法,既一目了然又能生动地展现地物景观的壮美,这恰恰是现代专业地图所不及之处。脱胎于山水画的古代风景名胜地图,时常借用形象画法的手法来对景观进行描绘,其在制图原理与外在表现形式的科学性上,难以与计里画方式的古地图相比拟,但是其能通过充分借鉴山水画中的散点透视等多种技法,合理协调地物景观的方位关系来形象表达空间信息。在古代,此类形象写意画法的古地图主要有2种类型:(1)绘本地图,借助传统国画风格来描绘我国古代不同地区的壮美风景;(2)印本地图,借助简明会意的形象符号来展现地物的不同特征。到清代之后,这类地图无论从绘画风格,还是从艺术内涵上均达到中国的顶峰,通过借鉴传统立体与平面相结合的形象写实和造意的绘画手法描绘地理景物和人文活动,使得每一幅地图宛如一幅优美的图画,美不胜收[12-14]

3 古代风景名胜地图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古风景名胜地图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且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深远。就其作为地图本身来说,古代风景名胜地图具有一定意义的科学特征,体现在制图综合、比例尺、方位等方面,而且在这些方面上也贯穿着一定的艺术特征。同时古风景名胜地图又有艺术性,其艺术性离不开中国山水画的浸润,多采用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或形象或写意手法表达现实地理景象,从视觉角度来说它是2维或者2.5维的,但在科学理性的维度下,又增加了历史、艺术、宗教、政治、情感等多种人文感性维度,好似是人类多维生态图谱,延续着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诗文、书法、绘画在中国画中素有“三美”,而借用到古代风景名胜地图之中,可谓“图记精致,书法精湛、绘画精美,艺术精妙、思想精深”。任何艺术都具有深远的思想内涵,古代风景名胜地图的艺术特征受到儒教、道教、佛教3大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3.1 古代风景名胜地图的科学性

3.1.1 制图综合
古代地图制作者在运用制图综合原理建立地图模型时,深深地受到中国山水画影响。山水画精髓正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制图者同样认为现实是科学与艺术的根源,强调应当师法自然,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内涵的高度统一,其基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也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古制图者在呈现复杂地物时,如何将空间概念在进行图像化后仍能反映制图的主题是一个挑战,并且对图中元素的取舍、整理和版面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既要让读图者一目了然,又保证地图要传达的信息快速有效地呈现,并且还需清除不必要的视觉障碍,使整个版面和谐统一、浑然天成。在古代,制图者很多情况下不单纯地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其内在意蕴,重视意简而又会意,写意与写实相统一,做到疏密有致、浓淡相济、虚实相生,而且制图概括思想具有很好的地理适应性,做到因地制宜,又不守旧拘泥。制图者运用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技巧(如通过采用透视、对景、鸟瞰等方式),利用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进行时空运筹,却不失对现实地理景物特征的缺失,做到意与实的和谐统一。
清末的《五台山名胜图》是一种采用多点透视画法的古代山水画式地图,形象直观地反映了五台山的面貌,绘图者通过准确把握主体思想直接表达地图主题与地理信息,并成功地运用“制图综合”对地物进行合理取舍与化简,清除不必要的视觉变量,描绘的山、云、路简单明了,同样也对沿途重要的庙宇楼观等进行了化简,没有多余的一笔一划,充分表现了五台山景色之美与沿途游览路线,饱含着对五台山赞美之情,并且在写实之上又有意境的升华,色彩淡雅,层次分明,版面和谐(图1)。而对于一副需要表现多种要素的地图,制图综合显得更为重要,例如,清代乾隆年间的《四川全图》图集中的《江津县》图亦可算为一幅风景名胜地图,描绘了江津县的山川形胜、道里、兵额、钱谷数目等情况。此图要表达的地理要素,无论种类还是数目都比较繁多,制图者亦采用多点透视的形象画法,对图中的山、水、城、树等进行有选择的取舍与概括,主要山峰予以简单描绘,河流寥寥数笔并予以一定留白,树以淡绿点缀,建筑以简单线条勾勒,写实的同时又注重意境的升华,各种地物浓淡相济、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再现了江津县及其周围景物的地理概况,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增加了艺术的美感(图2)。
Fig. 1 Map of the scenic spots of Wutai Mountain (local)

图1 五台山名胜图(局部)

Fig. 2 Jiangjin County (local)

图2 江津县(局部)

3.1.2 比例尺
在古代因受精细测量技术的制约,故其风景名胜地图的精度不高,古风景名胜图中大多采用半依比例尺形式进行绘制。古风景名胜地图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物的位置关系,以及形状特质,甚至有些地物为了达到不同的显示效果而采用不依比例尺形式进行描绘,既有粗犷简约,又有细致入微。很多古风景名胜地图刻意夸大细化一些地物,比如宫殿、寺庙、城墙、学堂等,以此突出当时的皇权正统,或是反映一种宗教信仰、亦或是当时对军事、教育的重视等,由于古风景名胜地图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是时代的某种侧面写照与纪实。有时会刻意忽略一些细节,例如,描绘山脉或江流则采用类似小比例尺样式的粗犷手法,寥寥数笔甚至直接留白却勾勒出山与水的意境;有时候会细致描绘一些细节,例如,有些古地图中的宫殿楼宇线条采用类似大比例尺样式,刻画得十分精美细致。
清末的《避暑山庄全图》以鸟瞰全景形式描绘了承德避暑山庄的山水胜境及其周围庙宇,其描绘的主体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帝王苑囿和皇家寺庙群,记载着清朝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历史[15],蕴含着一定历史背景信息。图中的楼宇、寺庙等描绘的细致精美,并且在不影响整体美观的情况下予以适当放大与突出表示,基本采用不依比例尺形式予以描绘,在一定程度反映出一种宗教信仰、皇权的伟大,以及对逝者的尊敬。而山脉在描绘时则适当进行了缩放,河流则以简约留白的形式予以呈现,整幅地图意境深远悠长、美观典雅,是一幅清皇家园林的专题地图(图3)。同期的《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描绘了北京西郊皇家行宫苑囿的情况,图中的山水风景、名胜古迹亦用形象画法以半依比例的形式予以呈现,并对宫廷楼阁进行了一定程度突出放大(图4)。
Fig. 3 Complete map of Imperial Summer Resort (local)

图3 避暑山庄全图(局部)

Fig. 4 Complete geographical map of the five imperial gardens adjacent to the three mountains and the three external garrison camps (local)

图4 三山五园外三营地理全图(局部)

3.1.3 方位
古代风景名胜地图方位设计也不尽相同,与现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理念有所不同,它没有一个具体方位指标,多数情况下是为了更好地反映风景和名胜的整体面貌,寻找某一个方位以便反映出地物的地理特征和地物的美,所以,会与制图者所处的相对地理位置关系紧密。一些古代名胜更多是为了反映王权正统和宗教信仰,这些建筑受封建思想影响大多是坐北朝南,与现在的地图方位是相反的。
《长江名胜图》以传统的山水画法形式描绘了长江两岸的风景名胜、文化古迹,在方位选择上采用对景手法保证两岸地物与江中行船人视角方位一致,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图5)。《北京宫殿图》采用平立面结合的形象画法彩绘了明代嘉靖年间故宫重修的宫殿图,此图方位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充分宣扬皇权威严与正统的封建思想(图6)。
Fig. 5 Map of the scenic around Yangtze River (local)

图5 长江名胜图(局部)

Fig. 6 Figure of Peking palace

图6 北京宫殿图

3.2 古代风景名胜地图的艺术性

3.2.1 符号设计
古代风景名胜地图的符号设计匠心独运,颇具特色。古地图中地理符号简单会意,通情达理,具有浓厚的山水画特点,既能形象还原地物又能增加美感,突出地物特征,而不失意境。符号设计多采用线状符号来描绘地物,却较少采用点状和面状符号。因为线的形态变异及其代表的地物之间的关系往往比点和面符号与其代表的地物之间的关系更微妙和复杂,并且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流露制图者情感。这类似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描,简单明快却不失生动。在这种线的艺术的运用中,线的曲折运用和排列组合很好地体现了地图作为实用物品所必须具备的理性,同时也表明了制作者在制作时体现的高超的概括能力和简练的艺术表现力。地图中几何符号、象形符号、模拟符号、透视画法符号等各种符号交错相应,在表现位置关系的同时形象生动地展现地物的实体美与意境美,使人充满联想,仿佛融入到整幅地图之中,却没有一丝生硬违和之感。这些符号也不失科学性,很多符号一直沿用到现今,如城墙,宫殿等符号。
晚清的《南岳全图》采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法,表现出衡山的秀美景色和人文风情,制图者用线条勾勒出精美细致的景物,例如,图中的河中船,船上人,城边山,山上树,楼宇阁,城防墙等,这些符号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而又不失意境,具有高度概括和精炼提取的科学与艺术特征,符号设计美观大方、简单会意(图7)。再如北宋时期的拓片—《兴庆宫图》,其亦采用立体形象画法对宫殿、河池等进行了刻画,针对图中大小迥异、形状不同的多个建筑物借助象形符号予以表示,符号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不同建筑的特色,符号简洁而又明意,视觉感官效果很突出,对于当今符号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图8)。
Fig. 7 Map of Nanyue Mountain (local)

图7 南岳全图(局部)

Fig. 8 Map of Xingqing Palace (local)

图8 兴庆宫图(局部)

3.2.2 色彩
古代风景名胜地图色彩既有黑墨色也有彩绘,明清以前多以黑墨色为主,明清开始出现了不少彩绘地图,并且发展到顶峰,使得古地图色彩更加多样,图中色彩搭配和谐,层次感强,图上景物也更逼近现实,可识性进一步增强。图上的色彩不仅是还原地物的色彩,很多时候也包含着制图者情感的色彩。古风景地图设色清雅飘逸、过渡柔和,没有像西方视觉冲击性那么强,始终带着一种简约含蓄中国特色古典美,在很大程度上也受中国山水画的影响,而古名胜地图色彩的搭配有时候对比较为强烈,这是为了突出古代名胜建筑等的宏伟壮观与皇权的正统性,亦或是对宗教信仰的敬拜。
在色彩搭配上,图5中的《长江名胜图》的山头多采用淡绿色描绘,山岭则以淡粉色点缀,长江则给予一定留白处理,使得全图色彩淡雅,精美朴素,柔和含蓄而又言简意赅。如图6《北京宫殿图》在色彩上采用彩绘的形式,整幅图红绿黄运用较多,颜色对比强烈,刻画宫殿十分接近真实,给人一种庄重威严之感,这与《长江名胜图》的方位和色彩选择差别较大。
3.2.3 注记与文字
古代风景名胜地图中的注记传承中国书法之韵,既有一定的艺术性又兼具实用性,不仅有助于补充和深化地图的内容与意境,同时也丰富了地图的表现形式,是制图者在一定程度上阐述景物、表达感情、抒发个性和增强艺术感染力的手段。古风景名胜地图上文字注记风格不一,大小迥异而又因地制宜,合理穿插在图面中,使得整幅地图的整饰和谐美观。中国画的题跋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古代制图者所借用,与整幅图相互联系,相互增益,浑然天成。中国画中文字笔墨的观点在古地图的艺术中也有深刻的影响,古制图者相对推崇黑墨色,在黑与白之间表象万物的情与意[16]。图中字体之间的笔画线条传递的不仅是景物的介绍,也是一种情绪、一种文化内涵。存在于古代方志中图文并茂的注记,就详细介绍了在当时图历史条件下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现象。如果说图代表的是自然,那么注记和文字代表的是人文情怀,图与字有机交融成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和意境的升华,很好地实现了景与情的和谐统一,因此,注记与文字在古风景名胜地图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清代《东陵图》采用中国传统书法的形式,描绘介绍了图中景物布局,上部为注记,中下部则描绘了东陵周围的山水等景观,而且用简单的注记对各种山水、陵墓等加以标示,整幅图字体精湛,图画精美,图文并茂,相形益彰(图9)。《山东运河全图》用形象画法绘制了山东境内京杭大运河沿线的自然地理景观与人文地理要素,是一幅风景名胜图,同时也是一幅水利图,其用较为详细的文字注记了京杭大运河各段的情况,注记的读法为自右向左、自上而下,采用传统墨黑色,书法简约含蓄,字书大小不一,落脚错落有致,字迹线条柔和,和谐地融合到整幅地图之中,这些文字注记能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每段的河流信息又能增加整幅地图的艺术性(图10)。
Fig. 9 Map of Eastern Imperial Mausoleums (local)

图9 东陵图(局部)

Fig. 10 Shandong canal map (local)

图10 山东运河全图(局部)

3.3 艺术特征上的思想性追溯

任何艺术都是内在思想与外在表现形式的结晶,古代“儒教”“道教”“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在不同层面上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出世入世哲学思想,同样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风景名胜地图的发展也影响深远。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被尊崇为正统思想,其重礼仁义,强调尊卑贵贱,鼓励人们入世而忠君,既要维护“礼治”,又提倡“德治”,同时还重视“人治”,这些思想影响着中国古代风景名胜地图的制作,古代制图者在制图过程中要注意一定的礼节规矩,并借地图以德育人,达到为读者传递某种信息的作用,使读者有所感悟,从而使得整幅地图能够更好地传递出制图者的某种情怀与思想。这在一些描绘与王室相关的宫殿皇陵等人文名胜地图中尤为突出,古地图中许多涉及到王室、宫廷、地物的符号,在一定程度得到刻意夸张,重视主次、上下关系与地理方位,并且在一定程度能宣扬王权的正统与权威性,也间接传递出世人应忠于皇权,入世治世的礼节思想,例如,上述介绍的《南岳全图》、《避暑山庄全图》、《北京宫殿图》等就属此类。
道教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思想对古代风景名胜地图产生重要影响。道家追求朴素清新,自然天成的美学[17],追求意境的含蓄与朦胧,强调人应该出世去学习自然万物,顺应万物规律,做到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在以描绘自然山水风光为主的自然类风景地图中表现尤为突出,古代制图者先细观自然,遂有构思立意,级而造图。为真实反映自然景观需实地观察,深入自然,道法自然,以期达到天人合一境界。制图者通过对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和诗意结合等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不由使欣赏者产生咫尺天涯之感。总之,千笔万笔归根到底是以道家阴阳刚柔的微妙变化来展现混沌世间万物,这种地图多表现为飘渺含蓄、意境深远、清新淡雅,使人产生无尽的想像,极具艺术气息,例如,上述介绍的《五台山名胜图》、《江津县图》等。
佛教中的禅宗顿悟观点,强调无需借用逻辑思维与经验积累,而是凭着感性而生直观瞬间的意念,以此来把握认识对象,实现意境的升华[18]。禅宗的教义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态度有相似之处,佛学倡寂无而道学导虚无,它们都是采取一种准泛神论的亲近立场[19]。“意境”和“禅境”中都要求自身与自然实现和谐相一,从自然玄妙中顿悟,摆脱尘世的羁绊,实现心灵的解放,对古风景名胜地图的制图综合影响深远。潘天寿先生曾说,佛教与中国的绘画艺术相依而生、相携发展,由于绘画与制图的渊源性,故对地图的发展也会产生深远影响。受佛教思想的洗礼,古代制图者在一些地图上用“笔情墨趣”代替了形象写实的形式,不仅仅是客体形象的描摹,而使地图不再受客体形象的制约,增加了更多制图者的内心情趣。虚实相生的水墨画式的古地图将“有形”与“无形”巧妙融合,图面虚实相生,相得益彰,给读者带来无尽的思索与想像,同时制图者力求简练,摒弃细节的刻画,以此来提升人的心灵[20],这种图也像是内心的一种风景名胜图。例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一幅虚静恬淡的水墨画,受禅宗的影响深远,笔法精炼,兼具意境与禅境,给人以脱离浮尘,释然心灵之感,体现一种空无寂寥的禅宗思想(图11)。
Fig. 11 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local)

图11 富春山居图(局部)

4 结语

古代风景名胜地图与我国传统山水画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其艺术性表现在如下方面:在制图综合上,取舍得当,言简意赅,版面和谐;在比例尺上,多采用半依比例尺的形式,对地物进行形象写意的刻画;在符号设计上,匠心独运、高度概括、通情达理、形象美观;在方位的选择上,做到因景选向,有时亦或坐南朝北;在色彩搭配上,或清新淡雅,或庄重威严;在文字注记上,书法精湛、落点有致、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在思想上,受“三教”影响深远,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之中。总之,古代风景名胜地图的艺术性表现在众多方面,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古代风景名胜地图充分融合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或以形象直观或以含蓄写意的方式来表现自然或者名胜的优美,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情趣的陶冶。虽然其在表现地理精度的科学方面有所欠缺,但在艺术性、可读性、趣味性、美观性、思想性等方面却能够弥补现代旅游地图的不足,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华文明历史源远流长,古代风景名胜地图也被赋予了一定民族情怀,并承载着国人的文化情结,蕴含着人民的情感归属,在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应该更加注重其艺术性的挖掘与传 承[21-23],其无论对于现代旅游地图的制作,还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样,在古代风景名胜地图艺术性的深层挖掘与传承方面,还会遇到许多挑战与困难,比如理论研究的相对匮乏,边缘学科人才的缺失、资料收集的困难,低质量艺术地图的负面影响等诸多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挑战会迎刃而解,届时古风景名胜地图的艺术性将会得到更好传承与发展。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余定国. 中国地图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

[ Yu D G. Chinese cartography history[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6:2-4. ]

[2]
马慧玲. 中国古代的风景名胜地图[J].地图,2002(4): 33-35.古人常常把地图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古代流传下来许多以风景名胜为描绘对象的山水画式的风景名胜地图。这类地图形象逼真,在准确反映地理信息的同时还真切地表现了景区的优美环境,同时也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 Ma H L.Ancient Chinese landscape Map[J]. Map, 2002,4: 33-35. ]

[3]
俞连笙. 地图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文化价值[J].测绘通报,1998(1):27-29.地图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历史长河中逐渐成长的文化硕果之一。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地图的文化内涵,从地图的基本特点论述地图对社会文化的表现,地图使用文化价值。

DOI

[ Yu L S.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social cultural value of map[J]. 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1998,1:27-29.]

[4]
高俊. 地图的空间认知与认知地图学[A].中国地图学年鉴(1991)[C].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11-18.

[ Gao J. Spatial 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ap cartography[A]. China Map School Year (1991)[C]. Beijing: China Map Publishing House, 1991:11-18. ]

[5]
游雄. 地图制图学中的技术美学[J].地图,1990(1):10-13.地图作为一种艺术作品,具有审美价值。如何制作出美的地图作品,应该成为制图人员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从技术美学的角度来讨论地图设计和地图生产中的美学问题。

[ You X.Aesthetics in the technology of cartography[J]. CARTOGRAPHY, 1990,1:10-13. ]

[6]
王成组. 中国地理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08.

[ Wang C Z.History of Chinese geography[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5:208. ]

[7]
易田慧. 明代方志地图艺术性初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8):54-56.地图设计中很多问题要用美学和 艺术学理论来解决,从地图的生产过程及产品的特点看,地图制图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学科。把握地图艺术的特性对地图艺术理论体系的构建以及鉴赏与创作水平提 高有着重要意义。在地图艺术的研究过程中,很容易忽视一类地图的研究,那就是古地图。任何国家和时代的地图制图水平都深受先人的影响,它所承载的技术水平 和艺术含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现代制图思想的基石。

[ Yi T H.The art of map in local chronicles of Ming Dynasty[J]. Art and Design, 2008,8:54-56. ]

[8]
赵希. 现代旅游地图艺术性研究与实践——以山水画技法为例[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18-27.

[ Zhao X.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art of modern tourism map — taking the landscape painting technique as an example[D]. Kunm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18-27. ]

[9]
王利军. 中国名山名水写景地图集的设计编制特色[J].地球信息科学,2000,2(3):72-74.本文论述中国名山名水写景地图集的编制选题、内容、设计特点,重点讨论用中国山水绘画形式配合景点象形符号表现山岳形态景观,运用图、文、表融合展示方法,编制旅游地图集的尝试.这种图文并茂有机协调的旅游地图集,可以满足不同旅游者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DOI

[ Wang L J.Designing and compil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 collection of illustrative plates in Chinese famous picturesque scene[J].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0,2(3):72-74. ]

[10]
殷春敏. 中国传统地图画法的魅力[J].地图,2004(6):44-47.中国传统地图画法在1 000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改进和完善,它吸收了质朴细腻的国画艺术和中国古代“格网定位”的数学方法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 Duan C M.The char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p drawing[J]. Map, 2004, 6:44-47. ]

[11]
孙果清. 形象画法地图与《广东全省图说》[J].地图,2010(6):132-133.明末清初,西方的经纬度测量和制图技术已传入中国。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用新法测制并编绘的全国地图,代表着中国制图发展的方向。但是中国传统地图画法仍延续了200多年,以地形地物形象画法制作的地图,在数量上仍占一定的优势。这种制图法能够在长时间内与西方新制图法并行不悖,其主要原因有三。

[ Sun G Q. The image drawing map and the map of Guangdong Province[J]. Map, 2010(6):132-133. ]

[12]
李占荣. 中国古地图与山水画[J].中国测绘,2008(4):67-69.正传统概念上的地图是按照一定数学法则,用规定的图式符号和颜色,把地球表面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有选择地缩绘在平面图纸上的图。中国山水画是描写自然山川为主体,通过自然景观的表现,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的主体意识。

[ Li Z R.Chinese ancient map and landscape painting[J]. China Surveying and Mapping, 2008,4: 67-69. ]

[13]
王红旗. 中国古地图趣话[J].地图,2000(2): 46-50.198 5年 ,一个美国人在旧货摊上花 3美元买下一张旧地图 ,4年后 ,有人愿意用 10 0 0万美元买下这张旧地图 ,因为它忠实地反映出 1676年的巴黎市区面貌。其实 ,中国也有许多极其珍贵的古旧地图 ,它们大多被国家图书馆、博物馆收藏 ,也有一部分至今仍存留在民间 ;当然还有更多

[ Wang Hongqi.China than ancient map[J]. CARTOGRAPHY, 2000,2:46-50. ]

[14]
冯博. 中国古地图之美[J].中华活页文选,2014(2):113-117.在古代,先民们在器皿或岩石上绘制质朴的图画,以此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些简单、粗糙的图画承载着延续文明的使命,部分图画演变成了文字,而另一些表示一个区域地理信息的图画则成为了地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具有独特的文化发展脉络,地图的发展亦是如此。

[ Feng B.The Beauty of Chinese Ancient Map[J]. Chinese Loose-Leaf Selection, 2014, 2:113-117. ]

[15]
陶友华,居阅时,王经纬.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建筑蕴涵的政治意义[J].建筑知识,2006(4):17-20.本文认为避暑山庄及外八庙是清王朝政治的工具,而不是通常意义所说的供游憩的皇家园林,它借助建筑样态表达王朝的政治态度。由于建筑是一种符号,因而,政治涵义表达是象征性的。

DOI

[ Tao Y H, Ju Y S, Wang J W.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engde mountain resort and the eight outer temples[J]. Architectural Knowledge, 2006,4:17-20. ]

[16]
李桓. 笔墨之间的山水意境新解[J].艺术科技,2014(2):144.本文重点阐述了笔墨之间山水意境的新解,并针对传统意境理念,对现有的形式已经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大家能对此问题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DOI

[ Li H.The new landscape artistic conception between the ink[J].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2:144. ]

[17]
梁发. 老子“尊道贵德”与“和谐共生”之道[J].中国道教,2011(6):18-19.在道家哲学中,道有体用.道体就是宇宙的本原,是天地之始、万物 之母;从其“用”看,道就是法则秩序,能够顺应天地秩序而行的,那就是“常道”,所以能“周行而不殆”.因此《老子》首章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21章具体地描述了道的面貌: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宋儒对“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一句,用“心 地光明”作为注脚,充分显露出“道”的玄妙性与真确性.

DOI

[ Liang F.“Guide Road” 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 " of Lao zi[J]. China Taoism, 2011,6:18-19. ]

[18]
李宗桂. 中国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201-202.

[ Li Z G.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M]. Guangzhou: Zhongshan University press, 1988:201-202. ]

[19]
李泽厚. 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200,275.

[ Li Z H.The Course of Beauty [M].Tianjin: Tianj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06:200,275. ]

[20]
王安娜. 浅谈“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J].南昌高专学报,2011(5):23-26.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突出人性自觉,实现了由佛 教的自我内观向自然客观境界的转向,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绘画也以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与中国禅文化相互 交融并逐步成为中国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OI

[ Wang A N.The influence of zen thought on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J]. Journal of Nanchang College, 2011,5:23-26. ]

[21]
过家春,高飞,柳锦森.论旅游地图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J].测绘通报,2008(3):47-49.旅游及地图的文化与审美属性决定了旅游地图的文化与审美属性。从调查分析我国旅游地图的现状与主要存在问题着手,指出当前我国旅游地图在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上的缺失,并进一步分析阐述旅游地图的文化与审美属性,对旅游地图的编制设计提出看法和建议。

[ Guo J C, Gao, Liu J S. On the Culture-loaded Meanings and Aesthetic Value of Tourist Map[J]. 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2008,3:47-49. ]

[22]
Butler R W.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J]. The Canadian Geographer, 1980,24(1):5-12.The concept of a recognizable cycle in the evolution of tourist areas is presented, using a basic S-curve to illustrate their waxing and waning popularity. Specific stages in the evolutionary sequence are described, together with a range of possible future trends. The implications of using this model in th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t resources are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a continuing ...

DOI

[23]
Townsend S.The culture evangelist[J]. Regeneration & Renewal, 2009,28:13.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