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2016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编辑部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编辑部 所有
展开
摘要
关键词: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自1996年创刊至2016年,走过了艰辛与向荣的20个春秋!她是我国地球信息科学兴起后该领域创办的第一个新刊物。20年的历程:从无到有、由普及到提高、中级科普刊物提升到学报级,从季刊、双月刊至月刊,并由黑白改版为全铜版纸彩色印刷,印刷质量、版面效果焕然一新,不断地提高了本刊的运作效率、论文质量及科学水平。建成了以青年群体为主体的创新园地,自立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之林,步入到蒸蒸日上的发展期。目前,该刊在测绘类学术期刊里,其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的总排序和科学排序都逐步在上升[1]。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发布,2010-2013年连续3年,该学报的影响因子在测绘科学技术学科领域排名居第二位,跻身于先进期刊之列。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科技期刊的三等奖排名榜。这很好地增强了学术期刊的国际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地球信息科学学报》自1996年创刊来,设置了“地球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等5-6个栏目,直止2016年总计发表了约2800篇论文。这是院、所各级有关领导、编委会的关心支持,以及编辑部、广大作者及读者与同仁们辛勤耕耘和同心协力的结果。借此机会,向诸位领导和同志20年来无私地奉献,诚表衷心谢忱!
地球信息科学是一门融合地理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地学信息图谱和遥感信息科学等的应用基础科学,是综合研究地球科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的新学科、新领域,是进入全球化、网络化与信息时代的21世纪之新兴学科。它是面向太空以地球信息流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各种对地观测系统,通过由“上天、入地、下海”采集数据,实现对国土资源、环境、生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核心问题的研究。
回眸我国地球信息科学的建立,早在1995年12月的西安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上,主住陈述彭院士提出了创建“地球信息科学”及其博士学位的倡议。同时,他因势利导提出创办《地球信息科学》的学术期刊,旨在积极推动我国地球信息科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的创办,得到了院、所各级有关领导和同仁们的热情支持与帮助。1996年,《地球信息科学》杂志经有关方面领导商议研究,在这一学科发展的大环境与背景下应运而生。同时商定杂志办公地点先依托于曹桂发总经理的中国科学院北京威特咨询有限公司。此间,有关同志积极地进行办理杂志的登记、注册、暂印证、印刷出版、内部发行,以及正式发行办证等工作。与此同时,杂志在陈述彭先生的主持和关心下,千方百计地组织稿件、编审,开展了《地球信息—科学·技术·产业》杂志第一期筹办工作,并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地图室实验印刷厂印刷出版,其经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批准试刊成功发行。该刊发行了6期后,1998年其改名为《地球信息科学》 ,编辑工作由中关村北京威特咨询有限公司迁到了北郊917大楼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当时《地球信息科学》编辑组的具体工作继由傅肃性和张崇厚同志负责开展日常事务。
《地球信息科学》杂志在全国发行了数期之后,就得到社会同行、同仁的热情关心及好评,例如,青岛一大学的教授曾给编辑部写信表示诚挚支持和赞叙:“最近,有幸看到了陈先生主编的《地球信息科学》新刊,甚是高兴,…。阅读了刊中的文章,犹如是梦入《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真是‘豁然开朗……”[2]!
2001年9月,《地球信息科学》杂志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ISSN中国国家中心批准,2002年在国内外正式公开发行,2004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前10共编辑出版发表论文1000多篇。2009年该刊正式批准改为《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首都师范大学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协办。
回忆2006年底,主编陈述彭先生与编辑部新任命的何剑锋主任交谈工作时,寄予她很高的期望:对《地球信息科学》专业新刊物,我们要争创一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创新的办刊方针,办好《地球信息科学》 学报,让它成为老中青科学家们共建共享的学术园地。对此,编辑部何剑锋等同志积极认真地建立标准与规范化的期刊科学管理制度,开发了“在线投稿和审稿系统”,有效提高办刊的效率,以保障期刊的总体水平。
首届《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编委会主编陈述彭先生,对该杂志关心备至:凡与地球信息科学有关的重要时刻、事件,他都将设计期刊预案、办专栏、出专刊、写导(言)读。例如,“和谐江苏”专辑导言—遥感、GIS与和谐江苏建设;为配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设计了‘能源·环境’、‘城市建设风貌’、‘历史·现状·未来’和‘遥感监测技术与应用’栏目的“北京欢迎您”专刊。他对杂志真谓尽心尽责:比如,2008年1月30日《地球信息科学》在京编委会议召开前两天突然发病,无法出席,他就于28日生病时起草了“营造宽松环境,办好《地球信息科学》”的书面发言[3];又如,2008年10月陈先生在医院病房中,他还坚持审视《地球信息科学》目录稿件,实在令人感动!
2012年起,《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委由徐冠华院士担任新一届的编委会主编工作。正如其在新一卷学报的“主编寄语”中所说:“我对学报的未来充满信心……。让她始终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突出科学前沿,加强学科交叉,使地球信息科学的研究成果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4]。
地球信息的共建、共享是办好《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的前提与有利条件。地球信息科学已成为国家发展、安全的战略需求,因此,我们应认真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面向“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国家大数据”和“网络强国、安全”等地球信息相关的科学问题,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应充分发挥编委会对学报的领导及其强大的智库作用,认真踏实地向兄弟期刊学习,开创新局面、因时制宜地制订好发刊预案,以全力办好《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地球信息科学》编委会在京召开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560-8999.2008.02.02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08 年1月30日《地球信息科学》在京编委会议于北京京民大厦召开。这也是一次迎奥运的联谊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在京的编委及特邀嘉宾共17人。会议由《地球 信息科学》编委会副主编刘纪远教授主持。他介绍了《地球信息科学》运作的近况和进展。地理资源所新任副所长周成虎副主
|
[2]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豁然开朗100期 [J].
正地球信息科学是进入全球化、网络化与知识经济的21世纪之新兴学科。它是一门融合地理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信息科学、全球信息网络,乃至多维可视化等的应用基础科学,是综合研究地球科学、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的新学科、新领域。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融合与高新技术交叉发展的产物,是面向太空以地球信息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各种对地观测系统,需要"上天、入地、下海"采集数据进行挖
|
[3] |
营造宽松环境,办好《地球信息科学》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560-8999.2008.02.02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首先,我代表编辑部向各位领导、编委、嘉宾致敬。感谢各位在春节前百忙中抽出时间到会;感谢大家长期以来给予《地球信息科学》学报的关心、爱护和支持。1营造宽松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中国科学院出版委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
[4] |
主编寄语.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J].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伴随着2012新春的脚步,新一卷的《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又如期而至,和广大的读者朋友见面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