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ginal Article

Research on Urban Expansion and Land Use Change in Nanjing over the Past 32 Years

  • QIAO Weifeng 1, 3, 4 ,
  • MAO Guangxiong 2 ,
  • WANG Yahua *
Expand
  • 1. New Urbanization and Rural Land Problem Research Center,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 2.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223300, China
  • 3.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 4. Jiangsu Center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Nanjing 210023,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Yahua, E-mail:

Received date: 2015-08-19

  Request revised date: 2015-09-16

  Online published: 2016-02-04

Copyright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编辑部 所有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ghly accurate classification results of 6 years extracted from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s from 1980-2012, a detailed research of the long cycled and multi-period of the land use layout and structure evolution caused by urban expansion in the expansion areas of Nanjing was implemented. The expansion intensity equal fan analysis method and transfer matrix data mining method were applied in this paper. Dur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ransfer matrix, the meaning of land use net change, swap change and total change was analyzed, the calculation method was summarized, and the calculation model of land use dynamic degree was improved to better depict the dynamic change of land us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rection of the urban expansion was extremely uneven among the 5 periods in the 32 years. The main direction of expansion had shifted from northeast to southeast and then to southwest, and the expansion intensity had expanded considerably after the year of 2000. In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total changes, the proportion of the net change in the arable land was close to the proportion of the swap change, and the arable land area was under a net reduction. In the meantime, the transfer of its spatial position was also significant. The net change played a main role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urban green land, mining land and bare land, while the scope of water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was mainly represented by the swap change. After the year of 2000, the average annual total change in the arable land and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of each period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and reached its highest value in 2004-2008 while dropped afterwards in 2008-2012. The land use dynamic degree in each kind of land use is relatively high over the past 32 years, and the dynamic degree values of the urban green l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and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were higher than 90%. Studies of the total land use dynamic degree reflect that the urban expansion in Nanjing over the past 32 years has experienced four main stages: the accelerated evolution, the gradually slow in changing, the rapid evolu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Cite this article

QIAO Weifeng , MAO Guangxiong , WANG Yahua . Research on Urban Expansion and Land Use Change in Nanjing over the Past 32 Years[J].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6 , 18(2) : 200 -209 . DOI: 10.3724/SP.J.1047.2016.00200

1 引言

近30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建设用地扩展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规模扩大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1-2]。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展[3-5]。在城市周边地区,城市扩展是土地利用演变的最主要因素,城市扩展必定占用周边地区的大量土地,使得城市扩展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当前,国内外学者在城镇扩展方面的研究中,涉及城市扩展的特点[6]、城市扩展的模式[7]、城市扩展阶段划分[8]、城市扩展的区域差异[9]、城市扩展的动力[10-11]和相关对策研究等[12],关注城市扩展及由此带来的土地利用布局变化[13]、耕地减少和粮食安全问题[14],研究涉及各个尺度,包括全国[15]、城镇群[16-18]和重点城市[7-8,19-22]。进入21世纪以来,基于RS技术和GIS技术的城市空间形态、空间扩展定量化研究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与完善[23-24]
关于城市扩展区中由城市扩展引致的土地利用演化的长周期、多时段研究,当前文献较少涉及。本研究以城镇扩展、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热点区域——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南京市为研究对象,以南京市城市扩展区为研究范围,以城市扩展引起的区域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变化为切入点,采用多时相的遥感分类成果和GIS技术,通过等扇分析和转移矩阵等研究方法,分析长周期内的城市扩展方向、扩展强度、扩展阶段特征及由此带来的城市周边土地占用和城市扩展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点。本研究对于探寻研究区城市扩展与土地利用演变的关系和研究城市规模控制边界等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区域特征与数据源

2.1 研究区域

南京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介于东经118°22′~119°14′、北纬31°14′~32°37′之间。作为长江三角洲最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其城市空间扩展及土地利用演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2012年南京市辖11个区和2个县,本研究的范围为南京市的市辖区,亦是南京市的城市扩展区,总面积4733 km2。该区域是南京市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最快的区域,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的城市建成区范围由以老城区为主的区域扩展为当前一个主城、3个副城(东山、仙林、江北)的布局,且形成了主城、副城相接的发展格局。研究范围的选择以县 区级行政界线为边界,包括了全部城市扩展区域, 以开展区域城市扩展与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研究(图1)。
Fig. 1 The scope of study

图1 研究范围

2.2 研究数据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分辨率的一致性和数据的连续性,选择美国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源,数据来自美国地质勘探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USGS)网站,景号120/038和120/037的遥感数据说明见表1
Tab. 1 Instruction of the remote sensing data

表1 遥感数据说明

数据采集时间 传感器 分辨率/m
多光谱 全色
1980-09-10 MSS 80
1990-08-31 TM 30
2000-09-16 TM 30
2004-04-04 ETM+ 30 15
2008-08-19 ETM+ 30 15
2012-05-28 ETM+ 30 15
遥感数据获取后,对1980年的MSS影像采用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法提取影像信息,对TM/ETM+影像采用基于知识与规则的分层信息提取方法进行分类[25]。分类时将土地利用类别尽量细化,最终形成耕地、林地、水面、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村镇建设用地、采矿用地与裸地7类。对于TM/ETM+影像,在7类逐一进行高精度的提取后,对各类进行镶嵌处理,形成各年份的南京市土地利用分类图(图2),采用混淆矩阵(误差矩阵)法,以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为评价指标进行精度评估,分类总体精度高于87%,Kappa系数也高于0.84[26]
Fig. 2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maps of Nanjing from 1980-2012

图2 南京市土地利用分类图(1980-2012年)

Tab. 2 The transfer matrix among the land use types

表2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期初类型 期末类型 期初
面积
期内
减少面积
耕地 林地 …… 采矿用地与裸地
耕地 S11 S12 …… S1n j=1ns1j j=1ns1j-s11
园地 S21 S22 …… S2n j=1ns2j j=1ns2j-s22
…… …… …… …… …… …… ……
采矿用地与裸地 Sn1 Sn2 …… Snn j=1nsnj j=1nsnj-snn
期末面积 i=1nsi1 i=1nsi2 …… i=1nsin j=1ni=1nsij -
期内增加 i=1nsi1-s11 i=1nsi2-s22 …… i=1nsin-snn - -

3 城市扩展与土地利用演变分析方法

3.1 研究分析方法

(1)扩展强度的等扇分析
扩展强度指数是指研究区域在研究时期内的城市用地扩展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城市扩展强度指数实质是用研究区土地总面积对其年平均扩展速度进行标准化处理,使不同时期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速度具有可比性[7]。扩展强度指数的表达式为式(1):
R = ( A e - A b ) T × 100 S (1)
式中:R为扩展强度;Ab为研究初期城市用地面积;Ae为研究末期城市用地面积;T为时间间隔;S为城市建成区总面积。
等扇分析方法指以研究区中心为圆心,选取适当角度将研究区划分成若干相等的扇形区域,与各时期城市用地扩展信息进行GIS叠加,通过计算不同方位的扩展强度可描述扩展强度的方向差异。
(2)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分析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反映研究区某一时段各类面积之间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表2)。表中期初类型与期末类型之间的部分即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转移矩阵中各行上的元素表示转移前的类向转移后的类流向信息。转移矩阵各行之和为类型期初面积,各行之和减去对角线元素值为类型期内减少量;转移矩阵各列之和为类型的期末面积,各列之和减去对角线元素值为类型期内增加量。
① 类型变化量
类型变化量包括净变化量、交换变化量、总变化量3类[27]。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净变化量为某类期末面积与期初面积之差的绝对值。对于a类型来说,净变化量N的计算公式为式(2):
N = i = 1 n s ia - j = 1 n s aj (2)
由于土地利用的特性,仅仅采用净变化量进行分析难以反映土地利用真实的动态演变过程。需通过定量和定位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隐含的信息。土地利用的交换变化量就是定量分析一个类在一个地方转换为其他类,同时在另外的地方又有其他的类转换为该类的方法[28]。对a类说,交换变化量S的计算公式为式(3):
S = 2 × min ( ( i = 1 n s ia - s aa ) , ( j = 1 n s aj - s aa ) ) (3)
总变化量是净变化量和交换变化量之和,代表某土地利用类型景观的总变化量。对于a类来说,总变化量T的计算公式为式(4):
T = N + S = i = 1 n s ia + j = 1 n s aj - 2 s aa (4)
② 类型动态度
类型动态度分为单项类型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
单项类型动态度反映某类在转移时段的活跃程度,即某种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其它非该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之和与研究时段初该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之比,但这一定义中,对于那些转化慢,但增长快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程度被严重低估,因此,采用某类型的总变化量与总变化量和未变化量的和之比对该指标进行改造。对于a类来说,单项类型动态度D的计算公式为式(5):
D = T a T a + s aa × 100 % (5)
综合动态度反映研究区域内总的景观活跃度,即一定时期内发生变化的土地面积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在土地利用演变驱动因素以人文因素为主导的地区,该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类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综合动态度DZ的计算公式为式(6):
D z = i = 1 m j = 1 n s ij - i = 1 n s ii i = 1 m j = 1 n s ij × 100 % (6)

3.2 扩展结果分析

3.2.1 南京都市区城市扩展及其方向差异性
(1)城市扩展的总体分析
基于6期土地利用分类图,提取生成不同时间的城市建成区边界。将下列区域确定为城市建成区:① 以主城和副城为中心,建筑物与主城和副城连为一体的区域;② 虽未和主城和副城连成一体,但作为发挥城市重要职能的机场、开发区、大型国有企业等区域;③ 完全被建筑物包围起来的山体、水域等。将各期边界进行叠置分析,生成建成区扩展变化图(图3)。
Fig. 3 Map of built-up area expansion in Nanjing

图3 1980-2012年南京建成区扩展变化图

1980-2012年是南京市城市空间扩展与用地结构快速调整的时期,南京市的城市边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建成区范围持续扩展。从1980年的133.75 km2(含紫金山)增长到2012年的960.08 km2,32年间,城市建成区面积净增826.33 km2,面积扩大了6倍多。
1980-1990年和1990-2000年,南京的城市年扩展速度分别为12.24 km2和9.8 km2,但与2000年之后的城市扩展速度相比,仍属于低速扩展阶段。1990-2000年南京市城市面积共增长97.99 km2,期间的扩展强度略低于1980-1990年的扩展强度;2000年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南京市进入到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达40 km2以上,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的规模,2000-2004年、2004-2008年、2008-2012年扩展强度分别为0.95、1.17和1.09,2004-2008年是扩展最快的时期,2008年后随着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扩展强度较2004-2008年有所放缓。随着城市的扩展,南京市的城市形态逐渐演变成“彳”形的 格局。
(2)南京市时空扩展强度分析
在建成区扩展变化图的基础上,以传统的南京市城市中心新街口为圆心,以建成区最远边界为半径作圆,并将圆划分为16个夹角相等的扇形,据此统计南京市不同时段空间扩展强度的方向差异。由于各扇形区域的夹角相等,因此得到的扩展强度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具可比性。
Fig. 4 Rose diagram of the urban expansion intensity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Nanjing

图4 南京市不同时段城市空间扩展强度玫瑰图

计算各扇形区域各时间段的扩展强度,然后绘制扩展强度玫瑰图(图4)进行分析。从结果中可看出,在不同历史时段以及不同扩展方向上,南京城市空间扩展强度差异很大。具体表现为:在1980-1990年南京城市空间扩展主要集中于城市的N、NEE、NE 3个方向上,即城市主要扩展的区域为东北方向,其中扩展强度最大为N方向,扩展强度指数达到0.057,NEE方向最小,仅为0.002;1990-2000年,南京城市主要的扩展方向为SSE和S,这与1980-1990年扩展方向夹角较大,表明该时段南京城市开发出现新的热点,此时段SSE扩展强度最高,为0.055,NW最小,仅为0.001;2000-2004年城市扩展的区域主要集中于城市NE、NEE、SE、SSE、S和NNW,表明这一时段,南京城市建设向周边迅速扩展,在各个方向均有不同程度的建设与开发,但比较而言,城市S、SSE和SE方向扩展更为强烈,扩展强度指数分别达到0.174、0.138和0.124,与前2个时段相比扩展的规模和速度都有比较大的提升,城市扩展进入快车道;2004-2008年,南京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向集中在SW、S、SE、NEE和N,扩展的方向较为分散,但是扩展的强度却进一步增强;2008-2012年,南京城市扩展的主要方向为SW、NNW和N,即主要集中于城市的西南方向,主要是南京沿江开发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所致,该方向扩展强度也达到历史的最高峰(SW为0.282)。总体来看,各阶段城市扩展的方向极不均匀,反映了城市扩展的阶段性分区域重点开发特征。
3.2.2 南京都市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分析
利用6年的南京城市扩展区土地利用分类数据,按时间顺序进行两两叠置分析,可生成5个不同时段的类型转移矩阵。叠置分析始末时期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生成整个32年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表3)。
32年来,南京市耕地主要向城市建设用地、村镇建设用地、水面和城市绿地转变,其中耕地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变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耕地流转方向;林地面积变化也较大,而且林地的转出方向较为多样,其中向耕地和城市建设用地转变的规模较大;水面的变化较为剧烈,主要转变方向为耕地、村镇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建设用地转出途径较为单一,主要向城市绿地转变,转变的规模也较小,新增城市建设用地的来源主要为耕地;村镇建设用地变化较大,主要转变为耕地、城市建设用地和水面。
(1)类型变化量
根据式(2)-(4)和表3,计算南京城市扩展区32年来各类土地的净变化量(N)、交换变化量(S)和总变化量(T),计算结果见表4
Tab. 3 The transfer matrix of land use in 1980-2012 /hm2

表3 1980-2012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hm2

耕地 林地 城市绿地 水面 城市建设用地 村镇建设用地 采矿用地与裸地 合计
耕地 187 139 3474 24 214 25 820 40 144 34 381 1118 316 290
林地 14 519 65 890 2045 3785 4645 2735 1175 94 793
城市绿地 72 133 874 145 2817 28 2 4071
水面 10 508 501 1414 8464 2751 2901 75 26 614
城市建设用地 133 256 1163 242 4058 51 3 5906
村镇建设用地 12 784 266 1736 2203 3079 2415 61 22 544
采矿用地与裸地 71 54 18 70 23 21 2864 3120
合计 225 225 70 573 31 465 40 729 57 517 42 531 5298 473 338
Tab. 4 Amount of change for each land type in 1980-2012 /hm2

表4 1980-2012年各类的变化量/hm2

期内减少量 期内新增量 净增量 N S T N/T
耕地 129 151 38 086 -91 065 91 065 76 172 167 237 54.45
林地 28 903 4683 -24 220 24 220 9365 33 585 72.12
城市绿地 3197 30 591 27 394 27 394 6393 33 787 81.08
水面 18 150 32 265 14 115 14 115 36 299 50 414 28.00
城市建设用地 1848 53 459 51 611 51 611 3695 55 306 93.32
村镇建设用地 20 129 40 116 19 987 19 987 40 259 60 246 33.18
采矿用地与裸地 256 2434 2178 2178 512 2690 80.98
1980-2012年耕地的总变化量最大,为167 237 hm2,远远超出其他类的总变化量。在总变化量的构成中,耕地净变化量和交换变化量所占的比重较为接近,在面积净减少的同时,空间位置的转移也较为突出;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采矿用地与裸地等的主导变化是净变化,净变化量占总变化量的比例分别为93%、81%和81%,说明32年间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采矿用地与裸地以数量的增加为主;而水面、村镇建设用地以交换变化为主导,交换变化量占总变化量的72%和67%,表明其变化主要表现为空间位置的转移。
分5期考察本研究的重点耕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的变化量(表5表6)。
Tab. 5 Amount of change for the arable land in Nanjing in 1980-2012 /hm2

表5 1980-2012年南京市耕地历年变化量/hm2

时段 年均减少量 年均新增量 年均净增量 年均N 年均S 年均T
1980-1990 4248.40 4047.20 –201.20 201.20 8094.40 8295.60
1990-2000 2858.00 1660.10 –1197.90 1197.90 3320.20 4518.10
2000-2004 10 718.00 4405.25 –6312.75 6312.75 8810.50 15 123.25
2004-2008 11 672.75 5354.50 –6318.25 6318.25 10 709.00 17 027.25
2008-2012 9826.75 3189.25 –6637.50 6637.50 6378.50 13 016.00
Tab. 6 Amount of change for the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in Nanjing in 1980-2012 /hm2

表6 1980-2012年南京市城市建设用地历年变化量/hm2

时段 年均减少量 年均新增量 年均净增量 年均N 年均S 年均T
1980-1990 42.00 1006.30 964.30 964.30 84.00 1048.30
1990-2000 265.10 688.20 423.10 423.10 530.20 953.30
2000-2004 416.00 3224.25 2808.25 2808.25 832.00 3640.25
2004-2008 1246.50 5102.25 3855.75 3855.75 2493.00 6348.75
2008-2012 900.25 3670.50 2770.25 2770.25 1800.50 4570.75
表5可看出,32年间在2004-2008年耕地的年均总变化量最大,达17 027 hm2,其次是2000-2004年和2008-2012年,年均总变化量为15 123 hm2和13016 hm2,最低的是1990-2000年,年均总变化量为4518 hm2。总体来说,耕地的年总变化量在2000年前较低,2000年后迅速增长,2004-2008年达到峰值,2008-2012年有所回落。从交换变化量和净变化量来看,2000年后比2000年前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对于32年间城市空间迅速扩展的南京城市扩展区来说,净变化量体现为耕地的净减少,2000-2004年、2004-2008年、2008-2012年3个时段平均年净减量比较接近,年均达6000 hm2以上,反映了2000年以后该地区经济加速发展,建设用地迅速扩展,耕地迅速减少。1980-1990年以交换变化量为主,表明耕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空间位置的位移,2000年后,净变化量占总变化量的比例迅速上升,耕地的变化表现为数量的减少。
表6可知,城市建设用地年均总变化量在2004-2008年最大,达到6349 hm2,其次是2008-2012年和2000-2004年。总体来说,年均总变化量在2000年之前规模较小,2000年之后规模迅速增加,2004-2008年达到峰值,2008-2012年有所回落。在总变化量的构成中,各时段净变化量比重普遍较大,表明该类的变化主要体现为数量的增加。32年间各阶段的年均新增量都远远大于年均减少量,因此年均净增量都是正值。值得一提的是,城市建设用地的减少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用地转化为城市绿地上,因城市正处于快速扩展期,城市建设用地很少转化为其他建设用地。
(2)土地利用动态度
表7可知,1980-2012年城市绿地、村镇建设用地、城市建设用地、水面等的活跃程度均超过了85%,分别达到97.48%、96.15%、93.16%和85.62%,采矿用地与裸地、耕地和林地的活跃程度稍低,这与南京城市扩展区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建设行为相关。
表8可知,综合动态度在2000年前较低,2004-2008年和2000-2004年最大,分别为4.85%和4.15%,2008-2012年有所回落,城市扩展区用地开发开始向建成区存量用地挖潜和低效用地再开发转变。这反映出南京都市区土地覆被变化在1980-2012年历经加速演变-变化趋缓-剧烈演变-整合重构4个主要阶段。
Tab. 7 The land use dynamic degree in 1980-2012 /(%)

表7 1980-2012年单项类型动态度/(%)

类型 耕地 林地 城市绿地 水面 城市建设用地 村镇建设用地 采矿用地与裸地
D 47.19 33.76 97.48 85.62 93.16 96.15 48.43
Tab. 8 Changes of the total land use dynamic degree in different periods over the past 32 years /(%)

表8 32年来各时段南京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

时段 1980-1990 1990-2000 2000-2004 2004-2008 2008-2012
年均DZ 2.03 1.32 4.15 4.85 3.90

4 结论

运用GIS空间分析对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进行信息挖掘,对南京市城市扩展区的土地利用布局、结构演化进行了长周期、多时段的研究。研究结论如下:
(1)在研究方法上,分析了净变化量、交换变化量和总变化量的含义,归纳了计算方法;对类型动态度的计算模型进行了改造,使其可更好地对各类变化动态情况进行表征。
(2)1980-2012年,南京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6倍多。2000年之后,南京市土地利用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达40 km2以上,2004-2008年是扩展最快的时期,总体扩展强度达1.17。通过扩展强度的等扇分析发现,32年间5个阶段城市扩展的方向极不均匀,扩展的主要方向经历了东北-东南-西南的演化过程,2008-2012年西南方向的扩展强度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值0.282。扩展强度的等扇分析反映出南京城市扩展的阶段性分区域重点开发特征,经过32年的扩展,目前南京城市明显表现为形态上的“彳”形。
(3)通过对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的研究,32年来耕地向城市建设用地转变为这一时期主要的耕地流转方向,村镇建设用地和耕地之间进行着较强的相互转化。在总变化量的构成中,耕地净变化量和交换变化量所占的比重较为接近,在面积净减少的同时,空间位置的转移也较为突出,而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裸地以净变化为主,水面、村镇建设用地以交换变化为主;2000年之后各时段耕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年均总变化量远远高于2000年之前,且在2004-2008年达到最高值,2008-2012年有所回落;32年间各单项类型动态度均较高,其中城市绿地、村镇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达到了90%以上;综合动态度的研究反映出32年来南京城市的扩展历经了加速演变-变化趋缓-剧烈演变-整合重构4个主要阶段。
本研究所使用的土地利用分类是Landsat系列影像采用自动分类方法所能达到的尽可能大的类别细度。今后可开展等扇区或分行政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分析,以加强土地利用演变区域分异规律的研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Xie Y C, Yu M, Tian G J, et al.Socio-economic driving forces of arable land conversion: a case study of Wuxian city, China[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5,15(3):238-252.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impact of the farmland protection policy institutionalized for China's paddy field conversion in the mid-1990s.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an integrated research method for studying land use-cover chan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olicy changes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The integrated method deploys remote sensing to obtain accurate measures of paddy field changes and applies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addy field change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It constructs a policy-determined categor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policy change impacts paddy field conversion and how the policy interacts with other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 affecting paddy field losses.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s deployed to interpret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interactions. The case study in Wuxian City (Jiangsu Province) concludes that there is a distinct policy shift between 1990鈥1995 and 1995鈥2000. The policy of regulating farmland losses practiced in the mid-1990s has a significant role of slowing down paddy field conversion. But the success has been partial and was largely compromised in the rural areas due to the compounding forces of policies to promote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better living standards. Moreover, continued rural to urban migration,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apid urban expansion represent the primary forces that lead to the conversion of paddy fields into non-agricultural uses.

DOI

[2]
Zhou Y, Wei Y H D. Globalization,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11,43(4):781-785.There is no abstract for this paper.

DOI

[3]
Deng X Z, Huang J K, Rozelle S, et al.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xpansion of urban land in China[J]. Urban Studies, 2010,47(4):813-843.This paper aims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urban core area in order to help urban planners reac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ssures that are leading to changes in land use. Using a unique panel dataset with measures of China’s land use, it is shown that, during the late 1980s and 1990s, China’s urban land area rose significantl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are then used to identify the determinants of urban land use change. In addition to using more standard regression approaches such as ordinary least squares, the analysis is augmented with spat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e overwhelming importance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urban land use. Overall, it is found that urban land expands by 3 per cent when the economy, measured by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rows by 10 per cent.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expansion of the urban core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 If urban planners have access to forecasts of economic growth, using these results they should be able to have a better basis for plann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built-up area in the urban core.

DOI

[4]
Ma R H, Gu C L, Pu Y X, et al.Mining the urban sprawl pattern: a case study on Sunan, China[J]. Sensors, 2008,8(10):6371-6395.China’s urbanization is going into a fast development stag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cent evolution of an urbanized area – Sunan, the southern part of Jiangsu province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China – by means of complementary approaches, especially different fractal and autocorrelation measure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Sunan’s urban cluster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homogenous and compact and are growing up along the important transportation axes. The enriching discussion of the findings establishes the links between the morphology of urban sprawl and recent socio-economic changes in China.

DOI

[5]
曹广忠,刘涛.中国城镇化地区贡献的内陆化演变与解释:基于1982-2008年省区数据的分析[J].地理学报,2011,66(12):1631-1643.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受到了世界关注.由于政策环境和地理基础的差异性,地带间差异成为中国城镇化空间差异的主要特征:在多元动力的共同推动下,东部十省的快速城镇化为全国的城镇化进程贡献了49%.新世纪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相继提出,政策和地理基础的地带间差异逐步缩小,国内外投资重点向内陆转移,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与创业成为人口流动的新特征,带动中西部地区对全国城镇化的贡献迅速提升,中国城镇化的重心向内陆转移,省区城镇化趋同现象比较明显.这些新现象在2005 年以来更加强化.实证结果表明,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促进内陆省份对全国城镇化的贡献率提高了8.7%,但并没有对中国省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产生影响;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国际市场的开拓将成为内陆地区城镇化的重要依托.

[ Cao G Z, Liu T.Rising role of inland regions in china's urbaniz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new trend and its explanation[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66(12):1631-1643. ]

[6]
王新生,刘纪远,庄大方,等.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时空特征[J].地理学报,2005,60(3):392-400.基于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动态土 地利用数据,借助GIS软件支持,分别计算了1990年和2000年中国31个特大城市平面轮廓形状的分维、紧凑度和形状指数以及城市的用地扩展类型。结 果表明,从1990年到2000年,中国31个特大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类型以填充类型为主,外延类型相对较少且主要发生在发 展限制较小的平原地区。总体上,分维呈减少趋势且南方城市大于北方城市,形状指数有减少,城市空间形状有紧凑化趋势。综观1990年和2000年中国31 个城市的分维、紧凑度和形状指数的数据,可以看出广州、南昌、济南、成都、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形状变化比较大,而兰州、太原和唐山等城市形状变化很小。

DOI

[ Wang X S, Liu J Y, Zhuang D F, et al.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urban spatial morghology in Chin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60(3):392-400. ]

[7]
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0,55(4):407-416.采用 GIS空间分析技术 ,对 1 982~ 1 997年期间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时空过程进行空间聚类和历史形态分析。证实工业用地的高速外向扩展是北京城市土地利用规模“超常膨胀”的主要原因 ;揭示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分异规律 ,阐明城市土地利用扩展中心和扩展轴的时空迁移模式

DOI

[ Liu S H, Wu C J, Shen H Q.A GIS based model of urban land use growth in Beijing[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0,55(4):407-416. ]

[8]
匡文慧,邵全琴,刘纪远,等.1932 年以来北京主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扩张特征与机制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11(4):428-435.基于历史地图、地形图和遥感影像提取1932年以来,北京主城区城市空间扩张,以及建筑密度空间信息。从城市土地利用扩张特征、建筑密度变化特征以及驱动机制三个方面分析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张过程。研究表明:1984年前,北京城市呈现缓慢增长趋势。1984-1992年在市场经济驱动下,北京进入了第一次大规模快速的扩张阶段。1992-2000年间,由于我国出台了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这一时段城市空间扩张有所放缓。2000-2007年受北京城市建设规划、2008年奥运会场馆建设的影响,北京城市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快的扩张阶段。北京城市呈现单中心低密度蔓延,1982年前,城市扩张形态以相对较高的建筑密度紧凑扩张模式为主,1982年以来,呈现严重的低密度蔓延态势,特别是2000-2007年城市在5-6环之间"摊大饼"式与"遍地开花"式低密度蔓延问题更为突出。北京城市空间扩张是重大事件与人口、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而且重大事件驱动对于长时间序列城市空间扩张作用更为突出。

[ Kuang W H, Shao Q Q, Liu J Y, et al.Spatio-temporal patterns and driving forces of urban expansion in Beijing central city since 1932.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9,11(4):428-435. ]

[9]
张利,雷军,李雪梅,等.1997-2007年中国城市用地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5):607-614.本文选取中国222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以市辖区建成区面积表征城市用地规模,利用 位序-规模法则和分形理论分析1997—2007年中国城市用地扩张整体趋势,并通过计算城市用地扩张幅度指数(UEI),分析中国不同用地规模、不同区 域和不同省份之间的城市用地扩张差异。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用地规模总量不断增加,城市之间的用地规模差距在拉大,整体均衡度在下降;②城市用地规模越 大,扩张的速度越快,整体扩张速度呈现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态势;③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城市的整体扩张速度最快,西部次之,中部最慢,城 市用地扩张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性;④从省域层面看,城市用地扩张速度较快的主要为直辖市和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东部沿海省份的城市。最后,本文从自然 条件、行政区划调整、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等方面探讨了各影响因素对城市用地扩张的作用机制。

DOI

[ Zhang L, Lei J, Li X M, et al.The featur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expansion in China during 1997-2007[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30(5):607-614. ]

[10]
吴宏安,蒋建军,周杰,等.西安城市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5,60(1):143-150.随着人口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尤其我国西部城市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大中城市的扩张十分明显,深刻地影响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城市扩张信息,并分析其驱动力机制,对于指导城市规划,优化西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分别采用了监督分类法和归一化裸露指数(NDBI)法提取了西安市的城市边界信息,并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监督分类法提取的城市边界信息较为准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统计资料的分析,认为西安市城区快速扩张与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大幅增加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此外人口的增加、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也是重要的驱动因素。

DOI

[ Wu H A, Jiang J J, Zhou J, et al.Dynamics of urban expansion in Xi’an city using Landsat TM/ETM+ Data[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60(1):143-150. ]

[11]
贺振,赵文亮,贺俊平.郑州市城市扩张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J].地理研究,2012,30(12):2272-2280.研究郑州市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 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以1988年、2000年和2009年三个时间的Landsat TM和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和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同时结合郑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和Google Earth数据,分析了近21a两个时间段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郑州市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城市扩张驱动因素进行了因果分 析。结果表明:(1)郑州市区自1988年以来,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在不断扩大,面积由1988年的126.31km2增加到2009年的 303.59km2;(2)自1988至2000年,建设用地面积年均增长率2.18%,年均扩张速率3.1km2;(3)自2000至2009年,建设 用地面积年均增长率6.18%,年均扩张速率为12.99km2;(4)两个时间段的建设用地扩张方式在数量上均为以二七广场为中心向四周呈同心圆状蔓延 扩展为主;(5)城市人口数量、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是郑州市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

DOI

[ He Z, Zhao W L, He J P, et al.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f urban sprawl based on object-oriented and driving forces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Zheng city[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30(12):2272-2280. ]

[12]
邢海峰. 包头市近10年城市用地扩展的特点,问题及其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7,13(6):70-73.包头市是我国建国后发展起来的 新兴工业城市。近1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用地进入快速扩展时期。与此同时,城市发展受到土地资源的约束也越来越强,城市发展 与合理利用土地的矛盾日益突出。文章利用1995-2003年城市建设用地变化数据,总结了包头市城市用地扩展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分析了城市用地扩展过程 中土地利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同类城市用地合理扩展提供借鉴。

DOI

[ Xing H F, The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 solutions of the urban land expansion of Baotou city in the recent ten years[J]. Urban Studies, 2007,13(6):70-73. ]

[13]
王伟武,金建伟,肖作鹏,等.近18年来杭州城市用地扩展特征及其驱动机制[J].地理研究, 2009,28(3):685-695. 基于多时相Landsat TM/ETM+数据和GIS技术,采用人机交互的遥感图像监督分类和空间叠加方法提取了1991,1999,2008三个年份杭州市辖区建设用地专题信 息,分时段重点分析了从1991~2008年各市辖区城市扩展强度指数、方向及其侵占其他用地情况,揭示了杭州城市扩展的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驱动力因子与 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8年来,杭州城市用地快速扩展,各市辖区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空间差异性。与1991年相比,2008年城市建 设用地规模增加到近3倍,被侵占用地的主要类型是农用地,其次为水域和林地,其中农用地占66.98%,水域占17.71%,林地占15.31%。分析表 明:城市人口、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社会和外商投资额大幅增加、快速增加,以及快速的旧城更新和郊区房地产开发、高教园区和科技开发园区的用地组团式开 发、跨江大桥和内外绕城公路的建设等因素是近18年杭州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驱动力。政府应该反思在不同城市扩展阶段的得失,思考如何实现未来城市的理性扩 展。

DOI

[ Wang W W, Jin J W, Xiao Z P, et al. Urban expansion and its driving forces based on remote sensed data and GIS: a case study of Hangzhou city from 1991 to 2008[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28(3):685-695. ]

[14]
谈明洪,李秀彬,吕昌河.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中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及其对耕地的占用[J].中国科学:D辑,2005,34(12):1157-1165.界定了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利用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的两期土地利用图,提取城市建设用地及其周围耕地的图斑.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城市建设用地 面积最大的145个城市的扩张特点、对耕地的占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这145个城市建设用地总体扩展较快,但区域差异性明显.东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 扩展最快,中部地区扩展最慢,中部并出现城市人均用地大幅度下降的“不正常”现象.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占用地耕地比例大,且主要为生产力较高的优质耕地.研 究认为,城市在职职工的工资总额增长对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区域差异的解释力最强,建设用地和耕地高邻接度的空间格局以及城市在空间上的摊饼式发展是导致 城市扩展占用耕地比例大的直接原因.

DOI

[ Tan M H, Li X B, Lv C H.Expans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occupation of farmland in large and medium cities of China in the 1990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2005,34(12):1157-1165. ]

[15]
王雷,李丛丛,应清,等.中国1990-2010年城市扩张卫星遥感制图[J].科学通报,2012,57(16):1388-1399.根据同一数据源的陆地卫星TM和ETM+影像, 首次从1990, 2000和2010年基准年图像上以人工解译方法为主获得我国所有城市20年间建成区分布范围, 最后由专人按统一标准, 对照三期城市数据逐个修改完成并建立了中国城市扩展数据库. 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在过去20年间呈指数增长了2倍多; 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90年东北较高, 转变为2010年东南沿海的江苏、广东、山东、浙江领先的格局; 我国城市化所占的土地主要来自耕地, 大约有17750 km<sup>2</sup>的耕地被城市化, 而且21世纪最初10年比20世纪最后10年增加了近1.5倍; 20年来, 我国城市扩展速度最快的省份是江苏、广东、山东、浙江等. 对2009年超过50万人口的147座城市单位建成区面积的国民经济总产值和人口分析表明, 建成区经济效益高的城市由沿海城市辅以部分资源型内地城市组成, 而人口密度高的城市主要由内地资源型城市组成; 东部沿海省区建成区的经济效益低于中部和广东等省区. 这个数据库将对研究我国城市建成区变化规律及其对耕地和其他用地的转化趋势、模拟城市发展动态、研究城市发展与我国人口增长和迁移的关系以及与碳排放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制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国土资源利用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政策发挥重要作用.

[ Wang L, Li C C, Ying Q, et al.China's urban expansion from 1990 to 2010 determined with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2,57(16):1388-1399. ]

[16]
孙善磊,周锁铨,魏国栓,等.环杭州湾地区城市扩张的遥感动态监测[J].自然资源学报, 2008,23(2):327-335. ]以环杭州湾地区为研究对象,应用决策树和形状指数相结合的方法从TM影像中分别提取了2003年和2006年的城镇用地信息,并对杭州市、绍兴市和宁波市的城市扩张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精度检验,城镇用地总体Kappa系数都在0.87以上,说明该方法提取城镇信息是行之有效的。2003年环杭州湾地区的城镇用地面积为914.04km^2,2006年为1286.1km^2,4年间城镇用地净增了372.06km^2,主要城市用地净增了192.6km^2;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市区面积增加了43.7km^2;而其它县城与开发区增加了145.6km^2;说明小城市在环杭州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大城市的作用则相对较小。杭州市、绍兴市城市扩张明显,其中尤以杭州市下沙区和绍兴市袍江工业园区的扩张最显著;宁波市城市扩张最小,特别是余姚城区。扩张方向上,杭州市主要向西北和北面扩张;宁波市在各个方向上的扩张比较平均。

DOI

[ Sun S L, Zhou S S, Wei G S, et al. Dynamic monitoring of urban expansion in the region around Hangzhou bay[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8,23(2):327-335. ]

[17]
马荣华,顾朝林,蒲英霞,等.苏南沿江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及其测度[J].地理学报,2007,62(10):1011-1022.定义了城镇边界的划分规则,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获取了苏南沿江地区1984年、1991年、2000年和2005年的城镇边界,利用分形维数(半径维数、网格维数、相关维数、边界维数)、紧凑度指数以及空间自相关指数(Global MoranI、Local Moran I),定量揭示了区域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结果表明:分形度量可以定量揭示区域城镇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空间组织结构,空间自相关可以定量揭示城镇的空间扩展过程、聚簇模式,二者相互结合,可以测度区域内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揭示城市群/城市连绵区的形成过程;苏南沿江地区城镇扩展从改革开放初期自发的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点状扩展模式,经历了由政策驱动下以融合填充为主导的点-轴延伸模式,发展到以经济辐射联系为策动力基于区域产业空间组织的城镇连绵集聚模式,一个大的城市群正在形成。特别自2000年以来,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日益显现。区域内城市的多中心现象始终存在,但空间极化作用逐渐削弱。

DOI

[ Ma R H, Gu C L, Pu Y X, et al.Urban spatial sprawl pattern and metrics in south of Jiangsu province along the Yangtze river[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62(10):1011-1022. ]

[18]
王磊,段学军.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扩展研究[J].地理科学,2010,30(5):702-709.城市化是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 动因素,分析建设用地时空演化格局已成为学者研究城市化过程的重要视角。采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测度了1985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空间扩展的集聚特 征并分析其演变过程;并结合格网建设用地密度频率的变化特点,将空间划分为不同的景观梯度地带,以此研究城市空间在不同地带中的扩展特点。研究结果表明, 长三角城市空间扩展聚集程度先降后升,城市化区域融合趋势明显,并在城市空间扩展中表现出以上海、南京和苏州等为代表的3种模式,反应了长三角内部不同的 经济发展特点。此外,在不同景观梯度下,长三角城市空间扩展表现出典型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以前在各个景观梯度下城市空间扩展差异较小,表现为较强的 拓展性扩展;2000年以后,在城市核心区扩展强度加强,表现为填充式扩展加快。同时,城乡过渡区面积增加迅速,表明随着城市空间扩展的加速,长江三角洲 地区城市土地不集约利用现象已较为突出。

[ Wang L, Duan X J.The expansion of urbanization area in Yangtze River Delt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30(5):702-709. ]

[19]
张文忠,王传胜,薛东前.珠江三角洲城镇用地扩展的城市化背景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2003,18(5):575-582. 在分析珠江三角洲 1990~2000年的城镇用地扩展现状的基础上,论文采用城镇用地的综合扩展系数将珠江三角洲划分为强扩展型、弱扩展型和相对稳定型3种变化类型。同 时,根据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划分和城市化与城镇用地扩展耦合系数的研究,揭示了城镇用地扩展强度与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关系。最后,进一步从城市化发展的空间格 局入手,分析了城镇用地扩展的特征。研究表明,1990~200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用地的扩展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和空间发展格局直接相关。城镇用地的强扩 展区除集中在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顶点的三角区域内和重要交通轴线两侧外,还表现出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核心,向周边地区扩展强度与数量递减的规律。

DOI

[ Zhang W Z, Wang C S, Xue D Q. Urbanization base of city-land expansion in the Zhujiang river delt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3,18(5):575-582. ]

[20]
冯健. 杭州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化[J].地理学报,2003,58(3):343-353.根据分形理论研究杭州 1949~1996年间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化特征,发现杭州城市具有明确的自相似规律。研究表明,杭州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分形性态逐渐变 好,这与国外学者“演化的城市分形”观相互印证。各类土地形态的维数都小于整个城市形态的维数,从而证实了国内学者“城市化地区的分维大于各职能类土地空 间分布维数”的理论推断。从时空变化来看,杭州城市形态的分维呈上升趋势,1996年接近Batty等提出的理论预期维数D= 1.71;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对外交通用地的分维近20年来趋于增大,而教育用地和绿化用地的分维则有所减小。杭州市的分形演化和分维变化总体上揭示了 城市自组织演化的特征,但工业用地维数的大幅度上升和绿化用地维数的下降显然暗示该城市在进化过程中的局部退化倾向。

DOI

[ Feng J.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urban morghology and land use structure in Hangzhou[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58(3):343-353. ]

[21]
李飞雪,李满春,刘永学,等.建国以来南京城市扩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4):524-535.论文以南京市为研究区,以1949、1976年航空影像,1988-2003年陆地卫星(MSS、TM、ETM+等传感器)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信息提取技术,获取南京市城市扩展信息。结合南京市经济社会数据,从扩展强度、人口-城市扩展指数、分形维数、扩展方向等方面分析了南京市城市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探讨南京城市扩展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①1949-2003年南京城市规模扩展了10.15倍,城市扩展表现为3个阶段:1949-1976年为第一阶段,城市扩展表现为低强度的准圈层式外延;1976-1988年为第二阶段,城市扩展强度有所提高,圈层外延与跳跃式发展并存;第3阶段为1988-2003年,扩展强度达到18.79%,跳跃式发展和连接式发展表现突出;②城市扩展呈现沿轴线扩展的特征,扩展轴沿长江向东北-西南方向延伸,城市重心向北部振荡后向东南方向转移;③南京城市扩展在城区和郊区分别表现为紧密扩展和稀疏扩展,1949年以来,南京城市空间形态日趋复杂,但自进入21世纪后,城市空间形态趋于稳定,表明南京城市扩展存在由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④城市扩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扩展阶段,不同的因素组合占主导。总体上看,经济发展是城市规模扩展的主导因素,城市空间格局、空间形态的变化更多地受政策因素的影响。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大了城市框架,行政区划调整为城市扩展提供了空间,城市总体规划为城市扩展提供了空间导向。

DOI

[ Li F X, Li M C, Liu Y X, et al.Urban growth in Nanjing since 1949[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7,22(4):524-535. ]

[22]
高金龙,陈江龙,袁丰,等.南京市区建设用地扩张模式\功能演化与机理[J].地理研究,2014,33(10):1892-1907.以南京市区不同时段遥感影像为基础,在综合凸壳方法与公共边方法基础上,通过矩阵分析对1985-2007年南京市区建设用地扩张模式进行划分,探讨不同扩张模式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 1985年以来,南京市区建设用地扩张迅速。其中,填充扩张由主城区逐渐向外推移,飞地扩张分散在远离主城区的开发区、工业园及大学城内,蔓延扩张则介于二者之间,多表现为前期扩张的继续发展。② 功能上,填充扩张由居住主导向居住与工业混合转变;蔓延扩张由居住与工业混合向工业主导转变;飞地扩张一直以工业主导,并伴随科教的区域性集中。③ 驱动机理,填充与蔓延扩张属于收益驱动型,飞地扩张更多地受成本制约。随着城市空间向外拓展,建设用地扩张的成本约束作用均逐渐加强;而城市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比重的增加,又使三种扩张模式的收益驱动作用加强。

DOI

[ Gao J L, Chen J L, Yuan F, et al.Patterns, functions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urban land expansion in Nanjing[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4,33(10):1892-1907. ]

[23]
杨勇,任志远,李开宇.基于GIS的西安市城市扩展与模拟研究[J].人文地理,2010,25(2):95-98.本文以西安市为研究区域,以2002午ETM影像和2007年TM影像遥感数据为城市扩展动 态变化的主要信息来源,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并结合GIS技术对西安市的城市空间扩展进行模拟。研究选取了道路、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人口和GDP等6个 因子,建立了西安市城市扩展的逻辑回归模型,并根据所建立的模型对西安市的城市扩展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逻辑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西安市的城 市扩展,对西安市城市扩展的驱动力具有较强的解释作用,其中对城市扩展影响最重要的因素为距道路距离。

[ Yang Y, Ren Z Y, Li K Y.A study on construction land extension and simulation of Xi’an an city based on GIS in Xi’an City[J]. Human Geography, 2010,25(2):95-98. ]

[24]
蔡博峰,张增祥,刘斌,等.基于遥感和 GIS 的天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07,9(5):89-93.选用分维数和紧凑度作为城市形态指数,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相结合研究城市扩展的过程和特征。 以天津市为例,利用遥感提取26年内9个时相的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近26年内有2次快速城市扩展,但两阶段的特征不同,后期虽然扩展速率高于 前期,但形态指数变化速率却低于前期,反映出后期城市扩展更趋于理性和有序。城市形态指数与土地利用变化指标有很好的互补性,两者结合可以更充分描述城市 扩展的特征和过程。

DOI

[ Cai B F, Zhang Z X, Liu B, et al.Analysis of Tianjin urban expansion and spatial morphologic change based on GIS and RS in recent 26 years[J].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7,9(5):89-93. ]

[25]
欧立业,何忠焕,马海州,等.基于知识的分层综合分类法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信息提取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2008,33(1):173-175.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的获取是研究LUCC的重要基础工作。随着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 遥感提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专题信息已成为LUCC研究必不可少的一步。目前遥感专题信息提取水平相对滞后于遥感数据获取,为了提高遥感数据在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的应用,寻找一种较好的、具有相对适用性的方法是目前遥感应用的一个迫切要求。本文比较了目前比较常用的几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信息提取方 法,分别以西部干旱区(柴达木盆地)和东部地区(鄙阳湖地区)为例,提出在GIS支持下基于知识的分层综合分类方法,并通过和其他几种常用方法进行比较分 析,得到如下结果:在自然环境相差较大的柴达木盆地和鄱阳湖地区,采用了GIS支持下基于知识的分层综合分类方法的提取精度均要比单独采用最大似然法、纹 理分析法、神经网络分类法等方法的总体精度高出25%,Kappa系数高出0.2。由此可以说明了该方法对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专题信息的提取是可行的, 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DOI

[ Ou L Y, He Z H, Ma H Z, et al.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Object-Oriented for developing meta data standard of geospatial information[J]. 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2008,33(1):173-175. ]

[26]
乔伟峰. 土地利用视角下的南京城市空间多维扩展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 Qiao W F.Study on urban spatial multidimensional expansion of Nanjing based on land use perspective[D]. Nanjing: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2013. ]

[27]
乔伟峰,盛业华,方斌,等.基于转移矩阵的高度城市化区域土地利用演变信息挖掘——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3,32(8):1497-1507.深入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地类转移概率矩阵,提出利用连续分时段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求算总时段转移矩阵的方法,进而改进地类变化量和地类动态度计算模型,提出了地类转移无序度的概念、含义并构造计算模型。以苏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999-2008 年苏州市耕地的总变化量最大,其次是其它农用地和独立工矿用地;其中耕地和独立工矿用地的主导变化是净变化,而其它农用地以交换变化为主;10 年间位列各地类动态度前三位的依次为独立工矿用地、其它农用地和建制镇用地,综合动态度在2004 年和2002 年最大,1999-2001 年较低;地类转移无序度的前二位是其它农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其它地类该值均不高,说明苏州市10 年间的土地利用演化较为有序。研究表明,基于转移矩阵的相关模型的改进和构造深入挖掘了土地利用演变信息,有利于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深入研究。

[ Qiao W F, Sheng Y H, Fang B, et al.Land use change information mining in highly urbanized area based on transfer matrix: a case study of Suzhou, Jiangsu province[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32(8):1497-1507. ]

[28]
段增强,张凤荣,孔祥斌.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挖掘方法及其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2):60-66.以基本分辨率硬分类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转换矩阵为基础,构建了土地利用净变化量、交换变化量、总变化量计算方法,通过土地利用类型间实际转换量与其理论频数的对比,构建了土地利用转换规则的挖掘方法;以多分辨率软分类方法为基础建立了土地利用交换变化距离的分析方法。应用上述方法对北京市海淀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应用表明上述方法可以有效挖掘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信息、土地利用类型间转换规则和土地利用交换变化的空间距离信息,可以为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和建模提供有用信息。

DOI

[ Duan Z Q, Zhang F R, Kong X B.Method for information mining of land-use change and its application[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5,21(12):60-66. ]

Outlin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