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稿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特约稿件
    李德仁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9, 21(12): 1825-1831. https://doi.org/10.12082/dqxxkx.2019.190694
    CSCD(2)

    时空大数据智能处理与服务是以测绘、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重要应用途径和发展契机。本文首先全面论述了时空大数据的兴起发展、主要特点和挖掘手段,进而介绍了时空大数据的自动匹配、变化检测、智能决策等智能处理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由对地观测到对人观测的“3S”社会化应用,最后介绍了天基信息的实时智能服务(PNTRC)的现状、发展目标、关键技术及应用前景。诸多实践证明,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面对海量的多源异构的时空大数据,抓好自动化、实时化、智能化、大众化和社会化,地球空间信息学的创新发展前景必将一片光明。

  • 特约稿件
    邓祥征, 丹利, 叶谦, 王兆华, 刘宇, 张雪艳, 张帆, 祁威, 王国峰, 王佩, 白羽萍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8, 20(4): 405-413. https://doi.org/10.12082/dqxxkx.2018.170590
    CSCD(2)

    碳排放和减碳的社会经济影响与代价评估日益受到学术界和决策者的关注,本文综合分析了全球范围内碳排放与减碳社会经济影响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卫星最新观测到的全球CO2非均匀分布的事实,针对温控1.5 ℃和2 ℃阈值情景,探讨了全球二氧化碳非均匀动态分布与地表温度时空关系,全球二氧化碳非均匀动态分布状况下主要国家碳排放空间评价以及温控1.5 ℃和2 ℃阈值情景下中国碳排放和减碳社会经济代价评估等问题可采取的技术模型方案,并提出了构建新气候变化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本文构建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拟为国家制订各项应对碳排放和减碳战略与对策、减缓气候变化并实现可持续转型、提升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话语权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

  • 特约稿件
    刘玉洁, 戴君虎, 陈鹏飞, 邵全琴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 18(11): 1522-1528.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6.01522
    CSCD(2)

    气候变化影响及其适应受到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表明,受气候变化影响所造成的增温和降水减少已影响到非洲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环境。本文利用HadGEM2区域气候模式输出的RCP4.5情景数据,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及空间分析方法,对非洲大陆2010-2099年主要关键气候要素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预估,探讨了非洲大陆未来90年包括降水、辐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主要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各气候要素在不同时段的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差异: ① 相较于1970-1999年基准时段,未来3个时段(2020s、2050s、2080s)降水均增加,在2080s增至峰值,增加地区集中在20 °N附近的尼日尔、乍得、利比亚等国;最高增幅达4.5%;② 辐射增加区域分布在赤道地区和非洲大陆的南北两端,尤其是高海拔地区,如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阿特拉斯山脉附近,加丹加高原等地,最大增幅达0.04%;③ 未来90年非洲地区气温增加明显,包括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气温增幅由2020s、2050s、2080s依次递增,到2080s达到最大值,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最大增幅分别达到5、4.3和5.1 ℃。总体上,未来90年非洲大陆的气温较1970-1999年基准时段明显增多,但靠近海域的沿海地区增温较小,这是由于受到近海寒流的影响,起到了降温的作用。气温增幅过高也将不利于未来农业生产和地区安全。

  • 特约稿件
    高雪原, 董卫华, 童依依, 崔迪扬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 18(11): 1513-1521.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6.01513
    Baidu(1) CSCD(3)

    目前人们对空间定向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多关注性别与空间定向能力的关系,较少涉及场认知方式、惯用空间语等因素对空间定向能力的影响。本文以空间认知眼动实验的方式展开研究,通过国内版镶嵌图形测验(EFT)、问卷调查等途径获取被试的场认知方式、性别和惯用空间语等基本信息,使其在控制单一环境变量的虚拟三维空间中完成不同难度的定向任务。进而构建正确率和效率2个指标来衡量空间定向能力,通过统计分析确定空间定向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场认知方式和不同惯用空间语人群的定向正确率和效率差异统计结果均不显著,场认知方式和惯用空间语对空间定向能力无显著影响;(2)不同性别人群之间定向效率无显著差异而正确率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对空间定向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男性的空间定向能力较女性更强。

  • 特约稿件
    陈楹, 李安波, 姚蒙蒙, 闾国年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 18(11): 1500-1512.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6.01500
    Baidu(2) CSCD(1)

    褶皱的自动化识别是构造解译、地貌类型划分、三维建模等工作的基础。目前,基于地形形态进行空间统计特征分析的地貌类型自动识别方法,难于满足以“对称重复”空间结构为特征的褶皱构造地貌的识别需要。本文以基于ARG的褶皱场景建模为切入点,利用形式文法定义不同褶皱类型的空间结构模式,形成了一种基于空间结构模式匹配的褶皱构造自动识别方法,进而有效地支持了褶皱地貌的自动化识别。该方法包括4个环节:(1)根据核部地层与横切剖面线提取原则,提取可能存在褶皱的场景条带;(2)基于邻接ARG建模方法对场景条带进行场景空间结构的建模与化简;(3)将化简后的邻接ARG模型表达成句子,并通过判别其能否由模式文法推导而来,实现针对不同褶皱构造模式的匹配识别;(4)基于识别出的褶皱场景进行山、谷的进一步判别,最终确定褶皱构造地貌类型。实验表明,本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识别出庐山北部山地区域的褶皱构造,并确定褶皱地貌类型。该方法基本解决了构造地貌类型的自动化识别问题,是对传统地貌形态划分方法的有效补充。

  • 特约稿件
    姚丽贞, 乐阳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 18(11): 1494-1499.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6.01494
    Baidu(1) CSCD(1)

    重力模型是地理学的经典模型之一,常用于解释和预测人口、货物、交通、财富等的移动现象。其中Huff模型被广泛用于预测商圈规模,但目前多数研究以商场的面积作为吸引力的度量指标,不能准确反映商场真实的吸引力,造成模型预测的误差。本文针对Huff模型常使用规模表达商圈吸引力的不足,在对购物中心吸引力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选择了深圳市5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型购物中心(或商圈)进行问卷调查。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识别出6个影响购物中心吸引力的因子:可达性因子、环境因子、私家车出行因子、多功能因子、商品因子和个人特征因子。基于主成分Logistic模型,分析购物中心吸引力的显著影响因素及权重。最后,通过对比不同参照系下购物中心的显著性因素,对商圈吸引力因子进行可靠性检验。本文的分析方法及结果可为Huff模型等的精细化建模提供基础。

  • 特约稿件
    陈龙彪, 张大庆, 李石坚, 潘纲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 18(11): 1485-1493.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6.01485
    Baidu(4) CSCD(3)

    随着港口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积累了大量来源多样、结构各异的海事大数据,为了解港口城市的生产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综合介绍了作者近期关于如何利用海事大数据进行港口感知计算的工作,给出了一个基于海事大数据的港口感知计算框架,利用船舶GPS轨迹、船舶属性、港口地理信息和港口设施参数等多源异构海事大数据,估算出一系列反映港口生产力的指标,从而对港口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首先,利用船舶轨迹和港口地理信息数据,自动检测船舶在港口码头中的靠泊装卸事件;然后,利用船舶属性和港口设施数据,自动估计出每次靠泊装卸事件的货物吞吐量;最后,对各个港口码头的靠泊船数和货物吞吐量进行统计,从而计算出一系列港口生产力指标,包括到港船数、货物吞吐量、码头作业效率和泊位利用率等。在2011年的海事大数据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框架能准确地估算出上述港口生产力指标。同时,以香港为例对上述港口的生产力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基于海事大数据的港口感知计算框架在提高港口生产效率、优化海运航线中的积极作用。

  • 特约稿件
    黄正宇, 陈益强, 刘军发, 蒋鑫龙, 胡春雨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 18(11): 1476-1784.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6.01476
    CSCD(2)

    随着WLAN的普及,基于Wi-Fi的室内定位方法逐渐成为研究与应用的热点。虽然,其中基于位置指纹的定位算法研究相对广泛,应用效果较好,然而现有的指纹定位方法或系统仍存在以下3个问题:① 离线阶段的数据标定和定位模型的训练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消耗,使系统很难得到实际应用;② 真实环境中WLAN信号波动呈现高动态性,采集的数据存在显著的时效性,无法提供长时间的有效定位保证;③ 实际环境中AP设备变动频繁,导致训练数据与定位数据特征维度不等长,造成模型失效。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众包数据的模型更新方法,通过不断融合增量数据,使定位模型保持实时有效。该方法主要包括半监督极速学习机(SELM)、具有时效机制的增量式定位方法(TMELM)和特征自适应的在线极速学习机(FA-OSELM)3部分。基于上述方法,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众包数据的室内定位平台系统。实际应用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显著降低模型训练阶段的数据采集工作量,有效提升模型训练速度,并且长时间保持较高的定位精度。

  • 特约稿件
    余丽, 陆锋, 刘希亮, 程诗奋, 张雪英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 18(11): 1465-1475.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6.01465
    Baidu(3) CSCD(2)

    网络文本蕴含地理实体关系抽取技术,需要高时效、强鲁棒的关键词提取方法。与监督学习方法相比,无监督学习方法能捕获文本的动态变化特征并发现新增的关系类型,因此备受关注。其中,基于频率的关键词提取方法获得广泛研究,然而,网络文本蕴含的地理实体关系分布稀疏,基于频率的方法难以直接应用于地理实体关系的关键词提取。为解决该问题,本文基于公开访问的网络资源,提出一种语境增强的关键词提取方法。首先,基于在线百科和开放的同义词词典,通过语境合并和语义融合创建增强的语境,以降低语境中词语的稀疏性。接着,Domain Frequency和Entropy频率统计方法从增强语境中自动构建一个大规模语料。然后,基于该语料选择词法特征并统计其权值,用于扩大语境中词语间的差异。最后,使用选择的词法特征度量增强语境中词语的重要性,将权值最大的词语作为描述地理实体关系的关键词,并基于大规模真实网络文本开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地理实体关系的关键词识别,本文方法的平均精度为85.5%,比Domain Frequency和Entropy方法分别提高41%和36%;对于新增关键词识别,本文方法的精度达到60.3%。语境增强的关键词提取方法能有效地处理地理实体关系分布的稀疏性,可服务于网络文本蕴含地理实体关系的抽取。

  • 特约稿件
    刘惠民, 孙广中, 周英华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 18(11): 1456-1464.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6.01456

    最短路径计算作为导航的常用算法在移动互联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路网规模的增大和终端的不停移动,传统的串行最短路径算法已经无法满足实时性要求,因此预处理技术得到了广泛使用。Arc-flags是一个经典的基于预处理技术的最短路径算法,可以提供高效的在线最短路径查询服务。现有Arc-flags算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升预处理时空效率和比较不同路网划分方式的优劣上,尚未见图划分对Arc-flags算法影响的深入研究。本文在真实路网上测试了不同的图划分数量和边界点数量等因素对Arc-flags算法的影响,主要包括预处理时间和空间的消耗、在线查询时间和搜索范围等方面,并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提出了合理的图划分建议(如选用好的图划分方法减少边界点数量等),为改进和使用Arc-flags算法提供指导。

  • 特约稿件
    刘希亮, 程诗奋, 余丽, 刘康, 陆锋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 18(11): 1448-1455.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6.01448
    PDF全文 (1106) HTML (133)   可视化   收藏

    ACM SIGSPATIAL会议是GIS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最广泛的国际顶级会议。会议主题围绕计算机科学与GIS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涵盖时空数据挖掘、时空数据模型和算法、位置服务、地图匹配、分布式和并行计算、路径规划、轨迹计算等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对第二十三届ACM SIGSPATIAL会议(ACM SIGSPATIAL 2015)进行了总结,将当前计算机科学与GIS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归纳为多源数据融合、轨迹分析、语义分析3个研究方向,同时介绍了ACM SIGSPATIAL 2015会议的主题演讲、会议竞赛以及会议专题研讨会等相关内容,希望展示当前计算机科学与GIS领域相结合的最新研究进展,架起GIS与计算机科学的桥梁。

  • 特约稿件
    廖小罕, 周成虎, 苏奋振, 卢海英, 岳焕印, 缑吉平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6, 18(11): 1439-1448. https://doi.org/10.3724/SP.J.1047.2016.01439
    Baidu(1) CSCD(20)

    当代科技发展降低了无人机和遥感器的准入门槛。大众参与为无人机遥感领域注入了巨大的创造力,触发了无人机遥感创新发展的爆发式增长。当前,无人机已成为普适化和平民化的科学手段,无人机遥感数据在众多领域和部门呈现出取代通航遥感和卫星遥感数据的趋势。本文首先对无人机遥感所处的时代特征及其展现的科技特色进行了分析与归纳,然后列举了无人机遥感在抗震救灾、岛礁测绘、极地科考、精准农田管理等领域开展的典型应用,最后从无人机发展所致遥感数据供应结构性调整、无人机遥感地理学研究推动、遥感无人机试验场地布局等方面进行了展望。特别地,针对无人机遥感应用量大面广、数据分布多源异构等特点,本文提出了无人机遥感数据航母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