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吴琼, 李志刚, 吴闽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3, 25(12): 2439-2455. doi: 10.12082/dqxxkx.2023.230608 cstr: 32074.14.dqxxkx.2023.230608
    PDF全文 (366) HTML (2012)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高密度城区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背景下,加强城市口袋公园设计与建设研究不仅必要而且紧迫。本文运用CiteSpace,并结合文献综述、技术分析等方法对2000—2022年我国城市口袋公园研究进行聚类分析及文献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口袋公园、街旁绿地、景观设计、袖珍公园、公共空间、风景园林、微绿地、街头绿地、设计策略、规划设计等;口袋公园研究进展分为基础研究(2000—2006年)、稳步推进(2007—2018年)和快速发展(2019—2022年) 3个阶段;其研究重点包括基础性研究、规划设计研究和评价研究。未来我国城市口袋公园研究的发展方向包括:多个口袋公园协同组群布局及单个口袋公园内部空间布局优化、景观设施布局优化、植物配置与优化研究;以环境行为学和环境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基于居民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的口袋公园适老性、适幼性、无障碍、人性化等方面的研究;综合运用建筑环境理论、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口袋公园与所在地区自然环境效应耦合关系进行系统性研究;口袋公园设计导则、建设和运维标准范式等的规范性研究;口袋公园设计的数字化和运维管理的智能化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口袋公园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统计分析研究等。

  • 综述
    江东, 高春东, 郭启全, 陈帅, 郝蒙蒙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3, 25(10): 1923-1932. doi: 10.12082/dqxxkx.2023.220169 cstr: 32074.14.dqxxkx.2023.220169
    PDF全文 (445) HTML (1171)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动,网络空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人类活动新的空间形态。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有区别、有联系,具有鲜明的地理学特征,地理学的时空关系仍然是网络空间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因此,将地理学思想应用于网络空间认知,对于刻画网络空间态势、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网络空间的产生与发展,剖析了网络空间的基本结构与特征,针对网络空间特征的不同观点,分析了网络空间的地理学属性。从地理学三大定律的视角出发,本文探讨了如何运用地理学思维和地理信息科学的方法描述网络空间,并以网络空间可视化表达、网络空间地理图谱构建与网络空间行为智能分析为例,说明了如何应用地理学思维进行网络空间的分析和研究。探索网络空间的地理学属性与地理学思维,并将地理学技术应用于网络空间防护,可以为网络空间安全综合治理提供新的视角与维度,从而促进新时代网络空间认知水平与治理能力的提升。

  • 综述
    高寒新, 陈波, 孙洪泉, 田玉刚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3, 25(10): 1933-1953. doi: 10.12082/dqxxkx.2023.230060 cstr: 32074.14.dqxxkx.2023.230060
    PDF全文 (521) HTML (2083)   可视化   收藏

    雷达卫星能够穿透云雾,全天时、全天候获取洪涝灾害期间地面的水体信息,被广泛应用于洪水检测。本文从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数据源、洪水检测方法、辅助信息在洪水检测中的应用、精度评价、SAR洪水检测的挑战与发展方向六个方面,总结分析了国内外SAR影像洪水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首先重点梳理了基于阈值分割、分类器和变化检测等洪水检测方法,发现阈值法计算速度快、应用广泛,分类器法可以充分发挥主观性和客观性,变化检测法可有效限制过度检测与影像几何误差。接着分析了光学遥感影像、地形、纹理、水文、土地覆盖/利用等辅助信息在洪水检测中的应用,发现SAR影像结合辅助数据进行洪水检测成为研究热点。然后综合洪水遥感检测的应用需求和SAR水体信息提取技术发展历程,分析了洪水检测在影像数据源、预处理、检测算法及精度验证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及原因,总结出目前SAR洪水检测的发展方向:即SAR洪水检测辅助信息的广泛应用、同一SAR影像洪水的差异化识别和基于SAR影像的洪水概率制图等。

  • 综述
    魏伟, 丁双莹, 刘方方, 李金铠, 郑鹏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3, 25(9): 1747-1764. doi: 10.12082/dqxxkx.2023.220416 cstr: 32074.14.dqxxkx.2023.220416
    PDF全文 (281) HTML (1001)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信息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广泛应用,旅游信息科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为系统概括旅游信息科学的发展现状,本文对2011—2022年国内外旅游信息科学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搜集和整理,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LDA主题模型等探讨了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旅游信息科学的文献概况和研究进展。研究发现:近12年来,旅游信息科学的研究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引起了国内外旅游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关注。较之国内,近几年国际上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更为显著,中国学者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旅游信息科学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呈现出明显的学科交叉特征,地理科学的空间理论、新闻传播学的关系理论以及行为学和心理学的决策理论等多学科理论的引入,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挖掘、API接口等数据获取方式的革新以及实证研究、模型算法、数理统计与计量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创新了旅游信息科学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不断更新,围绕地理信息、数据挖掘、网络通信等多元化技术在旅游领域内的推广展开,注重对旅游信息时空演变规律、旅游数据挖掘与预测、旅游信息行为特征以及旅游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等核心主题的探索。结合目前旅游信息科学存在的国内外研究合作交流不充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不平衡、数据方法和技术运用不灵活、研究内容创新性与实践性不足等问题,提出旅游信息科学应加快国际前沿研究的本土化进程、侧重对基础理论和概念的梳理与探讨、强调多元技术和方法的集成式应用、加强学科间的互动交流与应用研究。

  • 综述
    李清泉, 刘会增, 朱平, 邱红, 宋蜜, 黄少鹏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3, 25(1): 2-14. doi: 10.12082/dqxxkx.2023.220455 cstr: 32074.14.dqxxkx.2023.220455

    监测地球辐射能量收支的时空变化有助于增进我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解。地球反射的短波辐射与发射的长波辐射是地球系统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辐射收支观测的主要参量。地球辐射探测仪是探测大气层顶辐射收支能量平衡参数的专用仪器。地球目标方向订正模型(Angular Distribution Models, ADMs)专指校正大气层顶地球-大气系统目标辐射各向异性的一系列非均匀因子,它是将卫星或月基观测的地球目标反射及发射宽波段辐亮度转换为辐射通量的有效途径。ADMs模型构建和算法优化直接影响基于空间观测推算地球辐射收支的最终解算精度。本文围绕地球辐射ADMs模型展开,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ADMs模型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目前应用于Terra与Aqua卫星的云与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louds and the Earth's Radiant Energy System, CERES)的业务化ADMs模型,分析了地球静止卫星与月基对地观测在地球辐射ADMs模型中的优势、问题与潜力。基于上述综述与分析,讨论星载与月基地球辐射ADMs模型进一步优化的决定因素。

  • 综述
    华一新, 赵鑫科, 张江水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3, 25(1): 15-24. doi: 10.12082/dqxxkx.2023.220300 cstr: 32074.14.dqxxkx.2023.220300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时空范畴、信息内容和应用场景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地理信息系统需要由例外处理的被动适应方式,转变为内核支持的主动扩展方式,将地理信息系统扩展为新一代时空信息系统。本文在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本质是以地图数据模型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从研究对象、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3个方面总结梳理了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范式,并分析阐述了时空信息扩展对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范式的新要求。其次,在分析全空间信息系统(PSIS)认知模型与多粒度时空对象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归纳出全空间信息系统基于时空实体的理论与技术路线,并总结其在多个领域的实践与应用。然后,系统分析了全空间信息系统对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对象、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的具体扩展方式,提出全空间信息系统研究范式。最后,总结梳理了全空间信息系统研究范式的基本内容,并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范式进行了核心内容的分析对比,展望了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范式进阶将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 综述
    高培超, 王昊煜, 宋长青, 程昌秀, 沈石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3, 25(1): 25-39. doi: 10.12082/dqxxkx.2023.220214 cstr: 32074.14.dqxxkx.2023.220214
    PDF全文 (385) HTML (1622)   可视化   收藏

    地理学正在经历“剧变”时代,愈发强调决策支持。地理决策过程中往往涉及众多因素,需要通盘考量不同因素、权衡利弊,并提出最优方案,是典型的多目标优化过程。数学领域的多目标优化算法因而在地理决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和重要意义,其最新进展是地理学中新方法、新工具的重要来源。本文综述了多目标优化领域最前沿、最流行的算法代表“非支配排序遗传系列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s, NSGAs),对其三代不同算法的原理、适用性进行对比,并综述了这些算法在地理决策领域的应用现状、改进方法、问题与局限。研究发现:在三代算法中,NSGA-II因其在计算复杂性和使用场景方面的优势在地理决策中最为流行;NSGA-III对建模要求较高,尚未得到广泛关注。在地理决策的各领域中,水资源管理领域是NSGA算法应用最多、最成熟的领域,该领域的问题建模和在NSGA算法中融入局部搜索的经验值得其它领域借鉴和推广;土地利用规划领域提出了较多的NSGA改进算法,为更好地融合NSGA算法进行地理决策树立了典范。未来研究中,可通过凝练行业共性问题、构建通用优化模型降低NSGA算法的应用门槛。建议通过深入结合局部搜索的方式提升NSGA算法的收敛速度,同时建议在地理过程模拟中深入融合NSGA等多目标优化算法。

  • 综述
    王迪, 钱海忠, 赵钰哲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2, 24(12): 2265-2281. doi: 10.12082/dqxxkx.2022.220163 cstr: 32074.14.dqxxkx.2022.220163
    PDF全文 (618) HTML (1354)   可视化   收藏

    多尺度表达是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从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地理空间数据尺度变换以及地图多尺度表达3个方面对地理空间数据的多尺度表达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总结,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与展望。主要分析包括:① 在地理空间数据管理的多尺度数据库与多尺度空间索引方面,多库多版本、一库多版本和一库一版本数据库能够帮助多尺度表达方法构建较好的数据支撑,层次化的多尺度空间索引也是主流的多尺度数据库构建结构。但目前多尺度数据库与多尺度空间索引方法还不具备解决不同层次数据的集成与匹配能力,对不同尺度数据进行实时一致性调整的能力不足;② 在地理空间数据多尺度变换方面,地图自动综合能够较好地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但由于知识获取的限制,距离实现完全自动综合仍有一段距离;且当前智能化的自动综合研究相关成果主要用于辅助决策,对综合知识的自主学习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多数研究是基于离散的尺度变换模式,对连续尺度变换能力不足;且缺乏强有力的质量控制机制,自动尺度变换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③ 在地图多尺度表达方面,地图数据类型多源、种类丰富且使用灵活,多尺度显示的复杂性较高,当前地图可视化对地理信息中隐藏的现象与规律有待进一步挖掘。最后,从智能化自动综合方法、连续多尺度表达模型、深度学习与制图综合及“新”时代多尺度表达等方面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综述
    廖永丰, 吴玮, 杨赛霓, 胡卓玮, 阿多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2, 24(12): 2282-2296. doi: 10.12082/dqxxkx.2022.220207 cstr: 32074.14.dqxxkx.2022.220207
    PDF全文 (471) HTML (1142)   可视化   收藏

    构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范信息服务业务技术体系是支撑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必然要求。文章聚焦全链条、多主体、多灾种综合风险防范信息服务需求,建立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范信息服务的技术体系框架,构建了涵盖常态减灾和灾前预防、灾中救援、灾后恢复重建等非常态救灾全过程的综合风险防范信息服务产品体系,建立了信息产品开发、行业数据协同、网络大数据挖掘、信息服务平台集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其中,信息产品体系构建从灾害管理过程、主要业务类型和工作任务方面进行三级分类。信息产品开发方面研发了基于致灾、灾情、救灾3类标准灾害信息要素的灾害信息产品制作、表达和动态定制技术;行业数据协同方面研发了双向自适应的部门微服务数据共享新机制及多部门多源异构数据接入、融合处理技术;网络大数据挖掘领域研发了基于网页、移动通信、社交网络、物联网等网络大数据的致灾、灾情、救灾要素信息挖掘与融合分析技术;信息服务集成平台搭建领域研发了基于云服务架构的时空分布式大数据管理、业务工具模型集成、“云+端”多渠道信息服务技术。该技术体系解决灾害信息服务时效性不高、完备性不足等问题,为开辟与政府部门统计并行的灾害信息数据获取新途径提供了技术支撑。